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大道虛空無形,恰恰是虛空無形,故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道衝"就是道處於一個虛空的狀態。"衝"就是古代的"盅",一種中部虛空的器皿。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莊子用了另一個器皿叫"卮"來更為形象地比喻大道的虛空之用。卮是一種酒杯,滿則覆,空則仰。在沒有倒酒在裡面的時候,可以象不倒翁一樣穩穩地站立,當注入一定量的酒以後,就會自動傾倒,所以怎麼也倒不滿。猶如大海,江河奔騰,日夜不息,大海卻從未被裝滿過。莊子也在文中提到過,他說大海蓄水一定的時候,會從"尾閭洩之"和卮杯很有相似之處。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或不盈"。大道空虛不毀萬物,大道的力量從來不會追求完滿或完美,總是保留一定的餘地和缺憾。所以曾國潘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缺齋",人人都追求高大上,追求十全十美,唯獨曾國潘偏偏追求一種缺憾,凡事留有一線,不愧是一種大智慧。古話說"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子孫"一世聰明,斤斤計較,絞盡腦汁的人,把元氣都用完了,那麼,後代子孫,非愚即痴。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淵兮似萬物之宗"這種於虛空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像萬物的根源一樣,只要不追求圓滿,它就會作為火種永遠延續下去。所以不要過度消耗自己的元氣,人的元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宗源,只要你不把它耗盡,就可以一代代傳遞下去。萬物都是如此。莊子慨嘆,這世間有些人"其形化,其心與之然",意思是說,有的人隨著肉體的消亡,他的精氣神也全部用盡,跟著滅亡了。這才是生而為人的最大悲哀。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句話還是延續了第一句的要義,告訴人們不要鋒芒畢露,要有空杯心態,否則老天爺就要削你。《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的卦辭及爻辭為"無不吉無不利",全是上籤,而其它六十三卦基本是喜憂參半,有好的,也有壞的。再看乾卦,乾卦是最陽剛的,但是最好的位置不是最上面,而是九五爻,即所謂"九五至尊"。如果你過於貪婪,非要往最高位去竄,那麼就會招致無形力量的壓制,這叫"亢龍有悔"。這就是"挫其銳,解其紛"。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莊子在《山木》篇,說有一種鳥叫"意怠",引援而飛,迫肋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嚐。正因為如此,在群鳥之中,不會被排斥,外來的災害也禍及不到它。這是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甘願保存實力的人方才稱得上智慧。這就是"和其光,同其塵",廣成子說"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一個得道的人,會把每個人都看做是一束光,而自己甘願卑微如塵土。這樣的人反而會成為"孤寡不穀"的帝王將相。而那些個咋咋呼呼,出風頭,處處彰顯自我,生怕別人說自己是笨蛋,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沒有智慧了,把自己當做自帶光芒照亮他人的使者,而把別人當做塵土一樣卑微。越是這樣,越是命運舛駁。他哪裡知道,塵土從不卑微,因為萬物生髮都是塵土的孕育,這是怎樣的力量?塵土是掌管生髮的皇,是掌管輪迴的王,你說厲害不厲害?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求缺的智慧,做人要低調謙卑


湛兮似或存。大道作為一種神秘的力量,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又感覺它在變化無窮,以至於又感覺它不存在一般。這就是"或存",大道是存在的,周流不止的,就像一個人的元氣,若有若無,但是誰都不會懷疑它是生命的本源,不會懷疑它的存在,並且生生不息。

大道是"或存"而不是"存"。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有形物質,都不是永恆的,因為它是一團死水。用莊子的話說是"流動而生物"。有形的物質都是大道滯留的產物。俗話說"死水就怕勺子舀",總有消耗殆盡的時候,就是這麼個理。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淮南子》明確指出:"光為道之子,水為道之孫。"因此光和水最接近於道。那麼道又是誰產生的呢?答:它是萬物之宗,它超越人類思維的極限,它是在造物主出現之前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