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第42首

相見歡

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閣主閒評: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末代君王。李煜是一位藝術家,精於詩詞、書法、繪畫、音樂。975年,南唐在與北宋的戰爭被擊敗,李煜投降,被押至北宋首都汴京,從此過著囚禁生活,這首詞寫於囚禁期間。詞人秋夜獨自登樓,殘月西沉,周遭寂靜無聲,露重秋寒,不覺回憶起故國家園,心裡紛擾凌亂,思緒萬千。



第43首

浪淘沙令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閣主閒評:

同樣是李煜被囚禁在汴京時所作的一首詞。暮春夜寒,瀟瀟雨冷,詞人做了一個夢,夢裡有短暫的歡愉,然而夢醒後,這不過是一個泡影。想起自己當帝王時,過的是聲色犬馬的生活,如今被囚於這座小樓內,形單影隻,失去了行動自由,兩者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別,可惜的是,再也回不到從前。



第44首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閣主閒評:

這是李煜被俘3年後寫的詞,據說李煜寫完這首詞後,就被宋太宗趙光義下牽機藥毒死了,因為宋太宗對李煜始終戀戀不忘故國大為光火。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是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階下囚,卻只能徒增詞人的感傷之情。一去經年,故國可還是舊時的模樣?雕欄玉砌的宮殿應該還在吧,只是歷經風霜,許是有些破敗了,魚貫而列的嬪娥,只能在夢裡想想啦。詞寫出了李煜國破家亡後的悲涼心境,感人至深,印證了不朽的作品總是和著血淚而成。



第45首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閣主閒評: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北宋時,西夏經常侵擾邊境,范仲淹被派往西北邊塞,主持對西夏的軍事防禦工作,這首詞寫於這個期間。上片寫邊塞風景,風景不同尋常,怎麼不同尋常呢,秋來雁去,除了自然界和軍營的號角聲,看到的只是群山萬壑之中的一座孤城,荒涼雄渾,和王之渙《涼州詞》中的“一片孤城萬仞山”很是相似。下片寫戍邊軍人的寂寞生活,閒暇的時候喝上一杯酒,思念一下萬里之外的故鄉,戰事未了歸期無望。有人吹起憂傷的羌笛,令思鄉之情更濃,無法入睡,想起多年未見的故園家人,忍不住淚流滿面。



第46首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雲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閣主閒評:

這是一首天涯羈旅詞,可能是詞人身在旅途,或是在異鄉為官,某個秋日傍晚登高懷遠,思念故舊而作。天高雲淡,黃葉飄落,山水含煙,夕陽殘照,芳草迷離。景色雖好,奈何秋有悲意。天涯孤客,頓生鄉愁,月明之夜,不勝登臨,獨酌一杯,愁腸滿結。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但古詩詞裡,傷春悲秋是主旋律,或許是因為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人的壽命大多比較短,每一個春去秋來,意味著生命漸短。



第47首

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閣主閒評:

柳永(約984—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作這首詞時,柳永身在首都汴京,已經四十歲了,此前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均落第,心中憤懣不滿,打算離開汴京,在長亭與情人含淚道別,寫下來這首流傳千古的送別詞。送別時的景物是感傷的,秋雨寒蟬長亭別,萬語千言一時噎。縱有不捨,但造化弄人,你我不得不就此別過,天各一方。從此我浪跡天涯,披晨風戴殘月,載酒而行,醉了醒,醒了喝。沒有了你,什麼良辰美景在我眼裡都將變得虛無。



第48首

蝶戀花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閣主閒評:

許是思念離別的情人,柳永獨倚危樓,極目遠眺,殘陽即將西沉,草色迷離,孤獨慢慢襲上心頭。很想大醉一場,醉了就能忘記世間煩惱,可是一個人喝悶酒又有什麼意思?相思是一種病,曾經的我風流倜儻,如今想你想成沈腰潘鬢,但是我不後悔。王國維曾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為古今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之第二境,意思是要成功必須經過辛勤勞動、歷經磨難。



