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16個區名字的由來!你在哪個區?評論區見

老北京16個區名字的由來!你在哪個區?評論區見

北京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

北京市共有18個區縣(已改成了16區縣),現在的區域劃分和名稱大多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經調整後而確定的。談及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多有掌故。

◆ 東城區

東城區因位於北京城內城東部而得名。東城區歷史悠久,遼金時期已出現村落,金代為中都東北部,元代位於大都東半部。明代永樂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東城為15個坊。清代屬大興縣,東城駐有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個旗。元、明、清三代皇宮均建於今東城區域內。民國時,今東城區為當時的內一、內三等區。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設東單區、東四區。1958年東單、東四區合併改稱東城區。

◆ 西城區

西城區因位於北京城內城西部而得名。西城區歷史悠久,元、明、清三代均為都城西半部。元大都五十坊,今西城境內有十九坊。清八旗中有四旗駐防今西城境內。清光緒末年廢除內八旗、外五城舊制以後,五十多年間行政區劃多次變動。1950年4月18日,政務院批准將北京市調整合併為16個區,今區境內為第2區和第4區全部、第5區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區的一部。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調整區劃,今區境內為西單區和西四區及海淀區、前門區的一部分,第2區更名為西單區,第4區更名為西四區。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單、西四二區合併為西城區至今。1987年9月北京市將朝陽區馬甸0.6平方千米劃給西城。至此,西城區面積31.66平方千米。

◆ 朝陽區

朝陽區因位於朝陽門外而得名。朝陽區歷史久遠。從秦至隋唐,該地區屬廣陽郡,後屬幽州所轄的薊縣,遼時歸燕京道析津府,金時屬中都路大興府,元代將中都路大興府改為中都路大興縣,明清時屬京師順天府,仍歸大興縣管轄。1925年設區,稱北京市東郊區,1928年改為北平市東郊區,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朝陽區至今。

◆ 豐臺區

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臺”。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臺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臺,豐臺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臺之“臺”,清朝稱“豐臺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商、周時代,豐臺地區屬古北京——薊城的郊野。秦時置薊縣,治所陰鄉城在今豐臺鎮南葆一帶。清末豐臺鎮以東、大紅門以北劃為城屬區。1928年6月,豐臺區東部屬南郊區,中、西部分屬宛平縣、房山縣和良鄉縣。1950年6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撤消建制的北京市十八區併入第十五區。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郊區名稱與城區銜接,原十四區改為第十一區,十五區改為第十二區。1952年7月,又決定將十一區改為南苑區,十二區改為豐臺區。

◆ 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經山”而得名。解放後,北京市區劃幾經調整。1952年,撤銷宛平縣,成立豐臺區、南範區、石景山區,隸北京市。1958年,南苑區、石景山區大都併入豐臺區。 1963年,石景山區從豐臺區分出成立石景山辦事處,1967年建為石景山區。

◆ 海淀區

海淀區因歷史上此地有大片水域而得名。海淀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於燕。隨著我國朝代的更迭和建制的變更,海淀地方的隸屬也多次發生變化。作為一個地區的興起,則是與北京城的發展息息相關。清代在這裡修建了大規模的園林建築,圓明園、頤和園一帶成為皇家禁地。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致使海淀區兩次遭受劫掠。 1949年1月10日,十八區人民政府在海淀鎮成立,1954年6月“海淀區”作為行政區劃名稱,正式在版圖上出現。

◆ 門頭溝區

門頭溝區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門頭溝區歷史悠久,從1萬年前的“東胡林人”起,門頭溝區地處古冀州。周武王十一年設燕、薊政區,區境屬薊,燕並薊後,區境屬燕。明洪武元年,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後又改為順天府,宛平縣屬之。嘉靖三十三年,沿河城地區歸屬宛平縣,至此,區全境屬宛平縣。1914年10月,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宛平縣隨屬。1948年12月14日門頭溝全境解放。到1952年9月前,區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屆河北省宛平縣轄界,一部分屬北京市第16區(曾稱門頭溝區、第28區、第20區)轄界,包括今龍泉、永定、潭柘寺3鎮範圍。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縣、北京市第16區併入京西礦區,今門頭溝區全境屬京西礦區轄界。1958年5月京西礦區調整區劃後改稱門頭溝區。

