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門:人是怎麼廢掉的?



好久以前,曾哥就寫過類似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廢掉自己的三個方式,也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不記得的話,有空趕緊去溫習一下:


人是怎麼廢掉的?


有人說,如果你現在回過頭去看自己,沒有發現當時的自己,有點SB的話,那就證明自己這段時間,壓根就沒有成長,是在原地踏步。


這兩天,我回過頭去看之前寫的文章,發現思想深度,還是欠了那麼一些些,加上自己這段時間,也看了不少書,感覺這篇文章,還是可以再深入聊一聊的。


於是,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梳理了廢掉自己的3個方式。


這3個方式,我敢保證,你自己經常在做,但卻很少意識得到。


1,在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中,來回擺盪

我經常在文章中,強調學習寫作,學會輸出的重要性,但也看到不少人,給予我這樣的反饋:


我有時間吃雞,但就是沒有時間寫,我吃雞這麼厲害,以後要是認真開始寫作,那還不是分分鐘10萬加?

我感覺寫作很沒有前途啊,即使懂得了如何取標題,如何收集素材,如何組織語言和邏輯,可又如何呢?它能讓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可以肯定的說,在你的身邊,絕對存在著這兩種人。


他們要麼過度自信,要麼過度悲觀,這兩種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大腦的思考方式,是線性的,壓根就沒有考慮到事情的複雜性,以及有複利這個因素的存在。


他們對於未來是這樣考慮的:

知乎熱門:人是怎麼廢掉的?

(過度樂觀的思維方式)


知乎熱門:人是怎麼廢掉的?

(過度悲觀的思維方式)


過度樂觀的人,忽視事情的複雜程度,以及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導致整天嘻嘻哈哈,現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就推測出以後,也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大學裡,職場中,這樣的人,真的比比皆是。


過度悲觀的人,沒有意識到,很多事情,是具有複利作用的,在堅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遇到瓶頸期,等過了瓶頸期之後,就會有實打實的收穫,因為不知道這些,導致他們無法長時間堅持學習、讀書、寫作、健身。


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最大的危害就在於,他們無法以平常心來應對當下出現的困難,一遇到困難,就會立刻繳械投降。


而之所以會如此,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想要達成的目標,缺乏正確合理的認識,還有,缺乏一個可以信賴的指路人。


同樣都是想要學習寫作,一個人看了很多關於寫作的書,還買了相關的付費課程,最後,還找對了經驗豐富的指路人,幫他指出各種不足,給予他應該有的反饋。


那他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就不會說什麼「篇篇10萬加」、「寫作並沒有卵用」這樣的鬼話。


而另外一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那他對於寫作的認知,肯定是非常膚淺的,正因為非常膚淺,所以才會在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中,來回擺盪。


我們對於事情的認知越深,越能察覺到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就越不會被表象給迷惑;越不被迷惑,我們的情緒,就會更加平穩;而不是此一時大喜,過不了一會,又陷入到大悲之中。


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都是大忌,沉迷於其中的人,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


2,沉迷於表象

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是因為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因為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導致情緒發生過度的波動,致使自己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安撫情緒這件破事之上。


舉個栗子:


不少人經常沉迷於刷抖音、知乎、微博這樣的信息流軟件,一沉迷,就責罵自己的自控力好低哦,比吐魯番盆地還要低。


於是,就採用什麼物理隔離法,把手機鎖起來,把手機放在宿舍這樣的方法,可自己即使遠離了手機,心裡還是癢癢的啊,坐立不安,書還不是照樣看不下去。


這樣的解決辦法,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沒有找到問題真正的原因,這些所謂的辦法,都是隔靴搔癢。


探尋問題的本質原因所在,有一個思考模型,可以給到大家,那就是「5why」。


再舉個栗子:


為什麼沉迷於手機?

因為手機好玩啊,真香!

為什麼手機好玩?

因為刷手機不用思考!

為什麼會那麼逃避思考?

