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做為河北霸主的袁紹,手下共有九大謀士,他們分別是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辛評辛毗兄弟。

這九大謀士良莠不齊,都有各自的專長和弱點。

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在這九大謀士之中,誰才是第一智囊呢?

首先,袁紹謀士集團的第一檔沮授與田豐應該是沒有爭議的,第一當從這二人決出。

沮授:

1. 識破袁紹,郭圖,荀諶的"反客為主"之計。

2. 為袁紹勢力規劃"隆中對策"

3. 挾天子以令諸侯

4. 勸諫袁紹不要廢長立幼,分化權力。

5. 勸諫袁紹先充實糧食和軍隊,以逸待勞,使用疲兵戰術,不要追求與曹操的戰略性決戰,並詳細指明瞭戰術步驟。

6. 為其弟沮宗解答為何急切求戰不妥。

7. 勸諫袁紹不要獨自任命顏良為先鋒。

8. 對峙官渡後,再次勸諫袁紹採用持久戰術。

9. 摸清曹操頻繁劫糧的操作後,勸諫袁紹在烏巢外部再埋伏一支部隊,互相呼應,以防不測。

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田豐:

1. 君臣協力,出謀平定公孫瓚(具體謀劃史料記載不全)

2. 勸諫袁紹迎立天子。

3. 勸諫袁紹趁曹操征討劉備時,迅速發動攻擊,直指許昌。

4. 勸諫袁紹既然先前沒有抓住許昌空虛的機會,就以逸待勞,消耗對方。

5. 判斷袁紹外寬內忌,出師不利則不能容己。

由於袁紹出征時田豐已被下獄,因此開戰後未有獻策機會。

孰弱孰強?

荀彧: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

荀彧評價了袁紹帳下基本所有重要人物的缺點,唯獨不提沮授,說明沮授相比起田豐等人來沒有明顯弱點。

從計謀的含金量以及條數來看,雖然田豐後面沒有機會獻策,但沮授還是高出一籌。

那麼就順便來分析一下上述沮授計謀的含金量以及二人的相關史記。

沮授版"隆中對":

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為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濟河而北,勃海稽服。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長安,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

和隆中對劉備向諸葛亮討教很像。基本步驟:

肅清周邊黃巾及地方勢力——討伐張燕——討伐公孫瓚——平定匈奴——迎天子於洛陽——向南爭霸天下

這也說明了沮授在戰略方面是很有大局觀與野心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原文出處:

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勸諫袁紹不要廢長立幼

很多人認為袁紹死後袁氏滅亡的主要原因:內鬥。

沮授則對此事早有看法,即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於名分的"不均",要提早確立,劃分利益。

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據一州,以視其能。"即以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譚則繼兄後,為青州刺史,後果互攻訐。

這番勸諫也很有戰國時縱橫家的風采,先用寓言,後用類比,再指明禍患。

沮授為何認為暫時不應發動官渡戰爭?

以及如果實在要打,該如何打?

有以下幾點原因。

1.經歷與公孫大戰,需要休生養息;

2.曹操有獻帝,佔據大義;

3.袁紹部隊與士官有驕傲之心;

4.曹操和公孫瓚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應該慎重對待;

5.追求戰略性決戰,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如何打:獻捷天子——檄文討曹——進屯黎陽,漸營河南——分遣精騎,抄其邊鄙(袁紹採納了這條)

烏巢伏兵,以防不測

冬,十月,紹復遣車運谷,使其將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送人,宿紹營北四十里。沮授說紹曰:"可遣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絕曹操之鈔。"紹不從。

這一條袁紹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可以說是間接導致了其官渡戰敗。袁紹確烏巢被襲後,派輕騎去救了,曹操也的確差一點無法擊敗烏巢守軍。

但是沮授提前建議了伏兵於烏巢外側,與烏巢守軍呼應,假設蔣奇在附近駐紮埋伏,就無需再派輕騎去當救火隊員,袁紹則可以指揮若定,猛攻曹操大營。

戰爭中兩方交戰進入膠著狀態時敵我雙方指揮官都會根據戰況變化來分配部隊,考驗的是指揮官的臨陣的應變能力。

而袁紹對預備部隊運用的不是很合理,沒有防患於未然,預備部隊沒有及時出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最終只能等到事發時亡羊補牢派輕騎去救。因此這種常規的派兵救援的應對,我認為並不能當做吹捧袁紹指揮力強的論據。

關於獻帝的政治優勢,及袁紹該不該迎立。

授曰:"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厭速,願其圖之。"帝立既非紹意,紹竟不能從。曹操既迎天子都許,紹每得詔書,又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太祖拒,紹遺恨之。

很多人在討論此事時均喜歡說獻帝對袁紹用處不大,然而後漢書載,袁紹本人在曹操迎立獻帝后都覺得後悔異常,而政治優勢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郭圖曾經反對過迎立天子,但在河東出使過一次朝廷後,改變了主意,認為要迎立獻帝而不要另立。

也就是說袁紹陣營中先後有四人:沮授,田豐,郭圖(包括袁紹本人)提出迎立獻帝。

漢末時期也有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迎立獻帝是利大於弊的,被曹操搶先後,袁紹也是最後悔的,袁曹二人的反目也是以獻帝為導火索。

所以,單以智謀論,兩人的智謀都是不輸於曹魏謀士團任何一人的。而沮授略強於田豐。

那麼沮授與田豐對待袁紹誰更忠心呢。

結論是沮授與田豐都是忠心於袁紹集團的,但是論忠心的程度,沮授

首先曹操與沮授與舊,也就是以前就認識或聽說過,也可能他們有共同的朋友。同時,沮授曾上表計策時多次側面稱讚過曹操,認為曹操是勁敵,而曹操也數次表達非常欣賞沮授。

在沮授被擒獲後與曹操的對話中,曹操請沮授加入並幫助自己平定天下,沮授並未表現的很決絕,而是回答道:"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也就是說因為宗族的性命全部都在袁紹手中這一現實因素而不能投降。

沮授在官渡期間被接連分權與奪權後,遂以疾辭表明在官渡期間他是有離開的想法的,但最終還是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為袁紹謀劃,而沒有像許攸一樣叛逃。要知道在官渡之戰後半段,沮授已經沒有兵權及相關權力了,但仍然在盡忠臣本分。

最終沮授為了自己的家人宗族與忠貞之節,雖然被厚遇,還是不得以要返回袁氏,事情洩露後被殺。沮授身死的悲劇也可以說是其家族利益與袁氏利益所綁定導致的結果。

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田豐則是完全忠心於袁紹的,二人的關係也更加親密,然而袁紹外寬內忌,最終聽信讒言將田豐殘忍殺害。田豐是很清楚袁紹的真實面目的,但從袁紹將田豐下獄到田豐被殺害沒有出現過一次背棄的念頭。

君臣協力平定公孫瓚時,在危機情況下田豐趕忙攙扶著袁紹避箭。而其後:

二人曾經如此親密無間,攜手與共,君臣相知,袁紹卻不顧田豐曾盡心輔佐自己的功勞殘忍將其殺害。田豐確實性格剛直,但性格剛直也罪不至死。

袁紹手下第一謀士之爭,最聰明的是沮授還是田豐?

然而袁紹敗軍之後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田豐",邏輯是:田豐說的很對啊,我為什麼當初沒聽他的啊,我怎麼有臉回去見田豐呢,那麼只好殺掉他了。我當時看這段的時候也是哭笑不得,這袁紹是不是腦子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