第49首

蝶戀花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閣主閒評:

晏殊(991—1055年),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婉約派詞人。婉約派和花間派類型相似,無非是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一類的。上片羅列一堆景物,愁菊泣蘭,羅幕雙燕,以及不解風情的明月。昨晚秋風大作,把樹葉都吹黃了,獨自登上高樓,撐著脖子瞪著眼睛瞅了半天,沒電,整個城市黑燈瞎火的,嘛也看不見。也不知道你這會在哪個地方漂泊,想給你寫封信吧,連個地址都沒有。王國維曾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古今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意思是要成功首先必須要有執著的追求,即使大風天也要爬高竄低觀察地形地貌。



第50首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閣主閒評: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婉約派詞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多麼美妙的夜初景象,多麼心動的約會活動。不過這是去年正月十五的事了,這一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今年正月十五,月亮又爬上了柳梢,但是已不見伊人蹤跡,守在去年我們約會的地方,看著如潮的人流,形單影隻的我,不禁淚流。詩詞慣用今夕對比,表達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首小詞,唯美而傷感,據說是歐陽修為懷念第二任妻子所作。



第51首

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閣主閒評:

晏幾道(1038—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重要作家,晏殊之子。晏殊曾官至宰相,有這樣一位高官老爸,晏幾道年少時過著鐘鳴鼎食的富足生活。這首詞上片描寫的大約就是年少時認識的一位美女,當時的生活紙醉金迷,通宵達旦跟美女拼酒,歌舞昇平,不眠不休。後來老爸去世,家道中落,晏幾道宦海浮沉,很不得意,光景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晏幾道又邂逅了當年的美女,憶往昔看今朝,不免感慨萬千,恍若做了隔世一夢。



第52首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蘇軾(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首席詞人。這是蘇軾1076年在密州任太守時,中秋夜所寫的詞作,同時也表達了對已經七年沒有見面的弟弟蘇轍的想念。此時蘇軾還沒有經歷烏臺詩案,仕途雖然因為和王安石的過節有些挫折,但生活大體還算瀟灑,這一點從序中可以看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了一個通宵的酒,喝高了。迷迷瞪瞪的舉杯問天,月從何時有,現代科學家已經給了蘇軾一個答案,是45億年前。又問月亮是不是有怨恨,為什麼要在離別的時候變圓,人家月亮自圓自缺,管你什麼人間悲歡離合。對於蘇軾這首仙風道骨之作,有後人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可見這首詞的成就之高。



第53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閣主閒評:

這首詞是豪放派詞作的代表作。《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柳永和蘇軾成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陣營的領軍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的赤壁長江景色,自是雄偉壯麗,此處發生的三國時期赤壁大戰也是波瀾壯闊。但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因烏臺詩案差點丟掉性命,劫後逃生被貶黃州,因此在詞的末尾也流露出感慨悲涼的心境,嘆歲月易逝,人生易老。只簡單四個字“大江東去”即五味雜陳,既顯壯闊,又道盡自然永恆,生命微渺,後人多有模仿,如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等。



第54首

定風波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閣主閒評:

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個年頭所作的詞,大約是已經習慣了貶謫生活的狀態,這個老小子有些沒心沒肺,風雨中淋得落湯雞一樣,竟還要大聲歌唱。竹杖芒鞋一蓑衣,後來成為蘇軾的標準形象。就是趕路途中遇到下雨這麼個小事情,蘇軾就一套一套的道理,這老小子是真能擺活,難怪新黨不疼,舊黨不愛,嘿嘿。。。



第55首

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閣主閒評:

蘇軾詞多豪放,這首《蝶戀花》卻歸於婉約,閣主一度懷疑這首詞是不是蘇軾親生的。花褪殘紅,柳綿漸少,春將就去,蘇軾有些感慨,好在天涯處處都有鮮美的芳草,因此也不見有多傷春之感。“天涯何處無芳草”現在已經被引喻為哪兒都有好姑娘,不必一棵樹上吊死。蘇軾走路聽到牆內有姑娘的笑聲就暗戀人家,確實夠多情的,但多情就會多惱,還是寡情少欲的好。



