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不看不知道,柳樹是中國曆代大情聖——

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一,為什麼是柳?

春風吹拂,由南向北,柳枝開始舒展開她那弄情的腰肢,吹響了一個濫情季節的號角。

自古以來,春天裡,人們談情說愛,楊柳,很少缺席。

這是因為,柳樹隨處可活,古往今來,無論是談情說愛,還是依依惜別,旁邊,總是有柳樹陪伴,做見證人。

而且,柳樹傳宗接代的方式也很誇張,它是用漫天拋撒情種,唯恐天下不知的方式,春情盪漾的季節裡,人們總能看見搖曳的柳枝,漫舞的柳絮。

這樣一來,人們談情說愛,也總會牽扯到青青楊柳。

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二,借柳表白的各類款式

從《詩經》的時代開始,柳楊,便充當了愛情男女的伴郎伴娘。

最有名的是《采薇》的末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從此,“楊柳依依”,就成了柳樹不變的定語,到如今,這句古詩仍被沿用為習語,以至於不必解釋,大家都懂。並且,越是久遠的,越是經典,後世寫別離,寫柳樹,再也沒有超過“楊柳依依”。

樹也人,人也樹,那婀娜的枝條就是美人的腰身,那細長而彎彎的柳葉就是美人的眉。

陝西的民歌唱道“妹妹的好身材,楊柳迎風擺”,民歌裡的風情千錘百煉,讓人一詠難忘。

下面這闋詞,據說是北魏胡太后所寫: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巢裡。”

這胡太后,非一般戰士,她是北魏的慈禧,更是一個大花痴,她的濫情在正史《資治通鑑》有所透露,在野史裡更是被大書特書,上面這闕詞,據說就是胡太后抒發的對最鍾愛的男人楊白華的戀情。

詞中,寫柳絮飛入宮禁深門(閨闥),撩得女人淚沾胸襟(沾臆),不由得想化作飛燕,銜楊花(柳絮,這裡特指情人楊白華)入愛巢。可謂直抒胸臆,達到了王國維所說“不隔”的詞境。

同為女人,唐代柳氏《楊柳枝》道出更多哀怨——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春和日麗,遍地芬芳的時節,折柳贈別,無奈聚少離多,年年相送,待到春去秋來,柳樹也憔悴枯萎不堪折枝了。

這是埋怨:你離開我的時候太多,太頻。

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詠柳最多的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與楊柳最為相知,對楊柳的弄情也最為細膩。

一樹春風千萬枝, 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 盡日無人屬阿誰?

春風吹拂下,柳枝千萬條隨風搖曳,枝條嬌嫩金黃比絲還柔軟,但是永豐坊西角黃園裡,嬌柔的柳枝卻無人問津。

聽過梅豔芳的《女人花》嗎?女人的孤芳自賞和哀怨,原來古已有之,而且還是男人替她們道出來。

其實,這首詩是多重意味的,既有女人花不為人識的哀怨,也有自己的另一層傷感:借對永豐柳(永豐坊是唐代洛陽地名)的痛惜,抒發了對遭受排擠的人生際遇的蒼涼感觸。

史上最淋漓盡致借柳抒情的長詩是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

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裡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嫋嫋復青青,句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

可憐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蘇州楊柳任君誇,更有錢塘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

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嫋輕風似舞腰.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長詩濃墨重筆寫南朝名妓蘇小小的弄柳和弱柳樣嫵媚與哀婉,最後直寫美人因為佳期無望柔腸似柳,以致柳折腸斷的悲情。

其中最為人傳頌的是這四句:

依依嫋嫋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嫋娜的柳絲青青翠翠,春光照射下似有無限的柔情,花絮像漫天白雪飄飄灑灑,柳枝細弱得都經受不住鶯在上面落腳了。

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你可想見,白居易在寫下這詩句時,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個多麼柔美溫婉的女人,是蘇小小還是舊時情妹妹,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寫柳,比白居易更牛的是蘇軾,對的,就是那闕《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把它拋離在家鄉路旁,看上去無情,細想起來卻是飽含濃濃思情。柔腸縈繞,嬌眼迷離,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夢裡隨風萬里伴隨情郎,卻又被討厭的黃鶯叫醒。

不恨花兒飄落,只是怨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重綴。清晨雨後何處尋落花遺蹤?飄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都不是楊花(柳絮)啊,是那離人惜別的串串淚珠啊。

春天,搖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三,賞柳的正確姿勢

1,為何折柳?

不難發現,古詩詞中經常提到折柳。

唐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說的是離別人太多,柳枝都被折損得不成樣子。

話別就話別,為何要折枝?原來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

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分析:“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說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特性是易活,插哪裡在哪兒長,以柳比人,希望離別的人到了異地他鄉,隨遇而安,入鄉隨俗,一切順利。可以說,這是對摺柳最好的解釋。

2,楊柳不是兩種樹,不是哥兩個,是一個人,就是柳。

朱自清散文《綠》有一句“什剎海拂地的綠楊”,顯然,向上生長的楊樹是不會垂地的(還記得矛盾先生的《白楊禮讚》?)可見,此處“楊”即是“柳”,類似還有“二月垂楊未掛絲”“萬樹垂楊拂地生”,都是寫柳。

至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顯然也是寫柳態,挺拔的楊樹才不會曲身從人,不會“依依”,只有垂柳才會。

所以,讀古詩,概念要清晰,楊柳就是柳樹。

3,楊花,就是柳絮。

“柳絮”是柳樹的種子,上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揚,形似棉絮,故名.為什麼將“柳絮”稱為“楊花”,有說法是隋煬帝楊廣開鑿運河,動員民眾在運河沿岸植柳,凡種活一棵柳樹者即行獎勵細絹一匹,於是百姓爭植,造就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運河風光.隋煬帝不僅親自植柳,並賜柳樹姓“楊”.此後,楊柳便親如一家,“柳絮”也叫“楊花了。

楊絮是楊樹的花,是雌楊樹的果序成熟時,果裂開造成楊絮到處飛揚;而柳絮是柳樹的種子。從外形上看,楊絮的質地更加凝聚,有點像棉花,而柳絮纖維更加纖細、分散,可以隨風飄很遠。

所以這個時節,漫天飛舞的是柳絮,而非楊絮。

不過,柳絮輕盈,也被人看做是輕浮隨意的化身。

比如唐朝女詩人薛濤的《柳絮》——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盪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有了對柳的正確理解,春暖花開,激情洋溢的時節,你就能以正確姿勢借柳抒情了。

當然,你還需向高手學習,看看歷代名家如何騷手弄枝。

歷史上著名的詠柳詩詞就有五十多首(闕),尤其聚集於唐宋,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藝術財富,它們能幫助你懂得春天深解柳。

在歷代文人的調教下,春天的楊柳已經不是樹,男人已經無法把搖曳的柳枝跟婀娜的妹妹分辨清楚,你若多情,直可扶柳傾訴,儘管有水性楊花,但柳樹,始終都在那裡,不棄不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