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既作《桃花源記》,為何不愛桃花愛青柳,以五柳先生自稱

“五柳先生”是陶淵明的自詡,直接的出處源於他家門前栽種的五棵柳樹,更深一層次的意義來自祖父陶侃的一段軼事。


陶淵明既作《桃花源記》,為何不愛桃花愛青柳,以五柳先生自稱


陶侃任武昌太守時,讓官兵在軍營前栽種柳樹,名為“官柳”。當時一位叫夏施的都尉假公濟私,偷偷將官柳移栽到自家門前。陶侃路過他家時無意中發現了,便停車質責,為何要將武昌西門前的官柳偷回來種在這裡?夏施誠惶誠恐,連連謝罪,陶侃治軍嚴謹成為一時佳話。

蘇軾當年來到武昌,曾寫下詩句“春江淥漲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誰栽”。


陶淵明既作《桃花源記》,為何不愛桃花愛青柳,以五柳先生自稱


陶家門前的柳樹是陶侃親手栽種,是否紀念當年那一段往事,不得而知。到了陶淵明青年時代,五棵柳樹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樹齡。

此時的陶淵明家道衰落,又遇大旱和蝗災,已是面臨貧困,“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望著門前的青柳,回想起祖父的榮耀,而眼下自己如此境界。幾杯苦酒入腸,唏噓感嘆,遂作《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既作《桃花源記》,為何不愛桃花愛青柳,以五柳先生自稱

趙孟頫書《五柳先生傳》


此文中開頭,陶淵明頗為自嘲,“不知道這位先生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看似忘我,其實是想與現實窘境的自我告別。而此文結尾,卻透著傲骨,“不知道這位先生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暗示世人,“五柳先生”並非平庸之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