第56首

臨江仙夜歸臨皋

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閣主閒評: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所作。蘇軾在居所東向不遠的地方,開發了一塊坡地種菜種糧,東坡居士即由此而來。古代被貶相當於是有罪之人,行蹤要受當地政府監視,大約相當於假釋。不過蘇軾這日子過得似乎不賴,既能沒日沒夜的喝酒,還有家童伺候。臨江而居,也算是水岸豪宅了。蘇軾也恨此生忙碌鑽營,可見灑脫只是表象,一個人真正的內心世界別人是無法得窺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據說知府看到這兩句,以為蘇軾已經畏罪潛逃了,四處尋找蘇軾,結果最後在他家裡發現,蘇軾正在躺在床上挺屍,還鼾聲如雷。



第57首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閣主閒評: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著名文學家,婉約派詞人。這首詞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牛郎織女是人神之戀,不為王母娘娘所容,一對情侶被分拆在銀河兩岸,每年只准七月初七見一次,這一天,無數喜鵲們擠在一起搭成一座鳥橋,供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據說這首詞是秦觀寫給一位藝妓的,秦觀被貶郴州路過長沙,邂逅了一位愛唱秦觀詞的藝妓,當見到詞作者本人時,藝妓驚喜非常,與秦觀耳鬢廝磨數日,並表達了侍奉在秦觀左右的願望,秦觀欣然同意,但此時秦觀為戴罪之身,允諾待他北歸之日,即是雙宿雙飛之時。詞是兩人別後秦觀思念藝妓所寫,令人遺憾的時候,此後秦觀一再南貶,數年後竟客死廣西,藝妓得知消息後遠赴廣西弔孝秦觀,因哀慟而死。“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話是這麼說,但是兩地分居的苦楚哪有說得那樣輕鬆。



第58首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閣主閒評:

賀鑄(1052—1125年),北宋詞人。據史料記載,賀鑄長相奇醜,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為人有豪俠之氣,不事權貴,快人快語,是一個耿直男,一生沉於下僚,鬱郁不得志。晚年倦於仕途,辭官定居蘇州閒隱,這首詞即是此時所作。詞表面看,寫的是詞人看到一個芳華絕代的女子從面前經過,心生傾慕,於是胡思亂想起來:這位佳人不知道是誰家的娘子,肯定是住在豪門大宅裡的,春風快報予我知她的行蹤,可見詞人閒得很無聊,到底有多閒呢?詞人自己說了,如遍地滋生的青草,毫無頭緒亂飛的柳絮,下起來無休無止的梅雨。整首詞華麗、空靈、婉約,結尾“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讀來愁而不傷,甚而感覺充滿暖暖的生活氣息。



第59首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閣主閒評:

陳與義(1090—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詩人。陳與義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期,家鄉洛陽在北宋滅亡後被金國佔領。詞的上片回憶舊時在洛陽的生活,那時生活平靜快活,經常跟一幫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吃喝玩樂。明月當空,杏子樹下,月光稀疏,笛子一吹就是一宿,不知道腮幫子疼不疼。後來金國南侵,中原大片領土陷入敵佔區,陳與義的家鄉洛陽也包含在其中。為躲避戰亂,陳與義被迫離開家鄉南逃,經歷了一番顛沛流離的生活。下片寫至今難忘逃難時的驚心動魄,現在隨南宋朝廷偏安在江南一隅,回憶往昔,如一場大夢。趁夜登樓,感慨世事之無常,滄桑之鉅變,再無“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的閒情了。



第60首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閣主閒評:

李清照(1084—約1155年),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作家,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譽。古代文人酒徒真多,連女詞人也喜歡豪飲。昨晚又喝多了,不過居然知道雨疏風驟,還算清醒。捲簾人說海棠依舊,你表示懷疑,人家是實景考察,你想當然就認為綠肥紅瘦,忒也武斷了點,實在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小女人。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南宋更替年間,年輕時國家還算太平,李清照此時家境富裕,生活優越,因此詞作也是清新俏皮。