◆ 房山區

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1986年,撤銷房山縣、燕山區,設立房山區,以燕山區和房山縣的行政區域為房山區的行政區域。1997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准將房山區人民政府駐地遷至良鄉。

◆ 通州區

通州區歷史悠久,為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初始建路縣,後先後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併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複稱通縣。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1997年4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區人民政府駐通州鎮。

◆ 順義區

明朝於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降順州為順義縣,屬北平府,後為順天府所轄。民國三年(1914)十月,改順天府為京兆特別區,民國十年(1928)六月,北京改稱北平,順義直屬河北省。1948年12月8日順義縣城解放。1949年8月,順義屬河北省通州專署領導。1958年4月,劃歸北京市,199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制,設立順義區。

◆ 昌平區

昌平區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周初屬薊國,後歸燕國,西漢始置縣,明景泰三年(1425年)遷縣治於永安城(現昌平鎮)。正德八年(1513年)升為昌平州(轄懷柔、密雲、順義三縣)。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京兆區、河北省。1956年劃入北京市,為北京市昌平區。1960年初,改為昌平縣。1999年9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昌平撤縣設區。

◆ 大興區

在金代,金由元二年(公元1154年),金企圖代宋,便將當時的永安府改為大興府,改析津縣為大興縣,寓疆域遼闊,興旺發達之意。大興因此而定名,並沿用至今。自先秦建縣以來約有2400餘年,為中國最早的建制縣之一,元明清三代為“天下首邑”,1958年3月前歸屬河北省,1958年3月7日,經國務院第72次會議決定,將大興縣由河北省轉劃北京市管轄。同年4月,將北京市南苑區的舊宮、亦莊、瀛海、西紅門等地劃歸大興,改縣為區,1960年1月7日復改為大興縣。2001年1月9日國務院批准,2001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覆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

◆ 懷柔區

懷柔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而懷柔名字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範圍基本相同。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2001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准懷柔縣撤縣設區。

◆ 平谷區

平谷區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平谷縣自漢高祖十二年設縣以來,歷經2000餘載,期間,縣有撤併,境域多變,然縣名一直延續至今。1958年3月,通縣專區撤銷,平谷縣改屬河北省唐山專署。同年10月,劃入北京市。

◆ 密雲區

原密雲縣城南15千米處有一高山,終年雲霧繚繞,故名密雲山(現豐寧縣雲霧山)。縣名來自山名。舜築“共工城”距今4100年,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置漁陽郡、漁陽縣,為密雲地區建縣之始。明洪武元年省檀州入密雲縣。永樂元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密雲縣隸之。雍正六年改密雲縣直屬順天府北路廳。民國初廢順天府,改稱京兆,密雲縣屬京兆;1928年廢京兆,改隸河北省;1958年9月28日歸北京市所轄。

◆ 延慶區

延慶縣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1948年5月19日,解放軍解放了延慶縣城。延慶縣屬察哈爾省,1952年改屬河北省,1958年10月劃歸北京市。

◆ 宣武區

宣武區因位於宣武門以南而得名。宣武區已有3000多 年的歷史,作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現今的宣武境內。明清時期宣武作為外城,由於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業文化、戲曲文化的繁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宣南文化。宣武區是民國時期的北平外二區和外四區合併而來的。開始把外二區和外一區合併稱為“前門區”,外四區稱為“宣武區”,後來將前門區西部和宣武區合併稱為“宣武區”。

◆ 崇文區

崇文區因位於崇文門以南而得名。作為文明古都的一部分,在今崇文區境內曾有過較為繁盛的時期。元代,一些達官顯貴開始在這裡建宅第、修園林。明,永樂年間建天壇,正統年間建正陽門箭樓;嘉靖年間修築外城。1950年5月北京市城區調整為九個區(一區至九區),原八、九區併為六區、十區改為七區,十二區改為九區。1952年9月1日又改六區為前門區,改七區為崇文區,九區撤銷,其東部從天橋南大街以東,珠市口東大街以南九個段併入崇文區。1955年9月又將原東郊區的廣渠門外和東便門大橋以東部分以及豐臺區的永外地區劃入崇文區管轄。1958年6月1日在城區合併中,原前門區撤銷,以前門大街為線,東、西分別劃屬崇文、宣武二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