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現在的很多的人都開始吐槽現在老師越來越難做了,特別是幼師是很難當的,最近一段時間爆出的很多幼師事件。

導致很多的家長就對幼師有著很多的規矩,幼師都會發出一個哀怨“不僅要面對孩子,還要面對家長真的是心累無數次。”

之前在新聞中沸沸揚揚的一件校園事件:深圳市林女士爆料,自己的孩子在操場上曬體育課,老師戴著“漁夫帽”在一旁站著,孩子就在操場上站著,林女士就開始心疼自己的孩子的,認為師生應該平等,老師應該要有的帶頭作用。最終的結果是學校責令老師道歉,這件事才得到平息。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這件事一出來,網上就出現了兩個派別,一個是認為老師這樣做一點都不正確,根本就已經違背為人師表的的道德;

另外的一個派別就是:心疼現在的老師,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兒的委屈,還得把學生當做太上皇真的是心累。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行為是會經常出現的行為。

那現在是家長變得“刁蠻”了還是現在的老師變得更加的“壞”了呢?其實都不是,背後的本質是,這些“巨嬰”長大了,他們開始套“教師”與“家長”身份,展示自己存在。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v “巨嬰式”思維

我們先來了解嬰兒的思維特點:嬰兒從出生下來,就已經與父母開始產生“共生”模式。已經開始認為自己與父母是一體的;那麼對於巨嬰的思維特點是什麼?

巨嬰的思維能力特點就是有一個特別的行為特點;他們所表現的出來的特點就是極其的自私與極其的自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出事前,你憑什麼管我?

我自己就可以解決好這件事不用你來插手管;在出事以後就會說,你為什麼不來管我?我的事情難道不是你的事嗎?家長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必須要按照我的想法來做!

巨嬰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就一定的要得到,家長就應該立即的滿足孩子;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就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也不會去考慮其他的人感受;如果沒有的得到他們的想要的結果的話,他們就會開始鬧脾氣,這些孩子典型的行為就是從來不會考慮到別人,不考慮到後果,只會考慮到自己。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v 巨嬰思維的體現有什麼?

巨嬰的形式有兩種,一種就是身體上的體現,例如就是體重超標的嬰兒,就是我們常說到的“大頭娃娃”;

那另外的一種就是心理上的表現,指的就是有成人的軀殼卻心理停滯在嬰兒時期,幼稚而又聽勸講,擁有自私而不會考慮到別人。

在身體上的體現到的“巨嬰”我們可以完全通過醫學得到治療,是會有康復的形式可能性,危害性就是體現在家庭上;

但是在心理上的出現的“巨嬰”表現就會是很隱蔽的行為,即便是通過心理上的干預也會痊癒模式,但是這個為危害性就是出現在社會上。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l 巨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體現

其實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巨嬰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而他們的這樣的行為就是被稱作為“社會的過害。”

1. “誇誇其談”

一個用著“巨嬰思維的人”,是有著過度的自戀感,他們是很難認識到自己有“病”的這樣的自覺感,我們可能就會在生活中或者新聞中看到很多喜歡誇誇其談的人,對團隊、對公司進行言辭激烈的抨擊,彷彿就是他自己就是最強的,最聰明人的。

在任何的一家工作中,都是要反對這種誇誇其談的作風,一個員工踏踏實的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是對工作的最大的貢獻!其實這種喜歡“誇誇其談”的人,我們或許在學校都能發現到;

一個孩子就是認為自己就是最聰明的,這個題目就是會做出來,就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就不會去想著去聽老師講,甚至不會將老師放在眼裡,當然這樣一個做法是完全不正確的行為。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2. “愚蠢的正義感”

在現在的社會中,隨著科技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交流的一個大平臺了。但是現在在網絡中已經開始出現一大批的槓精、鍵盤俠、憤青等。

他們永遠拿著自己的“愚蠢感正義感”來對一件事攻擊,他們認為自己站著正義的一面,開始聲勢浩大,開始進行道德綁架。

比如在之前的“北京地鐵的讓座事件”,有一名年級較大的男子上車,他看到無人讓座後,就開始對身邊的一名年輕人進行惡語相向,強制要求他人讓座,並稱“早就該給你的爹讓座。”

對於這樣的一個事件,告訴我們巨嬰們已經開始長大了,他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能力,他們的破壞性也變得更加的強大了。對於已經形成的巨嬰我們可能很難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預防自己的孩子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v 預防自己的孩子不成為巨嬰應該怎麼做呢?

想要預防自己孩子的不成為巨嬰,關鍵在於幫助孩子走出嬰兒時期的心理!

1. 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分清合理與不合理的溺愛形式

孩子是在不斷成長,他們的需求並不會是單一的,在嬰兒期的孩子,孩子會通過哭叫來向自己的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且這個時候的孩子需求是很簡單的,家長無條件的、及時的滿足沒有錯,當孩子已經脫離嬰兒期的時候,開始自我探索世界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大膽的放手。

2. 父母關係要和諧,為孩子建造和諧的氛圍

父母和諧的關係,互相尊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的最初學會的正確的與世界相處的途徑。孩子本身就會有一個自戀的模式。

他們會喜歡對周圍的事情責任喜歡大包大攬,尤其是與父母相關的,當孩子發現自己父母關係不和諧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犧牲自己,來做這個守護神。家庭的環境也是影響孩子的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幼師越來越難做背後,是孩子“巨嬰式”思維的廣泛形成

3.孩子要學會承擔責任

孩子需要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也是需要有承擔的責任的“魅力”,家長一定不要讓孩子無償的享受著父母給的所有的好條件。

父母提供的錦衣玉食,孩子也要學會自己對這個家庭付出責任與擔當,做出相對應的貢獻;比如做家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應該學會用行為和語言來教育好孩子應該怎樣正確成長!家長應該是時時刻刻都是孩子最溫暖最強硬的後盾。

家長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更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家長不僅要教育上對孩子上心,更是要站在孩子角度來思考他們的想法與情緒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