第61首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第三年,這年李清照20歲,由於父親李格非受當時新舊黨爭影響,被罷官回原籍,並且親眷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也因此受到牽連,只得暫時離開丈夫趙明誠,獨自回到原籍,夫妻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這首《一剪梅》就是分居期間李清照思念丈夫時所寫。

殘荷飄香秋意涼,丈夫不在身邊,只能自己乘船玩水了。一群大雁飛來,是不是捎來了丈夫的來信?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婦,因為政治風波導致與丈夫天各一方,心中的惆悵與相思很是濃烈,無法排解。眉與心,俱有愁,拂之難去。



第62首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閣主閒評:

李清照44歲時,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人虜去,北宋滅亡。李清照的生活陷入動盪,兩年後,丈夫趙明誠不幸病故,自此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首《聲聲慢》,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情境與早期作品已是天壤之別。開頭14個字,其實就一個字,慘!悽風冷雨,落英滿地,想起與丈夫的舊日時光,今陰陽兩隔,對亡故之人有著無盡思念。黑夜即將來臨,吞噬著詞人悽絕的內心,這樣的生活不知道怎麼才能支撐下去。李清照在最孤立無援時,曾改嫁給一個叫張汝舟的官吏,此人本是看中李清照的金石古玩,但婚後發現李清照的金石古玩散失得所剩無幾,大失所望,於是對李清照既打又罵,實施家庭暴力,李清照被逼無奈,不久即與他離婚,並因此還坐了9天牢。



第63首

小重山

宋: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閣主閒評:

岳飛(1103—1142年),南宋著名軍事家,詩人。與著名的《滿江紅》相比,這首詞知名度有所不及。《滿江紅》慷慨激昂,滿懷報國熱情,欲雪靖康之恥,擊退金兵收復中原。但宋高宗趙構不這麼想,當時被金兵俘去的宋欽宗尚在人世,果真讓岳飛光復中原,迎回宋欽宗,則趙構皇位可能不保,因此南宋朝廷積極與金國議和,這讓主張北伐的岳飛十分苦悶,這首詞就是寫於這種背景之下。午夜時分,嶽武穆難以入睡,獨步月光下,四周悄然無人,唯有蟋蟀長鳴。想想自己戎馬半生,圖啥?北伐之志並不切合上意,就如彈琴者無人能會其音。幾年後,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處死,世人只道是奸相秦檜所為,秦檜不過是替皇帝老兒背鍋而已,真正的元兇其實是趙構。



第64首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閣主閒評: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領土。但由於主和派佔據上風,因而一生宦海浮沉,大多數時候處於失意閒隱的狀態。1204年,64歲的辛棄疾被重新啟用,鎮守鎮江(古名京口),這首詞是辛棄疾登臨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時所作。歲月無情,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已隨風而逝。不起眼的街道,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曾住過,劉裕曾北伐替東晉收復大片被北魏佔領的土地。劉裕的兒子劉義隆也搞北伐,由於倉促冒進,被北魏揍得滿地找牙。詞的上片表達了辛棄疾北伐的主張,下片對南宋即將北伐卻有隱隱的擔憂,當時南宋在軍事上準備也不是很充分,辛棄疾擔心會重蹈劉義隆的覆轍。花甲之年的辛棄疾以廉頗自喻,期望老當益壯,為國家統一貢獻餘熱。



第65首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閣主閒評:

正月十五元宵節,大街上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美女們個個花枝招展,體香撲鼻。然而這都不是詞人在意的,詞人要找一個人,但是在洶湧的人潮中,千尋萬索卻難覓芳蹤,就在詞人行將絕望的時候,猛一回頭,卻發現那個人就獨自立於燈火暗淡的角落。對於這首詞所表達的主旨,如果只是描寫愛情,應是元宵節詞人與一位佳人有約,但是約會地點事先沒有十分明確,所以找起來很是費了一番功夫。另一層解釋是,當時南宋偏安江南,主張北伐的辛棄疾不為主和派所容,辛棄疾有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悲嘆。王國維曾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古今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之第三境,意思是經過艱苦的努力,成功自是水到渠成。



