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

3月份,受疫情影響,一群年齡在14-17歲荷蘭學生被困在加勒比海域,而從他們的所在地到荷蘭,還有這麼遠: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疫情封鎖下,飛機坐不了,大海又沒法開車,情況看起來很糟糕,但學生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一些媒體的說法是,他們選擇橫跨大西洋,

駕駛百年老船回家。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並且他們在經過5周的海上生活後,成功跨越超過7000公里抵達荷蘭,同時據報道確定船上無人員感染病毒,堪稱疫情下最硬核的回家方式,不愧是17世紀的海上馬車伕。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當然,在「駕船」這一過程中,主力肯定不是學生,主要依靠的還是船上的3位帶隊老師,以及12位經驗豐富的水手。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所以這段疫情下的「歸家冒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大概在3月初,25名學生參與了Masterskip公司組織的一個環繞加勒比海的航行、學習項目。該項目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海上春令營,學生不僅可以乘船出行,也能學習、實踐一些航海知識。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結果隨著疫情全面爆發,意外發生了。大概在3月中旬,他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被病毒「包圍」了。

簡單來說,原本這項活動計劃是在古巴更換交通工具,讓學生們搭乘飛機直接飛回荷蘭。但隨著疫情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處於封鎖和停飛狀態,古巴的飛機能不能飛成了未知數,甚至船能不能靠岸都不確定,周邊地區是否安全同樣未知。

顯然,原定的飛行計劃需要重新調整。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於是活動的帶隊者開始琢磨這件事該怎麼辦,仔細一思考發現,他們身處海上,然後還有一艘船,那麼....

直接駕船回家不就完事了麼?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儘管這艘船建於在1920年,最早還是一艘漁船,在差不多10年前才被改造成帆船。

而這艘船的名字叫做Wylde Swan號,60米長,擁有帆船訓練船的認證,完成過20次穿越大洋任務,可以說經驗豐富,用它穿過大西洋,技術上應該沒有問題。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但橫跨大西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最基本的困難就是學生們要面對海洋的考驗,路途太長了,原本只是短途的航海訓練,能邊走邊玩,結果現在一下變成了真正的航海挑戰。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其中預計5周的航海生活存在不不少潛在風險。大海中的搖搖晃晃可以讓乘船體驗變得很差,同時學生還要參與一些基礎工作與學習,沒法當鹹魚,想要舒服的坐船是不可能了。

而且由於航行時間較長,海中沒信號,孤島一般的航行、狹小的船艙,這些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理帶來負擔。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於是帶隊主管在規劃出靠譜的航線後,開始與家長與學生進行溝通。

學生很勇敢,覺得這個挑戰很刺激,還稱自己為「加勒比海盜」,家長也沒有表示反對,甚至還覺得孩子能夠在疫情期間找到一條回家的路不容易。

於是重重未知的包裹下,這群新、老水手們,決定用自己的雙手掌舵,駕船回家。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18號宣佈,航行計劃變更)


儘管大家鬥志昂揚,但實際上無論是船還是船上的孩子,都沒有真正準備好進行這次橫渡大洋的航行,例如Wylde Swan號上存儲的食物都根本不夠吃...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另外學生的衣服也不夠穿。他們原本準備的衣服都是夏天的,但想要穿越大西洋回荷蘭,溫度肯定會有變化,需要衣物禦寒,同時他們必須在臨時停靠的聖盧西亞島解決所有問題。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好在最終他們找到了所有必需品,並在短短六天內完成了準備工作。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物資包括上萬升燃料、數萬升飲用水、200公斤水果蔬菜、數百公斤麵條,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無盡的冒險與勇氣等等。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萬事俱備後,旅行開始。航行中,學生們的生活遵循著固定的作息規律,包括工作、遊戲活動等等。他們還會幫忙守夜,時間從凌晨3點到6點。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在船上他們除了可以欣賞一路風景,還會做個飯: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幫忙分擔工作: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工作中,最刺激的是攀爬桅杆: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為了避免出現疾病,打掃衛生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尤其是這種漂洋過海的情況。

學生Blanche曾記錄過他們在廚房發現過一隻蟑螂,於是他們就把整個廚房徹底清理了一遍。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另外還有日常的學習,在海上飄蕩的時間不短,學習不能落下,內容包括一些航海知識訓練。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上船了還要「寫作業」,要是有網絡是不是還要上網課,這就是海賊王的日常麼?怕了怕了。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旅行期間,他們見到了海洋生物: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也繞過了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隨著帆船在海面上行進,一切看似有條不紊,但實際情況其實也並非一帆風順。

像是三個星期後,一些水果的新鮮度下降,供應數量也在減少,甚至由於設備故障,導致連續多天沒法洗澡。

其實Wylde Swan號的物資只能支撐一半路程,所以他們中途在亞速爾群島停靠,獲取補給,但由於病毒的限制措施,那時候他們沒法下船。

=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海上的生活也逐漸帶給學生們不同的感受。

17歲Floor Hurkmans覺得受益匪淺,她認識到了靈活應變的重要性,她說,這是因為到港時間變動了不下100次,大家需要不斷調整期待與目標。

16歲Isabella van den Hout回憶這次冒險時覺得有點恐怖,因為起初他就曾吐槽過「實在不行就划船回去」,沒想到flag成真了。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整個航行過程中,最讓學生們難以接受的,是長時間沒有隱私空間。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一位名叫Lotte的學生表示,這就像是接近40個人被困在一個小空間裡。Hurkmans也覺得船上的生活基本告別了社交距離,在家你有自己的臥室和獨處時間,但在船上,你必須一直和別人交流,畢竟大家睡、吃、學、玩都在一起。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而沒有隱私,則代表著自己的精神沒法徹底放鬆。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不過妹子Jona則認為,船上也有可以獨處的空間,例如坐在桅杆上: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這高度,這位置,看完我還是選擇和大家混在一起。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在Wylde Swan號航行了5周左右後,它最終帶著大家抵達了終點——哈靈根港口,結束了這次冒險。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帶隊老師感到很欣慰,主管Christophe Meije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學生們在協助日常工作時做的很好,而且他們給自己起的外號,也從最初的「加勒比海盜」升級成了「海洋勇士」。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家長對於這次冒險的看法也很有趣,一位母親吐槽「我認為兩天後她就會想回到船上」。

因為這位老媽覺得,相比陸地上的疫情遏制措施,還是大海更有意思。按照這個思路,要是這群學生不穿越大洋回來,被無聊逼瘋的家長也能自己開船去接他們。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這次冒險旅程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同時引出了不少爭論。

有些人覺得說這只不過被王者帶著躺贏上分,有水手、老師在,學生的經歷如同坐船旅遊。

也有人覺得敢於參與航海,選擇冒險回家,在大海的風浪中搖搖晃晃飄蕩幾十天,本身就是一種勇氣,而且旅途確實艱辛。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其實你非要說這是什麼驚天動地專屬別人家孩子的史詩冒險就過頭了,但這也確實是一個很酷的故事。畢竟這些學生們是從大海的另一頭,熬過了數十天,才最終健康、安全的回到了家人的身邊,這些經歷足夠獨特。

而其中最讓我扎心的是,他們「宅」在船上,穿越了大西洋,我宅在家裡,變胖。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玩具、書籍、科技產品,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有趣萬物。

航班因疫情停飛後,25名中學生乘船突破疫情封鎖,橫渡大西洋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