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本人專注戰爭歷史,每日更新為大家帶來新的文章,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下我吧,謝謝。

1943年,日軍攻略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受阻,日軍大本營旋即派遣兵力支援新幾內亞作戰,盟軍以微弱傷亡的代價全殲日軍援軍。俾斯麥海之戰是陸軍航空兵對海作戰的開山之作,後世因以為經典戰例。

戰役背景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隨後,日本大舉入侵荷屬東印度,侵佔這裡豐富的石油資源,並構築所謂的“絕對國防圈”。12 月末,日軍踏上菲律賓群島,當地盟軍節節敗退。1942 年的頭三個月裡,日本海軍和陸軍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在鞏固了佔領成果後,繼續向西南太平洋深入挺進。

日本的下一個目標是新幾內亞,日軍計劃佔領整個新幾內亞,甚至登陸澳大利亞。1942 年 4月 1 日,日軍在自新幾內亞西北的霍蘭迪亞(現印度尼西亞東部港口城市查亞普拉)直到新幾內亞東南的多處登陸點登陸,沒有遭到任何實質性抵抗。日軍的登陸代表著長期而艱苦的新幾內亞戰役開始,這場戰役直到 1944 年 7 月才最終結束。英勇奮戰的盟軍遏制了日軍朝向巴布亞半島西南海岸莫爾茨比港的進攻,並將之趕回了半島的東北部海岸。 戰爭的轉折點是 1943 年 3 月,盟國陸基航空兵取得了俾斯麥海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切斷了日軍對新幾內亞守軍的補給,保證了盟軍在這一地區的最終勝利。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俾斯麥海戰態勢圖,黑色為日軍行動方向,紅色為美軍狙擊方向

1942年 11 月 16 日,日軍大本營調整了南太平洋地區的作戰部署,下令百武晴吉中將只剩一個空架子的第 17 軍退守所羅門群島,並組建安達二十三中將為總指揮的第 18 軍防守新幾內亞。在抵達臘包爾後,安達中將立刻全力增強布納周圍的防禦。11 月 17 日,驅逐艦運輸隊向新幾內亞送來了 17 支步兵增援單位,使布納日軍可用兵力達到了 6,500 人。儘管其中只有 2,500 人狀態健康,有能力作戰,但日軍充分利用防禦的優勢在據點周圍掘壕固守,使得盟軍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才取得戰鬥的勝利。在這段時間內,激烈的戰鬥和消耗使得充足的補給和增援至關重要,而隨著時間的延長,這一點對日軍來說更為致命 。

盟軍在攻克布納後,立刻毫不停歇的向位於布納和戈納之間的薩南那達(Sanananda)進軍,於 1 月 5 日對當地的日軍發動全面進攻。1 月 6 日,根據盟國無線電情報部門的報告,盟軍偵察飛機發現了一支從臘包爾起航前往萊城港口的日軍船隊,裝載著第 51 步兵師團的增援兵力。盟軍飛機持續攻擊著這支船隊,但未能達成攔截的目的,這支船隊於 1 月 9 日在萊城靠岸,將約 4,000 名第 51 步兵師團的士兵和裝備物資等運抵目的地,原本由 5 艘運輸船和 5 艘驅逐艦組成的船隊僅損失了 2 艘運輸船。這一運輸行動的成功和相對可承受的損失鼓勵了臘包爾的日軍司令部,使他們對下一次運輸增援行動充滿信心。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事實上,他們的信心確實被再度驗證。1 月中,再度組織的運輸船隊在突破盟軍的空中攔截後,將第 20 步兵師團主力約 10,000 餘人運抵新幾內亞,增援在巴布亞半島東北海岸韋瓦克(wewak)作戰的日軍。2 月中旬後,第 41 步兵師團一部也被運抵韋瓦克。對於日軍而言,這些成功的經驗證明,經過周密策劃和組織護航的運輸船隊,完全能夠突破盟軍的攔截。對此時新幾內亞苦戰的日軍而言這無疑非常重要,他們已經被澳大利亞陸軍和美軍打的一路節節敗退,急需增援的兵力和物資。當日軍退守萊城和薩拉莫亞周圍的防線後,這一需求進一步增強。在這樣的戰場形勢下,新幾內亞戰役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揭開了序幕。

參加兵力

日軍:護航艦隊包括驅逐艦8艘,荒潮號,朝潮號,白雪號,時津風號,這4艘在隨後海戰中餵了王八,朝雲號,敷波號,浦波號,雪風號,這四艘倖存,其中第 51 師團長中野英光中將因搭乘祥瑞艦雪風號逃過一劫。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二戰名艦祥瑞雪風號

運輸船隊包括8艘運輸船:

大井川丸,排水量6493噸,載員1324人,另載有火炮、車輛和8艘登陸艇;

太明丸,排水量2883噸,載員200人,另有11艘登陸艇;

建武丸,排水量953噸,載員50人,另有1650桶汽油;

愛洋丸,排水量2746噸,載員252人,另有1850立方米物資和11艘登陸艇;

神愛丸,排水量3793噸,載員1052人,另載有火炮、飛機零部件和救生艇;

