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有沒有發現,再過兩個多月,最早的一批90後就要跨入30歲的行列。

30歲,有的人還在為輔導自家孩子的作業弄得焦頭爛額;

有的人卻開始為是逃離北上廣,還是繼續堅持下去糾結不已。

曾經不經意間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日後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更影響了此後的人生軌跡。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大多數人的30歲,可能看上去沒有過去想象中的那樣大氣、儒雅、多金;

人前風光無限,人後卻要承受著高昂的房價、生活成本和精神空虛所帶來的壓力。

但不管怎樣,真到了這個時間節點,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交際圈,都會悄然的逼著我們對曾經的努力、付出和個人的能力進行新的評估,使得自己不得不改變現狀、或對未來重新規劃。

實際上,在這個年齡階段,太多的人開始飽受著恐懼感的折磨。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這一時期,由於自身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的下降、生活開支的增加、或是工作達到了瓶頸期,使得我們開始恐懼失業,恐懼生病,恐懼家庭不和睦,更恐懼被社會淘汰。

漸漸地,幾乎每個人都不自主的產生這樣一種心態:無論在工作時,還是回到家中,都更傾向於零壓力的狀態,並儘可能避免與他人有過多的依賴和交流,不願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所以,不少年輕人外在生理狀態上的油膩和早衰、內心深處不經意間的喪氣和糾結,都算是種自身情緒的釋放和展現。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傳統文化通常會教導人們要獨立、要經常自省、更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毅力和勇氣;

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處的環境和情況又都不一樣。

外在事物的干擾和磨礪對每個人心理、行為上的影響都是難以預料的:

有的人可以鳳凰涅槃、後發先至;不過,更多的人到頭來卻是一地雞毛,晚節不保。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電視劇《遇見幸福》。

金牌銷售歐陽嚴嚴(郭京飛 飾演)目睹了同事操勞了半輩子,不到六十卻患癌病死,不禁引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人操勞一輩子為了什麼?我到底為何而活?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最終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離職在家,提前過起了退休的生活。

本以為靠自己之前積累的資本和驕傲,能夠讓自己過幾年消停日子,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但無奈的是,到頭來卻還要天天面對妻子反覆不停的數落,催促著自己尋找新的工作。

早年起早貪黑的工作性質,使得那些年與妻子的溝通日益變少,逐漸忽視了妻子的情感訴求和心理變化;

直到此時,他才發現倆人的感情早已變淡,既得不到妻子的信任和理解,自己又不願與妻子過多的交流。

此時的婚姻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契約:相互恪守道德底線,但本該有的愛情、親情彷彿已經漸行漸遠。

生活中看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一笑置之,輕輕的帶過,但真發生在自己頭上卻是山雨欲來,沸沸揚揚,甚至到了最後也難以收場。

劇中三個好友宵夜,歐陽一口紅酒下肚,仰坐在沙發上,自發感慨:“我只是打了會兒盹,社會就不要我了…”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離開的那一刻,故作瀟灑的揮手轉身,本以為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但回過頭,卻發現你對別人同樣也是可有可無,任性過後的結局就是最後不得不正視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這才是生活真正殘酷的地方!

生活如此,職場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成年人的世界其實很難,開頭往往都是鉚足勁往前衝,到頭來無論結局是明是暗,都得咬緊牙繼續下去;

因為自己的命運早已被綁定,能走下去的勇氣不僅僅是堅持,其實更是種無奈。

比如說,年輕時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過度關注工作,不得不暫時將妻子、女友和家人放在第二位,放棄了一起休閒、交流情感的機會。

但人到中年後,早已適應工作節奏的自己,卻發現自己既缺失了孩子的成長,感情上又與妻子形同陌路。

婚後的真實生活,其實並沒有同步的將倆人從熱戀時的浪漫轉變為日常的柴米油鹽。

直到最後,才發現就像是出發了很久,倆人都忘記了當初是為什麼出發的。

七年之癢、無話可說,彷彿給了精神出軌最充分的理由。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這就是為啥有的人前半生活的好似明明白白,後半生卻像中蠱了一樣糊里糊塗。

或者換種說法,當他們最終迴歸家庭、或是突然面臨裁員危機、職場瓶頸這種熟悉又陌生的問題時,一下子不知所措了,對人生後續的日子開始迷茫。

這才是內心恐懼感的真正由來。

任何思維模式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完成的。

任何一種心理習慣的重建,都是依靠行為上的重複強化,才能成為一種新的心理習慣;

這些行為,又都是由目標作為導向產生的。

掌握自己人生的重點和核心,然後才有方向去改變!

但不少人只記得奔跑,一頭扎進自己設定的目標裡,卻忽視了周邊環境的變化,不懂得適時的停下來,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古人講究萬事萬物皆陰陽平衡:陰陽和則化生萬物,陰陽不和則災咎百出。

這是中國古代遵循的守恆定律,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應如此。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是一個平衡體,在不同的領域內汲取不同的能量,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社會中,同時生活的基礎也是由每天的瑣事構成的;

我們正是通過這些依賴和各式各樣的瑣事,才能使得自己和對方進行情感交流,來維繫與社會和他人的關係,達到認知與情感的平衡。

若是長時間專注於其中某一個領域,那麼其它領域的能量就會就會逐步缺失,本該相互交織、互利共生的關係,慢慢將會開始出現缺失;

當這種不平衡度加劇時,最終將導致你後續的人生出現種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地雞毛、無法收場,總是事出有因的。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在生活中,需要時刻保持覺察的狀態,適時的進行調整。

當你感到在家身心疲憊、工作中缺少動力與激情,或是突然對外在的所有事物失去興趣這類問題時,那就試試從這些方面自省一番:

維持好情感、學習、生活、事業等領域的平衡,抽絲剝繭、尋找不平衡點,合理調整。

工作遇到瓶頸,那就多多充電,提升業務能力,不要給懶惰找藉口;

情感預冷,那就多關心另一半,要像戀愛時那樣製造浪漫。

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你正視對生活的認知,維持自己的生命越來越燦爛,始終感受著真正的幸福感。

“不敢生病、不敢失業”,成年人的恐慌,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