第66首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閣主閒評:

1181年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裡,也就是辛棄疾41歲之後,辛棄疾被罷官,閒居在江西上饒,博山在上饒東部。通過年輕時和中年或老年時對愁的理解,道出詞人心境的變化。年輕時寫詞,沒有經歷過人生挫折,不懂得江湖險惡,人生艱辛,但是為了寫作需要,登樓臨風,無病呻吟。中年以後,歷經人世滄桑,遍識人間愁苦,卻打碎牙往肚子裡咽,覺得這些不足為外人道。逢人只說,今兒天不錯,秋高氣爽的哈。



第67首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閣主閒評:

陸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學家。陸游的一生和辛棄疾有相似之處,因為積極主張收復中原,不為主和派所容,一生大部分時間處於閒居狀態。這首詞借詠梅以自喻,是詠梅詩詞中的極品之作。黃昏臨近,風雨交加,荒郊野外一座破敗的橋邊,梅花獨自綻放,無人欣賞,這境遇何等悽孤!但梅花甘於寂寞,無意與群芳爭豔,自行開放在天寒地凍之時,即便凋零於塵泥,還要留香氣與人間。梅花的境遇和詞人的處境相似,梅花於惡劣環境中迎冰傲雪而開,當是詞人身處逆境卻始終心繫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寫照。遺憾的是,終其一生,南宋也只是偏安江南,沒能實現國家統一的願望。帶著無限惆悵,陸游寫下絕筆詩《示兒》,撒手人寰。



第68首

釵頭鳳

宋: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關於這首詞,有這樣的故事:陸游20歲時娶妻唐婉,唐婉是一個貌美的才女,兩人感情很好,但陸游的老媽擔心陸游沉溺於溫柔鄉而荒廢前程,加之結婚幾年唐婉沒能生育,於是硬逼著陸游與唐婉離婚,離婚後兩人音信斷絕。七年後,陸游到山陰沈園遊玩,偶遇攜夫趙士程同遊的唐婉,唐婉在徵得丈夫同意後,添酒置菜招待陸游,陸游感念舊情,醉後在沈園牆上題了這首催人淚下的詞。數年後,唐婉重遊沈園,見到陸游的題詞,感慨萬千,和了一首《釵頭鳳》,回去後不久便抑鬱而終,年僅29歲。所以,陸游是一位隱形殺手,用無形的兇器奪去了前妻的生命,陸游一生都對唐婉的早逝不能釋懷。這個故事也告誡我們,既然分手了就不要再相見,所謂相見不如懷念!

唐婉所答《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第69首

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閣主閒評: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中葉詩人。詩人出去遊春,看到一處小花園,想進去溜達溜達,敲了很久的門也沒開,猜想可能是花園的主人怕鞋踩壞了花園裡的青苔。詩人略顯失望,卻突然看到一支紅杏花探出牆頭來。其實不是主人憐惜青苔,人家壓根就沒在家,怎麼給你開門?這麼簡單的事,詩人居然沒想明白,嘿嘿。。。詩的最後一句借用陸游《馬上作》:“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中最後一句,真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紅杏出牆後來怎麼被演繹成女性出軌的意思,不得而知。



第70首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楊萬里(1127-1206年),南宋著名詩人。一個小池塘,有泉水靜靜流入其中,池塘邊綠樹繞堤,陽光明媚,池塘中荷葉剛剛長出嫩尖,一隻蜻蜓恰如其分的立在上面。一首小景詩,景物是我們尋常所見,經過詩人細膩的筆觸描寫,呈現出一幅歲月靜好的畫面。大自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光。



第71首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閣主閒評:

