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近日,滴滴上線了“滴滴跑腿”業務。


滴滴方面向記者表示,跑腿服務是滴滴在疫情期間推出的新服務,目前在杭州和成都試點,由滴滴代駕司機擔任首批跑腿員,為社區居民提供生活物資的代買服務。後續滴滴跑腿覆蓋的城市將逐步擴大,並面向社會招募跑腿員。


目前,在試點地區打開滴滴App,可以在頂部導航位置看到跑腿服務。頁面顯示代買商品種類包括咖啡、蔬菜、藥品等等,至於收費方面,4公里以內訂單的跑腿費為12元,4-10公里20元,10公里以上30元,新用戶首單減8元。


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據晚點LatePost消息,該項目由滴滴代駕團隊負責,隸屬滴滴普惠出行事業群,從立項到上線僅一週時間,第二批城市將在3月16日開放。


疫情之下,由於居家隔離、延遲復工開學、交通管制等防疫措施,居民出行需求大量下降,網約車短期內遭遇重創。Analysys易觀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網約車市場每日直接訂單損失超5.8億元。


相較網約車、代駕等業務需求下降,居家隔離之下代人出行的跑腿需求上升,滴滴在這時候拓展業務邊界,看起來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突然殺入跑腿行業之後,它真能快速站穩腳跟麼?


從“運人”到“運貨”


這不是滴滴第一次涉足即時物流領域。


2018年3月6日,滴滴外賣上線,首批上線了無錫、南京、長沙、福州、濟南、寧波、溫州、成都和廈門9個城市,正式向餓了麼和美團宣戰。


網約車做外賣不是沒有想象空間,滴滴早期強勁的對手Uber涉足外賣行業已久。從2015年開始,Uber基於自身體系下擁有的司機和出行資源衍生出了一系列服務,在全球推出了 Uber for everything戰略,當中有一項就是外賣服務:Uber Eats。


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Uber外賣服務最初落地在美國洛杉磯、芝加哥和紐約,目前已在全球超過 500 個城市推出。Uber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Uber主營業務打車服務營收約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外賣服務Uber Eats實現營收6.45億美元,同比增長64%,增速遠超主營業務。


可是當這一業務落到滴滴身上時,困難就多了。


首先,海外外賣體系並不成熟,可國內餓了麼、美團瓜分了大部分外賣市場,滴滴的入局更像是一種防守。


2017年,美團率先測試打車業務,攻打滴滴主營業務,甚至一度聯合摩拜等玩家成立“反滴滴聯盟”。為了反擊美團,在外賣領域給它重重一擊,滴滴瘋狂砸錢,通過降低抽傭、大肆補貼、價格戰等方式,獲取了首批商家和用戶。那時,無數騎手湧入無錫,一時成為業內奇景。


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只是,這場外賣大戰沒持續多久,便被監管部門喊了暫停。更重要的是,那一時期滴滴主營業務也不順利,兩起順風車事件讓它飽受爭議,業務受到衝擊;之後網約車合規,使它節奏再一次被打亂。


內外壓力之下,2018年年末,在外賣市場燒光了10個億的滴滴黯然退場,重新迴歸主業。這一年,滴滴整體虧損了109億人民幣。


2019年2月,滴滴出行CEO程維在滴滴全員會上明確表示對非主要業務“關停並轉”,聚焦到最重要的出行主業,包括加大安全和合規投入、提升效率等。


時隔1年多,滴滴選擇此時再次切入即時配送,或許是疫情之下主營業務受創的無奈之舉,也或者是有意拓展業務邊界,再戰國內市場。


代駕業務曾是滴滴主盈利業務之一。據界面新聞報道,2017年滴滴的淨利潤是10億人民幣,順風車的淨利潤接近9億,剩下的一個億便來自代駕。疫情之下,代駕業務大幅縮水,不少代駕司機每月幾乎沒有收入。


讓代駕司機擔任首批跑腿員,無疑是滴滴為了留住這些司機的一大舉措。滴滴方面也表示,希望跑腿業務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代駕司機師傅們提供更多獲得收入的機會。


更大的野心


跑腿業務背後是滴滴佈局本地生活服務的野心。


據瞭解,過去三年裡,滴滴曾多次試水本地生活服務市場。2017年,滴滴委託獵頭公司招聘OTA行業做機票和火車票方面的管理人員,試圖切入旅行票務市場。最終,這一業務並無相應產品上線就夭折了。


滴滴還曾涉足過酒旅業務,由滴滴R-Lab團隊孵化。2018年,滴滴宣佈與在線旅行及周邊服務的Booking Holdings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可到了2019年,業務也被喊了暫停。


儘管開局不順,滴滴從未停止過對本地生活市場的探索。彼時,跟隨著滴滴“關停並轉”的政策,滴滴外賣被併入了滴滴海外事業部,避開國內外賣市場的上強勁的對手,滴滴外賣在海外悄悄上線。


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2019年底報道,滴滴在拉美開始嘗試食品配送,僅巴西市場日均就達100萬單。此外,滴滴方面還承認,目前已在大阪招募騎手,計劃4月上線日本的外賣配送服務。


海外業務的徐徐展開,滴滴又把眼光轉向國內。或許是上次的跌倒,讓滴滴稍退了一步,沒有選擇高集中度的外賣市場,而是以跑腿試水。不過,這個賽道真的容易走麼?


讓滴滴在國內外賣市場敗北的兩大巨頭——餓了麼、美團,除了外賣訂單外,也早已推出了即時配送業務。去年6月,餓了麼把即時物流平臺蜂鳥品牌獨立,升級為蜂鳥即配。在與各大線下商超合作,提供食品、日用、鮮花、生鮮等全品類商品即時配送服務之外,蜂鳥還有面向C端的急送服務:蜂鳥秒送。


當年的外賣大戰會否重現。


除了大玩家的業務拓展,還有閃送、達達等公司專注於C端用戶提供同城即時配送服務。以閃送為例,公開數據顯示,閃送在2016年4月就已實現盈虧平衡,同年,訂單量翻了3倍,後在2017年獲得資本支持,半年進行了三次融資。


此外,不少物流企業也來同城配送市場拓展業務。去年10月,順豐正式宣佈,同城業務以公司化形式,在業務上獨立運營。圓通在2017年推出“計時達”,涵蓋即時配送、同城限送、省際限時3款產品。韻達於2018開始在上海推出即時配送產品“雲遞配”,而中通也在西安上線了“City Express”同城即時配送業務,主打同城4小時內配送。


“目前沒感覺到影響。”一位杭州的外賣騎手坦言,自己這些天的跑腿訂單量一直非常穩定,況且,他認為餐飲訂單才是騎手的主要收入,疫情之下跑腿訂單上升,也只是補充收入,“只做跑腿養不活自己吧。”


對於滴滴來說,這條路還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