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疫情籠罩,復工難,成本高,網點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如果這個時候還延續價格戰的打法,恐怕沒有贏家。


作者:老鐵007,原文標題《損失6億包裹 快遞業唯有漲價過難關》;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賬號立場,僅供參考

在對抗疫情的一個月時間裡,快遞和物流業也遭遇了很大的衝擊,一方面以往高速的增長勢頭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裡被打亂,線上零售遭遇打擊;而另一方面,由於疫情與春節疊加,一線服務人員返鄉,使得快遞業尤其加盟為主的通達系,在服務上受到較大質疑。

如今我們對抗疫情處於決勝的關鍵時刻,隨著數據的轉好,部分商業開始逐漸恢復,我們有必要來複盤並盤點這場疫情對物流快遞業的重要影響,並找出其後行業變革的主要方向。

2020年開局:物流同比下降,通達系承壓

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0年1月,全國快遞服務總量為40億件,並預估2月業務規模大致為30億件。

2020年春節在1月末,雖與疫情疊加,但考慮到年尾幾天恰為電商淡季,加之今年春節各地採取了封閉化管理,事實上提高了人們對快遞和電商的依賴,國家郵政局也披露,2020年春節期間快遞業共投遞8125萬件快遞,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0.34%。

這場疫情反而加大了用戶對快遞和電商的依賴,這也是快遞企業在春節期間普遍面臨配送和運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為剔除春節這一特殊因素影響,我們不妨用2020年前兩月對比上年同期:2019年前兩月快遞公司共配送72.2億個包裹,支撐了11500億元以上的線上零售總額,平均單包裹承載了159元的線上零售額。

2020年1月,配送了40億個包裹,支撐了6000億的零售額,平均為150元,維持此數據,若2月配送數據如國家郵政局預測的30億個,當月拉動線上零售大致為4500億元,前兩月快遞行業共支撐了10500億元的網絡零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000億元。

快遞業在前兩月大概損失了6個多億的包裹數。

由此可見在疫情期間,全國線上零售處於嚴峻的壓抑環境,對快遞業影響甚重

這會對快遞業產生何等影響呢?

我們先看利潤情況,我們整理了通達系代表企業和順豐在過去一年時間裡的訂單和市場佔比情況,見下圖: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在A股上市的韻達、申通和圓通三家公司總市場佔比基本穩定,雖然中間小有波動,但整體市場格局並無太大變化,我們又查閱了在美股上市的百世和中通兩家公司,截至到2019年Q3,中通市場佔比為18.9%,較上年同期增加2.3個百分點,百世快遞市場份額則由去年同期的10.8%增加至11.7%。

至此通達系五家公司市場佔比超過7成,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順豐作為自營模式代表市場佔比則有所下滑,降到了7.6%。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由於此前行業頻繁使用價格戰,尤其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型電商平臺崛起之後,其產生的快遞量佔全國總包裹的20%,但若拼多多2019年GMV過萬億元大關,其行業佔比大概在八分之一上下,用八分之一的市場佔比撬動了20%的包裹量,說明拼多多單包裹所支撐的訂單仍然偏低,以此推論,拼多多產生的訂單大多被價格戰擅長的通達系所消化。

與此同時,我們也製作了2012-2019年的行業總訂單和收入情況,見下圖: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單量計價單位為“億件”,收入為“億元”

降價幾乎是這8年的主旋律,但也可以看出,近四年以來行業的降價力度開始削減,降幅大幅降低。

一方面,拼多多崛起,在義烏等地區甚至產生了每票3元左右的超低價,而另一方面,行業整體仍然是在降價的,究竟誰在承擔中間成本呢?

顯然是快遞公司。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2019年通達系紛紛下調了單票收入,其中韻達由年初的3.56元降至期末的3.04元,申通由3.38元降到3.24元,圓通則由3.44元降到2.73元,為爭取新訂單,對加盟商收件進行補貼,稀釋收入。

在此之前,快遞公司也都在講規模優勢和大數據能力,是否可藉此來對沖降價損失呢?答案是否定的。

截至2019年中,圓通單票毛利由上年同期的0.39元降到0.38元,韻達和申通的年中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也呈下降態勢。

結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通達系以降價和犧牲毛利為代價,換來市場份額的增加和營收的增長。

那麼順豐此類自營模式快遞公司又當如何呢?