志南,南宋詩僧,生卒年不詳,生平不考。這首詩高度概括了初春的特點:沾衣欲溼杏花雨,是那種極細極細的毛毛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楊柳風,那種風,吹在身上使人軟綿如醉,大約“暖風燻得遊人醉”就是這種感受吧。這種初春的景象,應該是中原以南才有的,閣主在家鄉的時候體會過,後來來到北方,再也沒有感受過這種柔風細雨的魅力,張志和大概也為這種魅力所折服,因此也寫出“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詞句。志南僅憑這首詩即留名史冊。



第72首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閣主閒評:

趙師秀(1170-1219年),南宋詩人。詩人約了一個棋友來家下棋,大約是因為梅雨季節雨下個沒完,棋友失約了,大半夜還沒來,聽著窗外的雨聲,蛙叫聲,詩人實在無聊,自個拿棋子敲桌子,結果燈花紛落。古時候信息交流不便,要是趕上現在,失約了打個電話、微信等聯繫一下就可以,也用不著約客,直接在網絡上就下上棋了。科技使人類進步,生活越來越便捷,但願快樂也能成比例增加。


第73首

月兒彎彎照九州

宋:佚名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一首民歌味很濃的詩歌,作者不詳。一句“月兒彎彎照九州”,意境深遠宏大,想象無窮。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很多夫妻因此聚少離多,這樣的狀況,在今天仍然非常普遍,因此能引起廣泛共鳴。都說中國人家庭觀念很強,但是現實不得不讓很多人離妻別子,漂泊異鄉。



第74首

摸魚兒·雁丘詞

金: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閣主閒評:

元好問(1190—1257年),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就當時的歷史現狀來講,元好問所事金國、大蒙古國均屬外族國家,有別於傳統意義上代表中國的南宋,但由於金國及後來大蒙古國建立的元朝領土主要在現在的中國境內,元好問的詩詞又是中文,所以也歸於中國古詩詞行列。這首詞是元好問16歲趕考途中,聽聞一隻大雁被捕殺,另外一隻大雁衝地自殺殉情的故事後,買下兩隻大雁的屍體埋起來,起名雁丘,並作此詞。生死相許的愛情,人類能做到的也不多,但大雁做到了,因此詞人被震撼到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描寫忠貞愛情的絕唱。“千山暮雪”這個詞真是既壯觀又有意境。



第75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閣主閒評:

張養浩(1270—1329年),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晚年赴任陝西行臺中丞,當時關中大旱,百姓饑荒,張養浩前去賑災,沿途眼見百姓慘狀,寫下這種散曲。曲中道出一個現象,就是國家不管興亡,底層老百姓的日子都很艱難,這是因為,亡國就有戰亂,人民就會流離失所。興旺了,統治者就會變得驕淫奢侈,人民賦稅繁重,日子一樣不好過。閣主初識這首曲,是在《射鵰英雄傳》83版中,黃蓉遭裘千仞鐵砂掌所傷,去尋一燈大師治療,途中遇一燈大師的四大弟子漁樵耕讀之一的樵夫,樵夫即吟了這首曲,當時感覺這首曲很拽,印象深刻。而黃蓉所對宋方壺的《山坡羊•道情》(見下一首曲),同樣感覺很拽,所以一下子記住了這兩首曲。



第76首

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壺

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閣主閒評:

宋方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元末明初,善散曲。如前一首所述,閣主知道這首曲是在《射鵰英雄傳》83版中,《射鵰英雄傳》故事發生在南宋、金、大蒙古國時期,而這兩首詞均作於這之後,因此這個橋段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不過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不必拘泥於此。宋方壺生活在朝代更迭期間,國家戰亂頻仍,為躲避戰亂,宋方壺移居上海華亭,不問世事。曲所表達的即是這種隱逸的生活狀態。青山白雲之下,無官一身輕,找一僻靜之所建一座茅屋,有野花傍屋而開,粗茶淡飯的日子逍遙自在,管你什麼興亡成敗、打打殺殺。曲中分明有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



第77首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閣主閒評:

