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楊修之死》

最近,隨意翻《三國演義》,正好看到楊修被斬的章節,再看之下,竟有新的感悟。

和多數朋友一樣,第一次讀《楊修之死》是中學的課文,因為是課文,又是難得的好故事,當時學得蠻認真、印象也蠻深刻。後來讀整部的《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覺得太熟悉,就隨意帶過了。對楊修之死的認識基本上還是如書中所總結:[楊修為人恃才放曠]。也就是:楊修自以為聰明,好炫耀,不知收斂,屢犯曹操的忌諱,終致聰明反被聰明誤——誤了性命。

再讀《楊修之死》

這次,再看之下,明顯感覺單以好耍小聰明,好炫耀來定義楊修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

楊修作為跟隨曹操多年的官員,這次在軍中的職務又是專業處理軍中文書的行軍主簿,對軍法的理解應該是要高於一般將士的,不可能不清楚,在前線擾亂軍心是死罪。通過“雞肋”理解到曹操的退意,大可自己偷偷收拾細軟,方便隨時撤退就行了,而完全沒必要驚動並告訴夏侯惇,影響帶動全軍,擴大罪證,擴大影響,這用今天司法術語來講就是:造謠擾亂軍心,情節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不殺不足以正法紀..分明是找死的節奏。

楊修被斬之後,書中列舉了之前的幾則故事,都表明楊修是個“不怕死的”。

歷朝歷代爭太(世)子,朝臣參與其間,都是極其忌諱,極招君王忌恨的,也是最容易招致殺身之禍的。所以,在曹丕曹植爭世子的第一個故事中,曹丕遇事欲向吳質請教,只能用大竹筐把吳質偷運進府——怕被人知道。不想被楊修探知,立即就向曹操告了密狀,後被吳質化解。這一段清清楚楚地說明,楊修對曹丕和吳質行為是充分理解的,而且,這種事對曹操產生強刺激強激怒的效果也是非常清楚的。照常理講,以楊修之聰明,這件事之後再幫曹植謀事,就應特別謹慎特別隱密了,但事實是,後面曹植成的幾件事,都很容易的就找到楊修在後指導的把柄,這為楊修埋下禍根,也害了曹植。可見,楊修的行事作風,哪怕是違法犯忌,哪怕是害人害己,都要高調,似乎就怕人不知,全然不顧死活。

何以至此?

“雞肋”章節中,楊修與夏侯惇的對話現了些端倪。

再讀《楊修之死》

夏侯惇是曹操團隊核心干將,是頂級軍官,聽聞楊修方面異動,大驚,卻請來級別明顯低得多的楊修詢問,稱“公”,說明夏侯惇對楊修素來是有敬意的,是領教過、並佩服楊修之“高明”的,這自然也是在楊修的算計之內的。隨後,楊修分析闡明曹操的退意,[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這應該就是楊修這一通操作的落點了。想一想現場,楊修當時是何等的得意陶醉。

問題是,包括稀裡糊塗的夏侯惇在內,這出完美戲碼是踩在軍法紅線上完成的,楊修肯定不稀裡糊塗,但似乎並不在乎。

想起以前一個粘上賭癮的朋友,每一次面臨的都是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乃至牢獄之災、殺身之禍的兇險,但每一次,他都會鬼使神差地走向賭桌,所有過程中,他當然是清醒的,但他就是壓不住癮頭,因此,也確實是昏了頭的。

楊修“恃才放曠”到不怕死的程度,我覺得說不通,更大的可能是,楊修作為從小就聰明過人的世家子弟,大概率是浸潤在點贊中長大的,早已成了習慣。到曹操手下卻不得志,可想就越發需要旁人,特別是顯赫人物的讚美來平衡失落,久之,成就癮頭,也是必然。一有機會,就會觸發,癮頭髮了,就什麼都擋他不住了,哪裡還顧得上害人害己的後果。

“癮”,從字面一望而知,就是一種病。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楊修實際上是發病致死的。只是,他這病根病兆,實在是太值得深思了。

再讀《楊修之死》

才發現,求“點贊”這個事,也暗藏巨大危險的,我當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