帝洋丸,排水量6869噸,載員1923人,另有車輛和6艘登陸艇;

極星丸,排水量5493噸,載員1203人,包括步兵火炮等重武器,登陸艇和油料,並搭載第 115 步兵聯隊車輛和4艘登陸艇)

野島號,排水量4500噸,載員908人。

共計8艘運輸船、8艘驅逐艦,另有護航飛機約100架,總人數約6912名日軍,物資無數。

美軍:陸軍第5航空隊,少量魚雷艇。

美軍改進裝備

盟軍在俾斯麥海戰中的勝利並非必然,盟軍空軍幾個月前蒙受的羞辱是此次戰役的主要導火索。早在1943年1月,一支日本運輸船隊成功地將第20步兵師團主力約1萬人運抵新幾內亞,極大增強了日軍在巴布亞半島東北海岸韋瓦克的作戰力量此舉令美第5航空隊指揮官喬治·C肯尼少將顏面全無。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美第5航空隊指揮官喬治·C肯尼少將

而1月5日,載著第51步兵師團增援兵力的日軍船隊從臘包爾出發,選擇最短航線向南駛往萊城,儘管盟軍飛機持續攻擊這支船隊,但未能達到攔截目的。肯尼將軍在其日記中表達了倍感挫敗的心情,並著手研究失敗原因。

在二戰期間,肯尼曾是一名戰鬥機飛行員,並以擅長解決飛機故障和作戰問題而享有良好聲譽。為了改進轟炸精度,肯尼將軍建議採用低空進攻方式。但是,以桅頂高度攻擊艦船意味著必須以僅離水面約15米的高度飛行,且要求壓制艦載防空炮火。為此,肯尼向貝爾飛機制造廠的駐軍代表保羅·古恩少校尋求幫助。

1942年夏,古恩曾在位於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鷹農莊”飛機場監督A-20輕型轟炸機的主要改進工作,在機頭配備用於掃射的機關槍。A-20的成功無疑激發了肯尼進一步發展以低空轟炸和機槍掃射為主的空中打擊戰術,以此壓制對方的防空力量。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改裝版B-25

肯尼指示古恩將第5航空隊的一些B-25進行改裝。隨後,古恩在B-25上安裝了10挺正向射擊的12.7毫米口徑機槍,其中機頭4挺、兩側各2挺、機頂炮塔2挺,這些兇猛的火力讓B-25變成架強大的攻艦機和強擊機。1943年前3個月,30架改裝的B-25即B-25C-1交付使用。與升級後的A-20相比,B-25C-1在航程、載彈量、火力及機頂炮塔保護方面更勝一籌。此外,B-25C-1還配有1名副駕駛。以及適用於惡劣天氣和夜間飛行的儀器導航系統。然而,B-25C-1的飛行速度和機動性卻不及A-20,每小時飛行速度較後者慢16-32公里,前射機槍配備的2000發子彈使得飛機前部載重增加,機動性下降。儘管駕駛員逐漸適應了這種特殊的飛行方式,但或多或少存有弊端。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改裝版B-25輸出爆表

美軍精心備戰

在飛行訓練中,駕駛員們很快發現了一種技巧:在轟炸目標時,掌控方向讓飛機在目標上空反覆地小幅度遷回,機槍因此可以對甲板進行全面掃射。正如肯尼所言,此舉使飛機在“不太可能誤投”的高度投擲炸彈成為可能。但是這種超低空轟炸卻引發新的技術問題。通常情況下,炸彈引信在發生撞擊的瞬間即刻引爆炸彈,這意味著飛機必須避免被自己所投炸彈產生的氣浪擊中。隨後M106延時爆炸引信被製造並生產出來、投入戰場。這期間,肯尼將軍從破譯的日本無線電文中得知,日本將向萊城派遣另一支由8艘大型運輸船隻組成的船隊,由8艘驅逐艦等戰艦進行海上護航。這條電文的破譯,為盟軍提供了幾乎整整1個月的警戒和應戰時間。飛行員們花了幾周時間縝密制定和預演戰術,以應對即將來臨的戰鬥。肯尼也取消了原定對臘包爾的一次重要進攻,並減少了每天作戰飛機的出動架次,以便讓維護人員和飛行員有足夠的時間備戰。

1943年美日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折點-俾斯麥海之戰(上)

肯尼命令飛行員駕駛改進後的B-25進行高強度的緊張訓練。新任務要求飛行員實施超低空攻擊,且自行控制炸彈的投放。在訓練中,每名駕駛員都向位於莫爾茨比港外一艘擱淺的、被稱為“莫爾茨比殘骸”的廢棄船隻投放了30-40枚炸彈,學習利用機前端的控制點而非轟炸瞄準器攻擊目標。

在2月底進行的一系列實戰演習,將訓練強度和規模推至極點,這是與對手交鋒前最後一次檢驗訓練效果、糾察紕漏的機會,以確保萬無一失。具體戰術是:每2架B-25為一組,以全速實施規避式作戰,1架飛機從首部到尾部,對長達1097米的船體進行通體掃射,另1架飛機則在猛烈掃射的同時,對船體實施轟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