馬致遠(約1250-約1324年),元曲四大家之一。深秋時分,藤枯,樹老,葉凋零,上有一隻大烏鴉,古道旁,有小橋伴著流水,有炊煙生起人家。古道上,旅人迎著蕭瑟的秋風,就著西沉的殘陽,騎著一匹消瘦的馬艱難前行,獨自漂泊在天涯,不知何時能歸故里,這鄉愁真是叫人腸斷。這首元曲小令,只區區二十八個字,卻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遠的圖畫,荒涼,寂寞,疲憊,孤獨,愁苦,有道不盡的辛酸風塵之感,卻又透著一股唯美靜謐之意,是悲秋和描寫羈旅之愁的極品之作。



第78首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閣主閒評:

楊慎(1488-1559年),明代著名文學家。這首《臨江仙》是楊慎所作《二十一史彈詞》卷三《說秦漢》的開場詞,小說《三國演義》也把它作為開篇詞,因而這首詞得以聲名遠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借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嘆日月山河永恆而人生渺渺,是非成敗轉瞬即為歷史。一切興亡之事都只是後來者的談資。這首詞意境深沉磅礴,豁達淡薄,就是不知楊慎的內心是否也如這詞的意境一般。楊慎一生坎坷,37歲時因“大禮議”事件受廷杖之罰,差點被打死,隨後被貶謫到雲南永昌衛,其後三十多年裡一直謫居雲南不得返。這樣的遭遇是讓楊慎看破紅塵,還是看淡紅塵,不得而知。



第79首

梁父吟

明:羅貫中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這首詩見於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第37回,劉備三顧茅廬之第二顧,劉備在草廬附近偶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黃承彥在風雪中吟誦了這首詩,據小說中描寫,黃承彥說這首詩是他在諸葛亮家中觀看《梁父吟》記得的其中一篇,但由於之前史籍並無記載這首詩,無法證明是諸葛亮所作,因此閣主把這首詩的作者記在羅貫中頭上。古詩詞裡描寫雪景的作品不少,閣主偏愛這一首。頭兩句寫下雪前的氣象狀況,場面宏大。三四句把雪景寫得極為蒼茫壯闊,令人驚歎。五至八句,極盡描寫下雪動態之姿,想象奇特。末兩句寫風雪中局部景象,一位皓首老者,道骨仙風,騎驢踏雪而來,橋邊梅花傲立雪中,意境極其高雅。



第80首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閣主閒評:

納蘭性德(1655—1685年),清代詞人。世間愛情大致如此,初戀時濃情蜜意,天長日久激情漸退,歸於平淡,最不濟移情別戀。決絕詞一般都是表達女子控訴男子變心,打算與之一刀兩斷的決心。“秋風悲畫扇”借用漢代班婕妤以秋天的團扇比喻自己被拋棄冷落的典故。五至八句借用唐玄宗李隆基和寵妃楊玉環的故事,兩人曾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起誓生生世世為夫妻,但安史之亂後,李隆基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賜死楊玉環。比翼鳥、連理枝願望終成一夢。漢代才女卓文君聽聞丈夫司馬相如欲納妾後,也做過一首《訣別書》,其中有云: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司馬相如見書後,納妾一事只好作罷。



第81首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閣主閒評:

納蘭性德家世顯赫,父親曾是大學士,自己是康熙皇帝的侍衛。19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婚後夫妻十分恩愛,不幸的是三年後盧氏死於難產,納蘭性德遭受巨大打擊。許是痛失愛妻讓納蘭性德鬱結難疏,久積成疾,加上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興趣,一直鬱鬱寡歡,後來以30歲之英年而早逝。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懷念亡妻之作。詞人獨自在秋風裡,看黃葉飄落,殘陽漸沉,回想起昔日夫妻生活賭書贏茶的趣事,那時覺得只是平常之事,現在想起來,是多麼溫馨珍貴,可惜的是,這一切已不可能重現。有別於其他悼亡詞的哀婉悽絕,這首詞只是通過賭書這一小事,追憶昔日伉儷情深,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尋常即是生活,要珍惜當下。



