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在上一篇“ ”基礎上,我們繼續延展OKR的內容:OKR產生背後的兩大先驅人物及其偉大的進化

第一位: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

早於1954年,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以“三個石匠”的故事拋磚引玉地講出在企業中,管理者並不會自動自發地追求企業整體的目標,只有致力於建造一座大教堂的“第三位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有人問三位石匠:“你們在做什麼?”

第一位回答:我在養家餬口。

第二位回答:我在全國最好的石匠活。

第三位回答: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管理大師進一步闡述:“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這些目標應該根據企業的整體目標來制定,目標中還應包括管理者其他部門(團隊)有什麼貢獻以協助他達到目標。各部門和各級的管理者都必須來一次“思想交流”,他們必須瞭解公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公司對他有什麼期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望,如何衡量

。”

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也就是說:目標管理從一開始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和團隊成果。


第二位: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

在管理理念方面,安迪.格魯夫一直非常推崇彼得.德魯克,他稱“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70年代初,他請彼得.德魯克做他的管理顧問。

與管理大師背景不同的是,Andy,集工程師、經理人、老師和猶太人各種優秀特質於一體,他強調所有的工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說到做到,講究明確的聚焦和精確的衡量。在大師MBO理論基礎上,他試圖量化“知識型員工”的產出。他反覆思考2個問題:

1.如何定義和量化知識工作者的產出?

2.如果要增加產出,應該怎麼做?

1.如何定義和量化知識工作者的產出?

為此,他招募了幾位有進取心的內向之人,他們的擅長能迅速、客觀、系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他們實踐的基礎上,安迪推出了他最著名的“經理人產出方程式”。

經理人的產出=他直接管轄部門的產出+他間接影響所及部門的產出。

方程式中最具有創新的是“間接影響所及部門”,它可以是下級的下級、上級或上級的上級、橫向部門,甚至廣泛的項目合作部門。

分解到管理活動一級量化:

經理人的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槓桿率A X 管理活動A + 槓桿率B X 管理活動B + ……

分解到時間二級量化:

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這樣,公司所有經理人的管理活動和產出都得以量化。

2.如果要增加產出,應該怎麼做?

我們注意方程式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槓桿率”。要達成高槓杆率,Andy給出的方案是:經理人設法同時影響很多人,經理人的單項管理活動可以對他人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還有產出終究是團隊整體的成果!要提高團隊的產能,需要讓團隊中每一個體都各盡所能。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動自發地追求“自我實現”,能隨時挑戰自我極限。大部分人屬於“要麼不能、要麼不為”缺乏自我挑戰的動力,所以管理者必須動腦筋去創造能激發員工內在動力的環境,這又回到“目標管理”

最後Andy的產出模型衍變成英特爾全公司人員使用的OKR目標管理工具

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OKR超越MBO

約翰.杜爾在他的書中《這就是OKR》談及:“在安迪.格魯夫時代,OKR是英特爾公司的命脈。”

他在書中大篇幅用極其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英特爾是如何憑著OKR贏得“粉碎行動”的大決勝,成功甩開摩托羅拉贏得微處理器市場的絕對地位。

OKR不僅僅是英特爾的戰鬥利器,也是日常管理者溝通的焦點和儀表盤。

在每週例行的一對一見面、每兩週一次的員工會議及月度和季度部門審查中,OKR都是討論的重點。它總在提醒團隊需要做些什麼,讓團隊一目瞭然地知道做到了什麼、沒找到什麼。

相比MBO,Andy在英特爾實施的OKR還有以下偉大的改進

  • 強調聚焦、少即是多
  • 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結合
  • 公開透明
  • 1對1談話、教學相長
  • 進行季度或月度OKR、保持靈活改進
  • 鼓勵冒險、敢於失敗
  • 耐心、堅定地實施OKR
  • 把OKR融入到企業文化

尤其重要的是把OKR融入到企業文化,讓OKR有了永續的生命力。

下圖中1985年版的英特爾企業文化,我們可以看到Andy所強調的OKR每一要點都完美融入到企業文化細則中。

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最後的啟示

創業者們:OKR在英特爾成功實施的要素是什麼?你們公司啟用OKR了嗎?

From MBO to OKRs:進化的是什麼?

(更多關於OKR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