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掃地僧”——水鏡先生(司馬徽)

在三國演義的前期,劉備軍事力量不強寄人籬下,在被荊州劉表收留時,被劉表的將領蔡瑁猜忌懷疑,一次蔡瑁設計陷害於他。劉備得一位謀士提醒,匆匆棄宴而逃,馬躍檀溪。之後便邂逅三國時期的“掃地僧”——水鏡先生。他給了劉備後半段人生一些精彩的指點。

《三國演義》中的“掃地僧”——水鏡先生(司馬徽)

水鏡先生淡泊名利,超然於物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有三個著名的學生,就是後來成為決定性人物的諸葛亮,龐統,徐庶。

《三國演義》中的“掃地僧”——水鏡先生(司馬徽)

《三國演義》中的“掃地僧”——水鏡先生(司馬徽)

《三國演義》中的“掃地僧”——水鏡先生(司馬徽)

由此可見水鏡先生是三國演義中隱藏的大boss。在小說中對水鏡先生的描寫是這樣的:“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對他的住地的描寫:“架上堆滿書卷,窗外勝栽松竹,橫琴於石床之上,清氣飄然。”後劉備與水鏡先生進行了交談,劉備的大致意思是說:“自己的軍隊文武兼備,就是時運不濟啊。”但之後水鏡先生告訴他當今天下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只不過當時劉備沒有聽到後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當劉備進一步追問何處尋時,水鏡先生只是說:“好。”勸劉皇叔今再去休息吧。

在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在第三次拜訪的途中,第二次遇到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對劉備說:“孔明之才,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這更堅定了劉備請臥龍出山的決心。但當劉備請得諸葛亮,一同出草廬時,水鏡先生說了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原來水鏡先生早已看破了歷史定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