第82首

鳳凰臺上憶吹簫·贈鄰女韓西

清:賀雙卿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嫋嫋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縱貫三千年,極美中國古詩詞精選82首欣賞(下半部42-82首)

閣主閒評:

賀雙卿(1715—1735年),清代女詩人。賀雙卿被譽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清代的李清照。但由於她出身寒微,身世悲涼,紅顏命短,二十歲即離開了人世,所以知道她的人很少,她的詩詞作品也不為大眾所熟悉。她的故事之所以沒有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主要得益於清代史震林的著作《西青散記》,《西青散記》是一部寫實筆記,該書以賀雙卿的詩詞作品為主線,真實記錄了這位負絕世才,秉絕代姿,卻為農家婦的悽慘命運。她悲涼的身世令人震驚和心痛,所以有別於對其他詩人極簡單的介紹,閣主要較為詳細的講述一下她的生平故事。

賀雙卿是江蘇金壇人,家中世代務農,父親早亡,家庭條件比較艱苦。賀雙卿天資聰穎,小的時候常在村裡一間私塾窗外旁聽,幾年後即能自作詩詞。但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又身處貧窮落後的農村,賀雙卿的詩詞天賦在鄉人眼裡毫無用處,也無人欣賞。16歲那年,由叔父作主,賀雙卿嫁給了同鄉一個叫周大旺的樵農。周大旺的母親楊氏,生性潑辣彪悍,早年守寡,拉扯周大旺長大,多年的媳婦熬成婆,賀雙卿嫁過來以後,家裡的家務及農活便一股腦的丟給了賀雙卿。由於賀雙卿體質纖弱,婆婆總覺得賀雙卿幹活一無是處,對賀雙卿百般刁難,稍不如意就橫挑鼻子豎挑眼。丈夫周大旺新婚燕爾時對賀雙卿還尚有溫存,後來架不住老母親煽風點火,也認為賀雙卿幹活不力,加入了對賀雙卿的摧殘中,不時對賀雙卿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繁重的勞作加上丈夫和婆婆的苛待,賀雙卿的身體和精神都備受摧殘,這一切,賀雙卿只能默默忍受,有時會通過詩詞來排解心情。後來賀雙卿患上了瘧疾,由於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勞動,20歲那年,這樣一位負絕世才,秉絕代資,才貌雙全的農家女詩人,在無盡的悲涼與絕望中,含恨離開了人世,只留下十四篇詞作和若干篇詩作供後人唏噓、憑弔。

記錄賀雙卿故事的書作《西青散記》的作者史震林,與賀雙卿是同鄉。據書中記載,史震林當時遊學於賀雙卿家附近的一個書院。偶然的機會,史震林看到一個身材婀娜的女子在倒垃圾,驚歎在窮鄉僻壤之地,竟有如此絕世容顏的女子。後來打聽了解到賀雙卿的身世,史震林深表同情,並刻意收集了賀雙卿的一些詞作,為她的才華所折服。史震林曾試圖救賀雙卿於水火,但由於賀雙卿受封建禮教所束縛,拒絕了史震林的幫助,錯過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在這期間,賀雙卿與史震林及史震林的一幫文人朋友,多有詩詞唱和。

賀雙卿的鄰居有個女孩叫韓西,對賀雙卿特別好,經常陪伴賀雙卿,給賀雙卿送吃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韓西雖然不識字,卻很喜歡賀雙卿的詩詞。這樣一位暖心的小夥伴,大約是賀雙卿不幸生活中僅存的一點心靈慰籍。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贈鄰女韓西》,據說是韓西出嫁前夕賀雙卿寫的,想想自己唯一的小夥伴即將嫁於她方,日後恐難再相見,心中有無限不捨,以後的自己恐怕更加孤寂難熬。因為詞中大量使用重疊詞,因此被譽為清代的李清照。



82首古詩詞至此介紹完畢,最後,閣主腆著臉獻上自己的一首拙作作為結束:

月夜

月出東牆頭,有人倚危樓。

月是秦時月,樓非秦時樓。



您認為有哪些比較冷門但是驚豔美麗的詩詞,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