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 人民調解來“解圍”

西安發佈訊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 4月1日,在未央區人民法院未央宮法庭,一起家庭糾紛案在這裡開庭。一位87歲的母親將53歲的兒子一家告上法庭,要求分割家庭城改安置房屋和拆遷利益。這是怎麼回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 人民調解來“解圍”

老母告兒子要求返還房屋

事情是這樣的。白老太一生育有3女1子,早在50多年前,最小的兒子還未滿週歲,丈夫就因病撒手人寰。白老太一生沒有改嫁,一個人拉扯4個孩子長大,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子女們成家後,白老太跟隨最小的兒子一家人生活。雖然不富裕,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

2013年春,西安市對未央宮遺址區域的9個村莊進行整體拆遷,白老太居住的蘇家村是其中之一。按照政策規定,白老太與兒子一家應該獲得位於北三環朱宏路“漢都新苑”小區5套安置房和60餘萬元補償款、獎勵款和過渡費等。隨後,白老太的兒子以戶主的身份,代表全家在拆遷協議上簽字並領取了補償款等。

在外過渡的6年中,白老太因病先後住院26次,花費17萬元,這些費用都是兒子承擔的。白老太住院期間,大部分時間則由3個女兒陪護照料。白老太與兒子一家人生活期間,偶爾發生不愉快,老太太便將一些家庭瑣事告訴3個女兒,引起女兒們與兒子關係緊張。

2018年5月,村民們開始回遷。白老太的兒子將5套房屋全部裝修完畢後,除了自己居住3套外,其餘兩套用於出租。因白老太的女兒與兒子關係緊張,無法協商白老太的回遷問題。雖經村幹部多次做工作,仍無果而終。2019年12月,白老太一紙訴狀將兒子起訴至未央區人民法院未央宮法庭,要求兒子返還一套95平方米安置房和23萬元補償款。

法官邀請調解員介入

該案由孫雲利法官負責。孫法官與母子倆多次調解協商,因雙方分歧過大,調解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原本簡單的家庭糾紛,因為家庭其他成員的參與,給案件審理增添許多變數。

為了避免矛盾激化,合理解決好家庭析產糾紛,將案件的審理風險降到最低,也為了處理好白老太3個女兒和兒子之間的關係,4月1日開庭時,孫法官特意邀請人民調解員王順虎介入此案。

當日上午9時許,白老太與3個女兒還有律師一起按時來到未央宮法庭,兒子一人面對強大的“對手”,有些退縮躲避。兒子認為母親是受了3個姐姐的蠱惑才與他“對著幹”,他說他也心疼老母親的處境,曾多次想把母親接回家生活,卻遭姐姐們的干涉。他覺得姐姐們不是為了贍養母親,而是假借母親名義與自己爭奪母親的房屋和財產。

白老太雖然年事已高,但是思維和聽力都正常。考慮到住院治病期間兒子曾為她花費17萬元,在女兒們的建議下,白老太一直主張兒子返還93平方米住房一套和最少15萬元現金。

母子達成民事調解協議

法庭上,雙方當事人都承認兒子為老母親治病花費17萬元屬實,並表示願意配合法院和調解員,接受以調解的方式解決家庭析產糾紛案件。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白老太的訴求後,承辦法官與調解員王順虎一起,進行了多輪調解。4月5日記者瞭解到,最終,在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之與法的苦口婆心之下,雙方自願協商達成民事調解協議:

兒子將其中一套房屋歸白老太居住使用;2020年7月31日前,兒子一次性支付白老太過渡費、補償款、房屋折價款等共計6萬元人民幣;協議履行完畢後,雙方因家庭財產關係再無任何糾紛。

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戶戶藏些不說的事。在利益與親情面前,往往利益戰勝了親情。本案的成功調解,融合了情、理、法,讓一家人重歸於好。

“清官”難斷家務事 人民調解來“解圍”


特別聲明: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其他(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轉載本號所有內容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