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領為什麼喜歡收義子

小時候看《隋唐演義》時,對第八條好漢、忠心耿耿守護大隋江山的楊林印象比較深刻,但並不是關注他的武藝,而是對他廣收義子的行為感到好奇。他一旦看到哪個年輕將領武藝、智謀出眾,有發展潛力,便將其收為義子,就連大唐功臣秦瓊也做過他的十三太保。

在關帝廟裡,我們會看到關帝塑像旁邊有另外兩員大將的雕像,其中一個是關羽的貼身保鏢周倉,另一個則是他最器重的兒子關平,也是關羽收養的義子。

在元朝末年的時候,統治無能,社會動盪,各路梟雄紛紛湧現出來,在全國多地組建了起義軍。雖然,義軍所處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這些義軍的將領卻有一個不約而同的習慣,那就是喜歡收養義子。其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初鬧革命的時候,也鍾情於收養義子。

他收養的義子,前前後後不下十多個人,比較熟悉的有:沐英、平安、朱文剛、徐司馬、真童、金剛奴等等。

此外,中國古代的將帥,很多人都喜歡收養義子,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傳統的社會制度,以及思想的影響。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古代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和人的親密程度靠血親或姻親維繫。在殘酷的戰場上,這種關係更為重要,自己的兒子最放心。

可是,一個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廣納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兒子。而且,社會動盪,就算生出兒子,能不能養大成人,還不得而知。像朱元璋這樣,生了幾十個兒子的,已經了不得。況且,這些兒子要麼年齡太小,要麼有可能是個紈絝子弟,不能堪當大任。

更何況,在戰爭年代,死傷是常有的事情,上戰場就等於去冒生命的危險。所以,作為一個父親來說,看著兒子衝鋒陷陣,身處險境,自然於心不忍。因此,找個義子替自己賣命,再合適不過了。

在古代,收義子真是一本萬利的事情。用人的時候,用來代父殺敵,和平時期就卸磨殺驢,想想這些義子也真是夠悽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