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不應該為了掙錢選擇舍下孩子、遠離家鄉外出打工?

花捲默默

生活中雖然有很多事情都能分出個應該不應該,但大多時候,是無可奈何和別無選擇,

那些極度貧困的家庭,父母們為了能夠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無奈之下,把孩子留在了老家,自己選擇在外打拼。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去做評判有什麼意義呢?對於他們來講,能夠吃飽飯,穿暖衣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生活不易,不要去苛求別人。

也不是說所有的留守兒童就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也許因為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讓我們一看到留守兒童就去指責父母的失職。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到了那麼嚴重的地步。

我認識的一位初中女生,她是上初中時來到父母打工掙錢的二線城市,之前在農村有爺爺奶奶撫養,雖然有時候非常想念一年也見不到幾次的父母,但現在,她非常感激父母,因為她原來在老家的小學,教學質量,學生素質,都非常不好,到了大城市,她明顯感覺到了不同,老師授課水平高,同學之間學習氛圍好,她非常感謝父母們通過他們的辛苦努力,讓自己有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父母本身不稱職,即便是待在孩子身邊,也無濟於事,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新聞中頻頻爆出的熊孩子,大多數還是跟在父母身邊的。有些人的脾氣秉性,真不適合為人父母,暴躁任性,自己無能,只好拿孩子出氣,與其這樣,還不如出去掙錢,最起碼能給孩子帶來一些經濟上的改善。


遇見小mi

如果我們現在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那父母不應該為了掙錢而捨下他們,去到城市打拼,每到過年的時候如同外人一樣出現一次,然後又匆匆離開。

孩子在1到10歲的時候,是他們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每時每刻都會對這個世界進行發問,他們想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如果其父母在他們多次需要的時候,次次缺席,那就會導致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試想一個次次碰壁的孩子,又怎麼會對這個世界報以好奇和期待呢?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度過童年,條件更差的,有可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乾脆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們都在說,三年就會產生代溝,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代溝的距離和深度,當然不言而喻。

所以你說父母該不該外出打工?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當然不應該!

但中國的城鄉差距已經大到你無法想象的地步,在農村,你一無資本,二無關係,三無知識技能,四不知道如果積累財產,單單靠幫人打工或者種田賺來的收入,根本不可能維繫一家幾口的支出。

而城市有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因為這個缺口大,所以它的購買力高,很多農村出來的父母,都是在城市的底層,通過出售廉價的勞動力來獲取工資,他們畢生所願,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他們的老路。

在賺取工資和陪伴子女這兩個選項中,農村出來的父母,真的不能兩全其美,他們只能選擇一項。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上有句話:人生困難重重。

真的是這樣子的。


曾少賢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要好很多,因為爺爺奶奶帶小孩的方法會跟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每家孩子都少,老人家會過分寵愛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而現在孩子脾氣都大,慣壞了孩子將來大了很難糾正過來,他們對孩子較父母要溺愛得多,易造成孩子獨立性差、嬌氣等不良習慣。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成長容易帶來的問題: 1沒有安全感。感覺沒有什麼人是能一直陪著我的,就算父母過年呆在家,我還是做好他們下一刻就走的準備。因為這十幾年來每次送他們走我都得難受好幾天,我不願意再這樣。 2沉默寡言。因為父母不在家,別人不會記得你還是個孩子。多說多錯,不如不說。 3被害意識強烈。小時候太單純了,別人說啥我都信,以至於被大人朋友鄰居戲弄了很多次,上過很多當,哭了很多場,才學會以牙還牙。 4習慣孤獨,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畫畫,捉蝴蝶,看螞蟻,做作業,看天,做夢。

一個孩子教育得怎樣跟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密切相連。

父親和母親的教養方式、人格特點、以及緩解壓力的能力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這些方面都比較好,孩子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也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孫凌

