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導讀】孩子犯錯,可能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文 | 多多黛 本文由親寶寶育兒原創首發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1

兒子言寶和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警察抓小偷的遊戲。

因為言寶帶了玩具槍,所以就充當了警察的角色,其他的幾個小朋友很配合地當了“壞人”。

正玩的開心,來了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也想參與遊戲,而且口氣極其強硬地說:“我要當警察。”

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解釋,意思就是誰有槍,誰就可以當警察。言寶有槍,所以他可以當警察。

五歲的小男孩沒有辦法,站在一旁低著頭,大家以為他主動放棄參與遊戲,卻沒有想到,他趁著言寶不注意,一把搶走了他手中的玩具槍,快速跑開,言寶沒有辦法,開始向我求救。

這時,這個孩子的媽媽也跑過去,想要阻止孩子,孩子卻把槍重重扔在了地上,塑料玩具槍一下子就被壞了。

媽媽拉著孩子給我們道歉,不好意思地解釋說:“這孩子嫉妒心強,做什麼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覺得自己是最強大的。”

我點點頭,趕緊蹲下身抱著言寶,安慰他。

看著那個因嫉妒而犯錯的小孩,就想起了前不久,發生在我家女兒身上的一件事。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2

丫頭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不收拾自己書桌。每一次,看見她的書桌上,雜亂的書本,夾雜著用過的餐巾紙、橡皮渣,甚至吃過的零食、香蕉皮,我就氣不打一處來,耳提面命也沒有任何效果。

和她關係極好的一個女同學,卻恰恰相反,小姑娘的書桌特別整齊,看見她媽媽朋友圈曬的照片,我喊丫頭過來圍觀,一個勁誇這個同學愛乾淨。

丫頭“哼”了一聲,小臉馬上垮了下來,悶悶不樂回房間去了。

接下來的幾天,丫頭都對我不冷不熱的,平常她喜歡吃飯的時候跟我聊聊學習的事,這幾天都故意憋著不說話。我也沒放在心上,只當是小孩子賭氣。

沒想到,那個女同學的媽媽突然微信私我,說我丫頭好像和她女兒鬧翻了,以前的“姐妹花”,變成了路人。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我好生奇怪,決定找個機會和丫頭溝通一下。

在這裡我想提醒一下爸爸媽媽們,對於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現,無論多細微,我們都需要去及時關注,以免小情緒釀成以後的大錯誤。

當天晚上,等言寶睡了以後,我假裝不經意地和丫頭聊起了這件事,她倒是直言不諱地說:“我很生氣,我嫉妒你喜歡她。”

因為我誇獎她同學不說,還說什麼只有把自己的房間搞好了,才有美好的人生。一個“俘虜”了自己媽媽的好朋友,當然要遠離。

聽了丫頭的話,我突然特別理解她。

想起我的小時候,有一年特別流行踩腳褲,我很想有一條,但是,媽媽以我並不缺褲子拒絕了我,還誇了鄰居家的小梅,說她從來不開口要買衣服,為此,我很生氣,就故意在媽媽面前說小梅的壞話。

我也曾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真是沒想到,不經意間就又施加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3

找到了女兒“嫉妒”的原因,就要幫她解決掉這個“毒瘤”。

我特意去諮詢了一位心理學專業的朋友。她告訴我,嫉妒是人一種原始的情感,是人類心理中動物本能性的表現,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必太過緊張,但是,也要注意引導孩子。

我把丫頭的書桌拍了照,和她同學桌子的照片放在一起對比,讓她看看是不是區別很大。

同學的筆和書本,都是整齊歸類,桌上還放了一個收納盒,可以收納一些小東西。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丫頭表示同意,說自己也可以利用一些收納盒,又讓我幫忙買一個桌布,這樣可以遮住她做手工時,在桌子上留下的“疤痕”。

不僅是書桌,丫頭還把房間徹底收拾了一遍,末了還自己做了番總結:原來別人也沒有特異功能,只要用心,加上一些小技巧,也可以有一個乾淨的房間。

我趁機告訴她,雖然她不擅長收拾,但是手工和畫畫都特別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看到別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好,犯不著去嫉妒。

丫頭幽怨地說:“還不是因為你……”沒多久,丫頭就告訴我,她和小夥伴又和好如初了。

說出這件事,是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不要和我犯了同樣的錯誤,親手把“嫉妒”種在孩子心裡。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4

孩子的情感比較脆弱,有時,家長不經意的話語和行為,可能就會讓孩子受到傷害,造成不自信,而不自信就會讓“嫉妒心”滋生。

當然,孩子的嫉妒心不會像成人那樣,帶有很多複雜的心理。他們可能只是單純的因為某項願望達不成,是一個本能的反應。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的嫉妒心,也不要去指責孩子。

知乎上有一位二胎媽媽反省自己:

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會在別人摔倒的時候,表現得特別開心,而別的小朋友受表揚了,她就會不高興,別人被批評的時候,她馬上跟著“落井下石”。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很顯然,大女兒的行為,是“嫉妒心”在作祟。

後來她發現,造成大女兒的嫉妒,和他們平時在家裡,給兩個孩子的“不公平”待遇有關。雖然也明白要多照顧老大的感受,但總有些時候,不自覺地拿兩個孩子作比較。

比如,姐姐是個高需求寶寶,而妹妹就可以獨自安靜地玩很久。她常常誇獎妹妹聽話,也督促姐姐多學習妹妹的優點。

本以為是在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最終卻得不償失。

在多子女家庭裡,最忌諱的就是“互相比較”,這樣做不僅不會激起他們的上進心,反而會給“嫉妒心”的生長提供了溫床。

更何況,孩子們可能只是個性不同,根本沒有好壞之分。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5

之前播出的《媽媽是超人》中,嗯哼看到霍思燕對閨蜜的孩子“情有獨鍾”,嫉妒心膨脹,當媽媽問及小弟弟是否可愛的時候,他生氣地說不可愛。

霍思燕的回應方式獲得了一眾網友點贊,她抱著嗯哼,告訴他,小弟弟和嗯哼小時候很像,媽媽是因為愛你,所以才很喜歡他。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嫉妒是一種恨,這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殃感到快樂。”

嫉妒雖然很普遍,但它是一種破壞性的因素,如果孩子處於這種消極不良的心理體驗之中,情緒上便會產生壓抑感。

我們要做的,是密切關注孩子,更用心地陪伴。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問題可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隨時都可能出現各種讓人頭痛的問題,這並不完全是壞事,它能及時提醒我們,是不是我們在某一方面沒有做好。

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的行為,然後給予正面的引導,化解矛盾。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麼?

最傷孩子心的不是打,也不是吼,而是……

我們總是以為孩子還小,想法簡單,所以忽視他們的感受。隨意誇獎別人的孩子而指責自己的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之一。這世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他可能不十全十美,但也不會一無是處。

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打壓,不是空洞地說教,而是用欣賞和鼓勵激發出孩子內心的驅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