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包括恩格斯1891年版序言,马克思写给威廉·白拉克的信,《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等内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逐条批判了哥达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特别是德国工人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拉萨尔主义等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拉萨尔主义与“铁的工资规律”

  • 《哥达纲领批判》

19世纪60年代,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推翻封建统治,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德国统一。德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改良主义思潮在德国工人运动中传播开来。到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拉萨尔派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1881年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厂

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爱森纳赫派主张推翻容克地主的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则集中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愿望,主要表现在: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源于“铁的工资规律”,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拥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国家帮助工人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改善工人的生活;争取普选权,通过与统治阶级合作来实现自由国家;认为农民等非无产阶级劳动者都是“反动的一帮”等。拉萨尔的理论、策略和路线是完全机会主义的,对德国工人运动极具危害性。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拉萨尔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实现统一。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73年德国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德国政府为了镇压工人运动,迫害工人阶级组织及领导人。与此同时,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路线逐渐失去工人阶级的信任,面临崩溃。两派合并逐渐成为大势所趋。1875年,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合并协议,在哥达城召开合并大会并通过《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但是由于爱森纳赫派无原则的妥协,使得纲领草案处处渗透着拉萨尔机会主义的观点,反对暴力革命,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草案时,极为震惊,在给《威廉·白拉克的信》中评价它是“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是绝对要不得的。因此,马克思在《纲领》通过之前,抱病写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通过论战的形式逐条进行批判、反驳。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德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和马克思(中间)

  • “铁的工资规律”

《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中提出:“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用一切合法手段去争取建立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一个主要观点,他认为在劳动的供求支配下,工人的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一国人民为了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而按照习惯所要求的必要的生活水平上。工人的日工资总是在平均工资周围摆动,而决定人口变动的是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即人口增加就会引起工资下降,工资下降的一定水平,又会引起人口减少,工资又可以上升,如此循环往复。

马克思评价:“在‘铁的工资规律’中,除了从歌德的‘永恒的、铁的、伟大的规律’中抄来的‘铁的’这个词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拉萨尔的。”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克思

拉萨尔主义的“铁的工资规律”是依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提出的。马尔萨斯是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他的人口论的主要内容有:

物质资料是按照1、2、3、4、5······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人口是按照1、2、4、8、16······的几何级数率增长。人口的增长总是要比物质资料的增长要快,人口会有无限增长的趋势,马尔萨斯得出结论: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和竭的边缘上生活。针对这个问题,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抑制”,即通过贫困、饥饿、瘟疫、战争等或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来抑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物质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通过人口增长过快来解释无产阶级贫困,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这是在为资本主义做辩护。因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不过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抄袭,他将工人阶级的失业、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归因于永远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

  • 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恩格斯早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运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解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率先发展的英国,广大工人阶级生活贫困、境遇悲惨。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探讨了工人阶级贫困化与人口过剩的问题。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由工人阶级的地位决定的,工人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认为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是常被错误地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混淆,将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这就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表面上产生了平等交换的假象,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压缩工人工资使其只能够维持工人最基本的生存,满足工人最低的生活需求,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阐述了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剥削压榨工人阶级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进行资本扩大再生产。随着资本积累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过剩只能是相对人口过剩,而不可能是绝对的人口过剩。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人口不断增加,当生产力满足不了增加的人口数量时,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走向贫困。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

综上,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财富归资产阶级所有,而工人阶级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产阶级的财富一同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彻底改变其命运,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无产阶级才能摆脱贫困。

  • 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铁的工资规律”进行批判,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工资的变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产业后备军的伸缩性,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物价和税收等密切相关。

恩格斯指出:“调节工资的各种规律非常复杂······绝不是铁的,反而是很有弹性的。”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的工资理论是通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阐明的,不了解剩余价值学说,就不能真正了解工人工资的本质,因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在理论上是一种严重的倒退。拉萨尔将工资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看作是自然规律,目的就是通过“铁的工资规律”掩饰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维护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批判“铁的工资规律”,说明了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在于人口过多,而在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度,再次表明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不仅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还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进行了深刻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揭示了共产主义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并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各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因此在分配方面还是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那时的分配方式便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