我們整個村子都是“二叔”的傳說,但我從沒見過我二叔。

他在我出生之前就去打工了,聽說賺了不少錢,羨煞我們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
很多年輕人蠢蠢欲動,再也不願意做農活。
我不記得具體的時間,大概我還沒上學的時候,我爸也外出追隨二叔,近水樓臺先得月,我爸就跟著我二叔混,我感覺挺自豪。
模糊記得我媽跟我說,你爸出去了,要很久才回來。就像每一次他去喝喜酒都不帶我,讓我在家和媽媽在一塊,我以為他這次也是。
我媽說不是。
後來我就一天、兩天......很多天沒有見到我父親。我都忘記了他什麼模樣。
大概半年後,我媽把我送到外婆家,她也追隨父親去了。
外婆外公很疼我,但是我很想我媽,很想我爸。
一年級的時候我做了一件讓外公外婆很擔心的事情,那天我沒有去上學,而是一個人獨自走回自己的家去看看,我想我媽是不是在家而不是跟著父親去了。
晚上,我沒見到我媽,也回不來外婆家。我就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我摘了自己家樹上的果子塞滿書包回到了外婆家。
我看到了舅舅,大舅舅是小學校長,聽外婆說找不到我,於是舅舅也趕來了。我被捱罵,我很害怕舅舅,他很嚴厲,我在學校都躲著他,不敢去他家吃飯。
他問我去幹嘛了,我說我回家摘果子了。我就把書包裡的果子給他看,他還罵我.......
往事不堪回首。好在後來我父母把我接出去了,彌補了心理上的空缺。
其實留守兒童真正的問題在於心理問題,父母把我留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雖然不算是很長,但它在一個小孩子的心理時間上很漫長。
我的弟弟和我經歷相同的處境,他現在還有點自閉傾向,不喜歡與人交流,我想這和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不無相關。
我想說,農村家長為了生計而外出打工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忽略了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他們會孤獨、需要陪伴,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父母的作用。
根基穩下來就趕緊把孩子接到身邊去,據我所知,很多家長不把還在接出去是因為害怕麻煩,把還在丟給孃家或者讓爺爺奶奶帶這樣就可以一身輕鬆。
我想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白詩詩

我從小是生長在農村的,但我算很幸運的一個,我的童年是有父母陪伴的完整童年,從未讓爺爺奶奶輩帶過我。我小時候讀書身邊一大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長期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兩種極端狀態:一種就是學習特別刻苦,很獨立,懂事,小小年紀就能當家立事的本領,但是性格相對內斂或者自尊性極強;另一種就是特別調皮,學習極差,打架鬧事,並且早熟,比同齡人提前有早戀傾向。

其實這兩種都不是孩子該有的健全性格,第一種雖然努力學習,但是總是帶著憂鬱,過早操心大人該操心的事,失去了孩子的童真與快樂時光。第二種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問題少年就是這樣來的。

這是為什麼?都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然而一個沒有啟蒙老師的課堂終究是不完整的。孩子的心靈永遠是迷茫空洞加缺失安全感的,在農村很多孩子從一記事就是沒有父母陪伴的,不要怪他們不好好學習,

不要怪他們調皮搗蛋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在沒有成年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自律能力和成熟的判斷力、價值觀。遇到問題,跟自己年邁甚至大字都不識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能怎麼交流?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還記得曾經一位很火的明星在被問到為什麼突然近幾年淡出公眾視野,他回答說在家陪孩子,因為作為一個父親,缺失了孩子這一段時光,你就再也體會不到換尿布,接送孩子上學,看著孩子一點點的變化,長高……孩子的每個階段每一次僅有一次,錯不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體會到了。

多少農村外出務工的父母過年回到家,孩子都不叫爸爸媽媽,也不願意跟著父母睡覺,甚至喊不出口“爸爸、媽媽” 。這種畫面無論是在影視劇裡還是現實中都見過,自然是痛心的,對於貧困鄉村的父母來說飽含太多無奈,孩子飽含無辜。對父母而言,不出去打工賺錢就養不活這一大家子人,改善不了家庭條件。對孩子而言,既然不能陪伴,給不了我完整的童年,為何要生下我?

在我第一段中描述的那種留守兒童情況是十年前我家鄉的狀況,現在其實也是有好轉了。

其實十多年前的農村很多家長外出打工我也是稍有些理解的,因為農村條件普遍差,除了種地就是種地,一些傳統的農產作物、養一兩頭豬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那時候帶著孩子去外地也是很不切合實際,因為對於父母來說對大城市都是陌生的,怎麼能帶著孩子?

但是十多年後的今天,農村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了,這些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發展,撫平攻堅,精準扶貧,十九大更是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正需要年輕人的支持,那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奔波這麼多年呢還是不能與家人團聚,那為何不選擇回家呢?在現在的政策形勢下,回家可能有很多賺錢的機會等著你,夠養活老人孩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成長環境,比什麼都重要不是嗎?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想說現在網絡時代的到來,孩子可以在網路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時候爺爺奶奶輩是沒辦法把控的,特別需要父母的引導,避免孩子將網絡作為生活的導師,沉迷網絡,行成不正確的價值觀。今年上半年就有一新聞報道幾例初高中生接觸某俄羅斯死亡遊戲,出現幾起自殺事件。

近幾年來眾多留守兒童悲劇事件陣痛人心,“安徽望江9歲留守兒童自縊事件”“河南光山縣小學生被砍傷事件”“小學教師強姦學生 多為留守兒童”……真的讓我發自內心的呼喊:如果你有能力養孩子讓他待在你的身邊,那就生!如果現在做不到,那就再等等!


