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廟遊記2

南京夫子廟素有“六朝金粉”之稱,文人集萃之地,商賈雲集之處,儒學鼎盛之林,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宋仁宗景祐元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雖然四毀五建,歷盡滄桑,依舊裴聲中外。懷著激動而愉悅的心情,遊玩夫子廟,以開闊眼界,觀此以增見識。

南京夫子廟遊記2

夫子廟


  初進,見一匾門,上題“夫子廟”三個鏤金大字,步行在古色古香的街旁,叫賣聲不絕於耳,四周小商品琳琅滿目,街旁美味的食物不時發出誘人的香味,風味俱全,春夏秋冬,各有千秋,諸如春天的薺菜燒餅、菜肉包子;夏天的千層油糕、開花饅頭;秋天的蟹黃燒賣、蘿蔔絲餅;冬天的五仁饅頭、水晶包子,都是有口皆碑的。 代表有小籠包子、拉麵、薄餅、蔥油餅、豆腐澇、湯麵餃、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乾絲、春捲、燒餅、牛肉湯、小籠包餃、壓面、蟹黃面、長魚面、牛肉鍋貼、回滷幹、滷茶雞蛋、糖粥藕等。真可謂是遍地開花,遊人思鄉之情早已雲消霧散,倒是有些樂不思蜀。伴著喧鬧的氣氛邁步向前走著,雕樑畫棟的古建築透露出江南獨特的魅力氣息。

   隨後,走過古街,走著走著,來到了孔廟、貢院、學宮區域,先到孔廟,一尊孔老夫子像,使我不在乎那街道旁的紛紛擾擾與繁華,面對這尊令人肅然起敬的塑像,我感受到孔子之氣韻,與他門下三千弟子百家爭鳴的舊景。生逢亂世,鳳凰歸蕭條,孔夫子如此學問,不奴顏婢膝,擁有大氣節,是他受天下人敬仰的原因之一,路程緊湊,我便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師禮,又慢步輕聲地離開,以表尊重。

   隨後,來到江南貢院,簡單樸素的考舍,襯出當年書生的宏願,幽靜的貢院已不見當年的繁華,彷彿感受到了當時考場的氣氛。聽聞,可以進入貢院一施文采,便有些迫不及待,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但後一想,我既無文星之才,又無濟世之能,何以取解元,只得作罷。

   走過學宮和江南貢院,再走幾步路,便來到了烏衣巷。

   烏衣巷,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卻飽含孫吳與東晉的興盛與敗亡,最早建於孫權時期,原此地原為三國吳烏衣營所在,因而得名。後為“王馬共天下”的王導和“東山再起”的謝安住所,後逐漸發展為名門望族虎踞龍盤的集聚之所,我邊走邊想著,後又聯想到劉禹錫的那首名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明白了什麼是物是人非,什麼叫一朝天子一朝臣。

   漫步著不知不覺地來到秦淮河旁,雖霧起,但依舊可以看到泛泛波濤,業已波光粼粼,十里秦淮,美麗風光,幾絲雲霧伴著燈影,宛如畫聖吳道子一幅大畫,只是稍淡些。獨立與旁站在文德橋上,觀大河上下,其千帆競發,遊船四映。真有些“火燒赤壁笑曹操”的意思。一陣和風吹過,遊船伴著水波,拂過漣漪,燈紅柳綠遊人景,讓我心中不禁凝想:感金陵帝王之紙醉金迷,明一代名士之風騷隱逸。望長空,霧夜繚繞,雖無繁星似水,依舊明快爽朗,展開歷史的長虹畫卷,幾夕得此安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名士情懷依舊,奈何“吳宮花草埋幽徑”,芳名永流傳!帶著這樣的興趣,我坐上了遊船,船上船下,感覺竟如此不同,觀賞著四方之景,猶作不同。風浪雖顛簸,雅緻猶如故。近看,如詩如畫;遠看,朦朧神秘。一會見雙龍戲珠,展金陵之人傑地靈;一會覽風流人物,知南京之文化悠久。透過這一幕幕,讓我真正明白中華之崛起,離不開愛國志士與濟世之才的奮鬥與才華,唯有讓國家強,才能讓民族屹立不倒,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南京夫子廟遊記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