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實驗室裡 他們與量子夢“糾纏”

5月1日上午9點,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裡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27歲的博士生段鵬已開始工作。今天的任務,是20位量子芯片的封裝測試,這一輪測試要趕在五一假期內完成。

而在約13公里外的合肥高新區本源量子計算公司,低溫電子學研究中心經理李雪白也在與團隊一起緊張工作。他們的任務是營造低於零下273攝氏度的量子芯片運行環境,讓電子信號從常溫中“衰減”輸入,再將運算結果從超低溫中“放大”輸出。

對大眾來說,量子計算是一個新奇事物。相比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理論上運算能力將有指數級別的增長,被國際學界認為將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關鍵動力。

“量子計算對環境的要求特別高,不僅要超低溫,還要‘超潔淨’,極其微弱的噪聲、光線、磁場和微小顆粒都會擾亂信號,整個系統非常複雜、困難。”本源量子計算公司輪值董事長孔偉成說,研製量子計算機就像“用一個一個的原子壘起一座金字塔”。

雖然已是輪值董事長,孔偉成其實是個“90後”,3年前從中科大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在這家脫胎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型企業,還有幾十個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在為研製量子計算機的夢想而日夜奮鬥。

目前,國際上有多個國家都在研製量子計算機,這是一條無形的賽道,誰先跑到終點,誰就能得到最豐碩的果實。

十幾年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量子計算研究團隊經過艱苦努力,先後實現了單比特、2比特、3比特、6比特的量子芯片,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測控一體機、量子編程語言QRunes。取得國內多項零的突破,跟上了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節奏。

今年,他們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研製國內首臺基於6比特芯片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是建設面向公眾開放的量子計算雲平臺,這些都需要在硬件、軟件、操控性等方面有較大突破。

“今年的工作很有挑戰性,但受疫情影響,春節後有段時間大家只能在家工作,2月下旬才陸續復工,部分項目延誤了兩個月。”孔偉成說,現在團隊已經在全力推進項目,每天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都有人在實驗室,這個五一假期也不例外。“時不我待,我們想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新華社合肥5月2日電記者徐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