清蒸關耳朵

你好,個人認為家長不應該為了掙錢選擇舍下孩子,遠離家鄉外出打工。

第一,可能很多人覺得只有掙了錢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話雖如此,但是畢竟孩子都是希望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有父母的陪伴的。

第二,你可以選擇出去打工掙錢,但是沒有必要父母雙方都出去吧,至少要留有一個人陪伴孩子的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教一些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第三,很多的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黏誰也不是說只要你給了孩子很多錢孩子就會很黏你,孩子黏的永遠都是陪伴他一起長大的人。

第四,每個孩子最珍貴的回憶就是童年,在孩子童年時間,做家長的最好都陪在孩子身邊。如果非出去務工不可,那可以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呀,這樣家長既能掙錢,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了。


木槿話影

這已經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而是有時候有些家庭根本由不得父母怎麼選。

就拿我身邊一個例子說好了,老公家的二姐,有三個孩子,在她小兒子未滿一歲時,就不得不出外打工掙錢,留小孩子給爺爺奶奶照顧,奶奶還行動不太方便。

你以為她想嗎?她也不想,可是,如果她不出去打工掙錢,只指望他老公一個人根本養活不了三個孩子。當然你會說,現在這社會哪還有養活不了孩子的道理。是,餓肯定是餓不死,可是,哪個媽媽不想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

其實,我是極不讚同父母二人都出外留孩子給老人照顧的。我總在想,很多人最後過什麼樣的生活其實從一開始自己就可以選擇的。當你找到你的另一半,你就該做好長遠的打算,就該想到如果結婚了你們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有了孩子,你們能夠給孩子什麼?我們不說物質上多麼富裕,最起碼能夠有那個能力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是最起碼的吧。

很多人都說,那,沒有能力帶在身邊的難道都不生了嗎?是啊,難道都不生了嗎?所以,就因為可以生,才有了那麼多留守兒童。現在的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以前只要孩子吃飽飯就行,而現在,更註重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還有心理需求。現在有多少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最後走入歧途的,當然這也跟現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環境脫不了關係。當然,也有一些交給長輩照顧一樣照顧的很好的孩子,只是,這是少數吧。當孩子真的發生什麼意外時,到時候做父母的就是悔得腸子都青了也無濟於事了吧!

做父母的難,可我們在做父母前也曾是孩子。

我們應該最清楚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麼?

可當我們成為了大人後,當我們被生活的壓力所壓迫時,我們忘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我們在也是孩子的時候最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也知道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愛長大後我們也會痛苦。

只是,當我們成為了大人後,我們通通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我們以為我們要努力掙錢才能夠給孩子幸福,我們以為我們只要一年見他們一次或者兩次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玩的就能彌補他們缺失的那份愛。我們以為...就這樣自以為是的以為...

作為父母,即使不在身邊,我們一樣愛的深切。可我們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十二月彡

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隨著改革開放,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開始;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擁入到東南沿海地區務工。“留守兒童”這個詞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是一個社會產業不均衡和經濟發展不平等的結果。所以並非人們的所想,所願。

1、如果還有選擇的餘地,家長最好陪伴孩子成長。

家長選擇遠離家鄉外出打工,也應該是屬於無奈之舉。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每個家長都想給自己孩子一個相對好一點的生活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家長外出打工也是為了多掙錢,給家人一份生活保障。

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同,如果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建議家長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邊,因為我見過身邊太多的同事,通常都把孩子留在老家讓老人看管,夫妻二人全部出來打工。長期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非常不利的。畢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太有限,也就十幾年光景。但這段時間也是父母正身強力壯之年,正是父母拼事業的階段。但是無論如何,掙再多的錢,與孩子的陪伴和成長比較起來,錢是換不回來的。

如果孩子因為缺少父母關愛和監管而出現任何意外狀況,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筆慘痛的代價。

所以,如果還有可選擇的餘地,哪怕是離家近點,掙錢少點,也請一定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成長期。否則,父母會後悔餘生,孩子會怨恨終生。

2、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溝通,請求孩子的理解。

如果家長在本地的確沒有合適的工作,外地正好又有一個機會。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遠離家鄉,丟下妻兒,如果孩子已經懂事了,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商量好,請求孩子的理解和原諒。

