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莊子:只有一類人,能找到“道”

相信你一定是尋“道”隊伍中的一員,你想找到職場之道、生活之道、做人之道等等,為此付出了莫大的努力。

然而,努力不等於就一定有回報。因為你很有可能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那正確的尋“道”方式是怎樣的呢?


莊子:只有一類人,能找到“道”


在《莊子·天地》裡提到的下面這個故事,就講到了正確的尋“道”方式:

黃帝在赤水的北面遊玩,他登上崑崙山之後四處瞭望南方。

然而,皇帝在遊玩過後往返的時候,卻遺失了寶貴的玄珠。

他接連派了4個人去找玄珠,前面去的3個人(知、離朱和吃詬)都沒能找到玄珠,直到象罔才找到了玄珠。

對此,黃帝說:“這就怪了,為什麼只有象罔可以找到玄珠呢?”


莊子:只有一類人,能找到“道”


這個故事充滿了寓意,“玄珠”指的正是“道”,而“知”指的是“知識淵博的人”;“離朱”指的是“聰明人”;“吃詬”指的是“能言善辯的人”;“象罔”指的是“無為之人”。

為什麼在這4種人裡面,前面3種人都不能找到“道”而“無為之人”卻可以呢?

因為只是知識淵博的人,知識很有可能變成他們悟道的障礙。

像古代的秀才,很多都是知識淵博的人,然而“秀才起義,三年不成”。他們懂得太多,做得太少,所以足足用淵博的知識討論了三年,最終卻沒能起義。這種光說不做的理論派,註定不能悟道。

只有聰明的人,他們很有可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像三國時期的楊修,聰明程度遠勝自己的上司曹操,但是處處愛顯擺自己聰明的他,卻不懂低調之道,最終因為過於高調的自作聰明而被曹操找到藉口將其殺害。

只會能言善辯的人,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因為嘴上不饒人而自招禍端。

像我們都很熟悉的孔融,他小時候就懂得讓梨的謙讓之德,但是在長大以後卻變得不再謙讓,能言善辯的他,一逮著機會就各種冷嘲熱諷自己的上司曹操。妒忌心強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不懂處世之道的孔融,最終找理由將其殺害。


莊子:只有一類人,能找到“道”


和上面3種人不一樣,“無為之人”是“無為而無不為”。

他們為人處世低調得在旁人看起來是無所作為,甚至看起來沒什麼才華,看起來很愚蠢,看起來不善言辭,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是順應大勢,在天下當道的時候才出手,天下無道的時候則選擇韜光養晦,靜待可以讓自己有所作為的時機,而不會像很多人那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們有才華但不處處顯露;他們流露出的愚蠢,是為了保全自我;他們深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所以“知者不言”。

這才是悟道者應有的行為。

只可惜世人都愛追求成為前3種人,這導致他們離“道”漸行漸遠。

而只有“無為”的人,才一直與“道”相伴,從未走遠。

因為與“道”相伴,他們的人生便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對於如何找到“道”,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