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認為,這個世界是客觀透明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眼鏡看待這個世界,於是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彼此不同的。我們帶的眼鏡——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們的世界觀。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我們的世界觀會受到經歷、知識、身份,甚至是科學理論的影響。

1686年,牛頓完成了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經典力學體系提到了三大定律,其中之一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按照這樣的解釋,地球之所以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太陽吸引著地球使得地球無法離開。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這一世界觀拓展到溝通說服的場景後,就會讓很多人形成推力和反推力的固有認知。我是來說服你的,我要推動你,你有慣性和反推力,你會拒絕我的推動,所以我的推力要大於你的反推力才行。

這樣的世界觀,把溝通的雙方放到了對立的兩面。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文章《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標誌著相對論的誕生。相對論擴充了牛頓力學的認知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時空彎曲現象。按照這一思路,地球之所以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質量足夠大的太陽導致了其周圍時空的彎曲,太陽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按照勻速直線運動,只是這個“直線”被“彎曲”了。

這一世界觀拓展到溝通說服的場景後,你會發現我是來說服你的,但我並不是要推動你,你有你的慣性,你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勻速直線的運動”,我要改變的只是周圍的“時空”。

這樣的世界觀下,溝通的雙方不在對立的兩面,兩者之間沒有推力和反推力。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故事思維》這本書裡明確地指出:你不是英雄,別人也不是反派。我們不是來拯救或者打敗對方的,我們要變推力為拉力,我們要變他們為我們。

具體的方法就是通過講故事。有人認為,影響者與被影響者是在玩一種零和遊戲,一方贏了就意味著另一方輸了。故事的魅力就在於它繞過了這種非此即彼的較量。一般來說,正面的交鋒總要分個輸贏,而故事則倡導平等。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那麼多的愛情故事都有著類似的情節:男女主人公很相愛,但他們來自兩個敵對家族,兩大家族的親人極力反對,這個時候男女主會怎麼反應呢?他們會變得更加相愛。其實如果不管他們,兩個人可能談著談著就散了。這就像牛頓力學世界觀說的一樣,越是強行阻止,越會激發起他們的反抗,集中對外,阻力帶來反阻力。

而故事則倡導平等。

《用事實說話》一書中,提到了“糾正性跳躍”現象。糾正性跳躍指這樣一種場景,當我們打算羅列對方諸多不是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向對方擺事實,當他意識到事實的情況以後,會在一瞬間突然醒悟,他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諸多不是。糾正性跳躍就像相對論世界觀說的,我們的推力不直接作用在對方身上,我們只是創造一種情境讓對方自己醒悟。糾正性跳躍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善的願望,都想把事情做好,幾乎沒有人的目的是為了把事情搞砸、反社會人格。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分享足夠多的信息使對方醒悟,從而使其完成糾正性跳躍。

如果對方完成了糾正性跳躍,我們就不用再責備他了——我們要做的是和他一起想對策,給出建設性建議,解決問題。

牛頓力學、相對論,這是兩個非常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可以把他們用到很多地方,包括溝通說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