如果有可能可以接孩子出去上學,如果不可能,也一定儘量縮短外出務工時間,比如答應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要去掙錢,暫時離開家半年,一年。承諾給孩子的期限一定要兌現。即便在遠離家鄉期間保持每天和孩子通話視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天天在關愛著他。

三、近年來,隨著各地產業帶動和經濟發展,留守兒童已經逐步減少了很多。

比如我所生活的深圳,十年前,招工的速度和效率是非常高。企業基本不用發愁,十年後,珠三角用工荒從5年前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現在。長三角的用工荒也在告急了。東南沿海大批企業內遷。好多地區政府都在積極招商引資,發展本地經濟,大力扶持第三產業發展,好多人不出家門也能實現就業,比如在三線城市月收入3-4千,在一線城市月收入5-6千。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在家門口就業。而不再願意拋家離子到外地務工了。

近年來,在一線城市務工的越來越年輕化,文化素質和學歷、技能也越來越高。普遍在90後和00後,所以70後、80後如果不是高學歷高技能在一線,二線城市就業會越來越困難。所以好多這個年齡段的父母會選擇留在家鄉發展,比如農村電商,旅遊服務業等等。

作為家長還是要長遠考慮,為了孩子成長,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最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能長久經營的。外出打工永遠只是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並不能長久解決一個家庭的根本經濟問題。

所以還是要從長計議。



晉瑗讀書


那麼作為一個從留守兒童過來的成年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我今年21歲,在我的記憶裡,家裡人很少團聚在一起,哪怕過年,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事情,說實話,我怨過,恨過,甚至有一段時間我都不願意理我的爸媽,因為我覺得她們自私,生了我們又不養,只想著掙錢,既然這樣還要我們幹嘛?



我們家從來沒有拍過一張全家福,因為爸媽沒時間。而過年是我最期待又最不願意過的時候,期待因為我可以見到我爸媽了,不願意過是因為短暫的見面我們又要分開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埋怨,不解,好像在一夕之間全部不在了,我突然間理解了我的父母,甚至我開始心疼她們,因為我知道沒人願意離鄉背井出去吃苦受累,那個人不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就像我們想念她們一樣,她們也會想念我們甚至更甚,只不過我們可以哭,可以鬧,但是她們不可以,她們只能忍著,忍受工作,忍受孩子的不理解,我突然覺得她們很可憐,因為沒人理解她們。



社會上有很多人批評她們,說她們為了錢捨棄了孩子,但是回頭想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離開家外出受苦呢?所以,我今天在這裡就是想說,今天你在這裡問這個問題,我卻無法明確回答,因為我的心裡當然不希望爸媽離家外出,但是如果都在家裡種地,我們又該如果生活呢?別說讀書了,我們恐怕連基本生活都過不下去吧!



大家都呼籲關愛留守兒童,其實不如關愛農村,現在物價都在上漲,唯獨農產品價格低的可憐,既然不想再有留守兒童不如從根本解決。而關於本題答案,我想說,我們情願做留守兒童,我們也不願意讀不起書,上不起學。因為這是時代所迫,我們別無選擇。所以請不要再批評我們的父母了,因為她們才是真正的辛苦。



我就要他們在一起

春節過後,打工大軍又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打工生活。他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更遠離自己深愛的孩子。家長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拼搏為孩子贏得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環境。

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但是父母不得不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人。我相信任何一個父母都不願意遠離親人、孩子.又有多少留守兒童每年與父母團聚的時光短而又短。他們期盼的不是每年父母帶回來的新年禮物而是可以更多的陪伴。

問題中的應不應該顯得格外生硬。如果家長在孩子身邊就可以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或許他們所處的城市沒有更好的工作環境供應支撐家庭的開銷;或許外面的工作機會可以讓家裡的老人、孩子吃的,住的更優越一些。這一部分的打工仔面對的是無法平復的辛酸與寂寞,不僅僅是舍與不捨。這是無法逃避的社會現實。

物質基礎是身心成長的基本條件,家人如果食不果腹如何成長、怎麼學習?這才有了無數的流動大軍即使與親人遠隔千里,不得不開始背井離鄉的打工經歷。現在的網絡非常發達,無論父母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無論地域有多遠,都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外出並不是卸下作為父母的擔子與責任。經常的交流、溝通、關愛、教育仍然是父母的義務,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孩子們或許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更不願意每年與父母短短的一聚。如果條件允許儘量不要遠離,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家長也要付出更多的關愛!不要讓留守兒童變成問題兒童、網癮兒童,即使家長帶著更多的錢回家還是會留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