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大道虚空无形,恰恰是虚空无形,故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道冲"就是道处于一个虚空的状态。"冲"就是古代的"盅",一种中部虚空的器皿。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庄子用了另一个器皿叫"卮"来更为形象地比喻大道的虚空之用。卮是一种酒杯,满则覆,空则仰。在没有倒酒在里面的时候,可以象不倒翁一样稳稳地站立,当注入一定量的酒以后,就会自动倾倒,所以怎么也倒不满。犹如大海,江河奔腾,日夜不息,大海却从未被装满过。庄子也在文中提到过,他说大海蓄水一定的时候,会从"尾闾泄之"和卮杯很有相似之处。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或不盈"。大道空虚不毁万物,大道的力量从来不会追求完满或完美,总是保留一定的余地和缺憾。所以曾国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人人都追求高大上,追求十全十美,唯独曾国潘偏偏追求一种缺憾,凡事留有一线,不愧是一种大智慧。古话说"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一世聪明,斤斤计较,绞尽脑汁的人,把元气都用完了,那么,后代子孙,非愚即痴。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渊兮似万物之宗"这种于虚空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万物的根源一样,只要不追求圆满,它就会作为火种永远延续下去。所以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元气,人的元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宗源,只要你不把它耗尽,就可以一代代传递下去。万物都是如此。庄子慨叹,这世间有些人"其形化,其心与之然",意思是说,有的人随着肉体的消亡,他的精气神也全部用尽,跟着灭亡了。这才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悲哀。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还是延续了第一句的要义,告诉人们不要锋芒毕露,要有空杯心态,否则老天爷就要削你。《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的卦辞及爻辞为"无不吉无不利",全是上签,而其它六十三卦基本是喜忧参半,有好的,也有坏的。再看乾卦,乾卦是最阳刚的,但是最好的位置不是最上面,而是九五爻,即所谓"九五至尊"。如果你过于贪婪,非要往最高位去窜,那么就会招致无形力量的压制,这叫"亢龙有悔"。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庄子在《山木》篇,说有一种鸟叫"意怠",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正因为如此,在群鸟之中,不会被排斥,外来的灾害也祸及不到它。这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甘愿保存实力的人方才称得上智慧。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广成子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一个得道的人,会把每个人都看做是一束光,而自己甘愿卑微如尘土。这样的人反而会成为"孤寡不谷"的帝王将相。而那些个咋咋呼呼,出风头,处处彰显自我,生怕别人说自己是笨蛋,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了,把自己当做自带光芒照亮他人的使者,而把别人当做尘土一样卑微。越是这样,越是命运舛驳。他哪里知道,尘土从不卑微,因为万物生发都是尘土的孕育,这是怎样的力量?尘土是掌管生发的皇,是掌管轮回的王,你说厉害不厉害?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调谦卑


湛兮似或存。大道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又感觉它在变化无穷,以至于又感觉它不存在一般。这就是"或存",大道是存在的,周流不止的,就像一个人的元气,若有若无,但是谁都不会怀疑它是生命的本源,不会怀疑它的存在,并且生生不息。

大道是"或存"而不是"存"。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有形物质,都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一团死水。用庄子的话说是"流动而生物"。有形的物质都是大道滞留的产物。俗话说"死水就怕勺子舀",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就是这么个理。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淮南子》明确指出:"光为道之子,水为道之孙。"因此光和水最接近于道。那么道又是谁产生的呢?答:它是万物之宗,它超越人类思维的极限,它是在造物主出现之前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