在2019年順豐也加大了降價力度,由年初的每單24.85元降到期末的19.3元,這其中主要原因為:開始加大對非強時效產品的投入(如二日達或三日達),來爭奪高客單價快件,但總體上順豐的單價仍然高於行業均價接近10元,並未陷身價格戰,這也是過去一年市場份額小有波動的主要原因。

在2019年中,順豐的毛利率為17.84%,同期圓通為12.38%(快遞行業),申通為15.98%,韻達為14.12%。

這不僅說明順豐較通達系的產品溢價能力較高,也說明其自身尚有一定的降價空間。

當線上消費被壓抑時,通達系作為7成的市場份額,自然首先被衝擊,結合此前的降價換市場,犧牲盈利性等因素考量,2020年這個開局,會嚴重影響通達系的營收、盈利,這都是必須要審慎對待的,即過去以規模換市場的道路是否要有所調整。

對於順豐,基於價格和成本等因素在過去一直不是電商崛起的最大紅利分享者,在如今市場格局下,是否存在搶佔地盤的條件呢?


繼續呼籲快遞公司2020年漲價

在2019年末,我們曾撰文認為快遞公司應該結束價格戰的做法,在市場增速變緩,企業資產膨脹的背景下,應該適當考慮漲價來確保企業的利益。

由於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我們仍然呼籲快遞企業2020年漲價。

我們用“ROE(股東權益收益率)=銷售利潤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這公式來表示,這也是巴菲特最看重的指標。

若快遞企業繼續維持此前的運營模式,犧牲利潤換市場,以上公式中,利潤率自然是要被稀釋的,在過去幾年,通達系也都在進行“中轉自營”以及多地建倉等基礎設施建設,順豐則在進行機場等設施建設,總資產規模處於膨脹階段。

我們整理了2018年和2019前三個季度代表企業的資產和營收情況,見下圖: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以上單位均為“億元”

除韻達外,資產增速均大於營收(韻達較早進行轉型,近兩年資產增速有所放緩),這就意味著若2020年線上零售出現較大震盪,增速進入中低速,快遞行業總營收的成長是要面臨極大壓力,那麼以上公式中的資產週轉率將難以改善。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快遞行業確實在提高運營效率,改善利潤率,而另一方面,行業所處於快速增長勢頭,雖然犧牲了部分利潤,但較大的成長性依然可以獲得市場、用戶以及資本的青睞。

但如今,以上因素所帶來效果越來越微弱,大數據隨著中轉直營以及電子面單的施行在短時間內已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效率,2020年開局的低落又給行業蒙上重重陰影。

此外,由於快遞行業高收入,低利潤率的屬性,若總營收增長承壓,在期間費用不斷增加之時,企業盈虧平衡點右移,利潤率的下降是在所難免。

基於此,我們是不建議快遞行業繼續沿用老辦法的。

若小幅漲價,不僅可拉動營收,也可改善利潤率,不僅改善ROE這一指標,更可將盈虧平衡點左移,降低企業增速變緩,削減期間費用的可能,使企業可在市場消極之時加大研發、市場等投入,為下一個爆發點積蓄力量。

疫情下的快遞,為什麼必須要漲價?

在春節期間,自營物流的順豐、京東以及郵政承擔了極大的責任,較之通達系反應快,儲備物資豐富,貢獻大,後者若要根本上提高用戶體驗,仍然要加大資產的投入,看上表順豐與通達系的總資產差距便知。

會有聲音認為降價會削弱競爭,我們不妨這麼看:1.降價是個行業集體行為,並不會削弱單一企業;2.有現金流的電商企業可對快遞進行補貼,降低終端商家負擔,如拼多多對農產品每快遞補貼2-3元,淘寶、天貓聯合菜鳥設立10億元專項基金,用於補貼供應鏈和物流,針對快遞員,提供攬收補貼、免費保險,免收菜鳥裹裹技術服務費等措施來促進快遞網絡的恢復。

在市場行業風險加大之時,電商平臺與快遞企業共擔風險這都是值得讚揚的,畢竟快遞企業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為中國消費者、零售業和快遞公司犧牲太多。

最後再做總結:呼籲消費者理性看待快遞漲價,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