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路邊小店

記憶裡的路邊小店

人的一生中走南穿北,吃在生活中的位置很重要,在記憶都有許多吃的印象。

也許你時常光顧富麗堂皇的酒店中的一桌桌大餐,也許忙碌於工作,經常用快餐或外賣來解決一日三餐,那些應酬的飯菜可能吃過就已經記不得特點,那些應付的吃飯可能早已有點厭倦,更談不上多少記憶或者是回憶。

往往記憶裡能夠留下的,以後還能夠想起的,也許就是一個路邊的小店,或是一個鄉野村落,或是一個城鎮街邊,偶爾在急欲趕路之際,進去一次,樸素的裝修風格,簡單精緻的碗碟,可口美味的的飯菜,從此,將這些吃飯的經歷永遠的留在了記憶裡,一遇 到吃飯的時候,經常會向別人講起那麼一個路邊的小店,那一次吃飯的經歷。

傳說中的珍珠白玉湯,就來自於鄉野之家

這個傳說來源於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少時家貧,從沒吃飽過肚子,常常一整天討不到一口飯吃。 有一次,他一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暈,在街上昏倒了,後為一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裡僅有的一塊豆腐塊和一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一起,澆上一碗剩米飯一煮,給朱元璋吃了。 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什麼,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後來,朱元璋想起了當年在家鄉乞討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即下令御廚做給他吃。 那廚師無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熬成湯獻上,朱元璋嘗後,覺得根本不對味,又讓人找來一位他家鄉的廚師去做。 因此,這位廚師以魚龍代珍珠,以紅柿子椒切條代翡(翡為紅玉),以菠菜代翠(翠為綠玉),以豆腐加餡代白玉,並澆以魚骨湯。將此菜獻上之後,朱元璋一吃感覺味道與當年老婆婆給他吃的一樣,於是下令重賞那位廚師。 終於圓了皇帝的美味記憶。

城市裡流行成為"網紅"的特色小店

隨著城市建設規範的擴大,逐漸改變了街道模樣,越來越多的現代功能設施擠佔生存空間,在一輪輪衝擊下,承載著無數美好記憶的“特色小店”經歷了“生存危機”。

現在起來越多的城市掀起了發展特色小店的新理念。於是一些精緻優雅,抑或煙火氣繚繞的街邊小店小鋪,又出現在城市之中,成為了大都市中寄託人們“鄉愁”城市印記。

現在的各大城市中,都有這麼一些特色小鎮,或是特色街道,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如果有幸成為網紅小店,那更是讓人趨之若鶩、人滿為患。

可惜,這樣一些街頭小店,只是讓人領略了熱鬧,卻不會讓人留下一些珍藏的回憶。也許只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不去遺憾,去了更遺憾。

記憶裡的路邊小店

魯迅《孔乙已》中的美味茴香豆,就出自於這樣一個店。那小店裡的情形,在魯迅的記憶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沈從文《邊城》裡,那一道“鯉魚豆腐”的小店。

茶峒城外小飯店門前,常有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身上裝飾了紅辣椒絲,臥在淺口缽頭裡,缽旁大竹筒中插著大把紅筷子,不拘誰個願意花點錢,這人就可以傍了門前長案坐下來,抽出一雙筷子到手上,那邊一個眉毛扯得極細臉上擦了白粉的婦人,就走來問:‘要甜酒?要燒酒?’男子火焰高一點的,對內掌櫃有點意思的,必裝成生氣似的說:‘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還問人吃甜酒?’那麼,醇冽的燒酒,從大甕裡用目濾子舀出,倒進土碗裡,即可就來到身邊案桌上了。

想來,那鯉魚豆腐飯的美味和小店裡的鄉土氣息,是作者到那兒也忘不了的。

說到吃,那不得不說起汪曾祺,他把許多美味都留在了文章裡。其中對滇池菜汽鍋雞店鋪是這樣描寫的。

他在《昆明的吃食》中寫到:“專營汽鍋雞的店鋪在正義路近金碧路處。這家的字號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裡有一塊匾,寫的是‘培養正氣’,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鍋雞,就說:‘我們去培養一下正氣。’”

據說,走進那家小店,不似走進別家飯館那樣五味混雜,只是清清純純,聞到一片雞香。

也許,誰的記憶裡都會有一個這樣難忘的路邊小店,時不時勾起對生活的美好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