因為思考不知道有沒有結果,而刷手機有結果,那就是爽!

為什麼思考會沒有結果?

因為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太大了,看不到頭啊!


隨著我們一步步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進行反思,我們就能越觸及問題的本質。


一旦觸及問題的本質,我們就能採取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而不是簡單的停留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膚淺的層面上,直搗黃龍,豈不快哉?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有手機上癮綜合症,僅僅採用物理隔離法,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最為關鍵的方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可以持續帶來反饋的事情。


一旦這件事情,帶來的反饋,超過手機給你帶來的反饋,所謂的手機成癮,就完全不可能存在啦。


學霸還不是一樣玩手機,打遊戲?別聽他們說自己有多自律,他們之所以不好意思說他們有玩手機和打遊戲,是不想打擊你而已啊。


曾哥有時候也刷刷抖音和知乎,道理也是一樣一樣的。


所以,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而不是隨隨便便就聽從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意見,可能礙於自己本身的認知侷限,只看到了表面,你不能也因此也跟著複製過來呀。


3,沉迷於零和遊戲之中

在博弈論中,有三種遊戲:


  • 負和遊戲,通俗點說,就是雙輸
  • 零和遊戲,通俗點說,就是你有我就無
  • 正和遊戲,通俗點說,就是雙贏


這裡著重講一講零和遊戲,也就是「你有我就無」這種思維方式。


曾哥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不少人的格局,是相當小的,他們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一旦別人在某個方面,超過了自己,他們就會非常的焦慮。


完全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別人比自己強,首先應該考慮,如何聯手合作,而是想著如何打壓對方。


正是因為有這種「你有我就無」的心態,導致他們越來越封閉,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優質的學習資源,都藏著掖著,不肯拿出來分享。


越封閉,就越不可能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就越會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越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越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弱點;越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就越會滋生驕傲的情緒;越驕傲,也就越封閉啦。


名校的大學畢業生,這種「你有我就無」的思維,特別的嚴重。


之所以會如此,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長期置身於單一的評價體系之中,這種評價體系,就是分數。


他們很難看到,別人其實也有很多的優點,只要把評價體系給拓寬,別人一樣十分的優秀。


所以,想要在這個社會上混得好,並不一定要成為全能型的人才,但必須要學會分享和整合。


沒錯,這裡著重強調分享和整合。


分享就是不要事事都藏著掖著,覺得只要把自己內心珍藏的寶貝,給分享出去了,別人就會變得和自己一樣優秀,那自己就完蛋了。


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因為只有學會分享,你才有動力去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而且,在分享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加深你對於知識的理解,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


所謂的以輸出倒逼輸入,就是這個道理。


整合,就是沒有必要事事都追求第一名,就好比成為一名領導者,你不用什麼事情,都做得非常漂亮一樣。


也就是說,格局大的人,面對比自己優秀的朋友,不會嫉妒,更不會打壓。


他首先想到的是,從別人身上,可以學習到什麼,或者,應該如何和別人進行合作,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和進步。


而面對比自己差點的人,也會盡可能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而不是一幅我最屌,我最流弊的樣子。


有兩份黃燜雞,我們彼此交換,還是隻有兩份黃燜雞,但我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分享出來,和大家發生碰撞之後,誕生的,就不僅僅只有兩種思想了。


要不然,曾哥文章的評論區,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價值非常高?


這就是特別典型的正和遊戲呀。


4,等

之前看李笑來《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他在裡面強調,隨著人年紀的增長,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同樣都是1天的時間,小孩子因為沒有什麼負擔和壓力,必須要完成的事情,真的不多,所以,他們總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


可成年人呢,因為肩負著許許多多的責任,扮演著很多角色,有太多必須完成的事情,所以,他們一睜眼,到閉眼睡覺的時候,總覺得時光匆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成年人開車回家之後,不著急回家,而是想靜靜坐著車裡的原因,因為只有在那個時刻,他才屬於自己。


但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大部分還沒有承擔相對應的責任,所以,在他們的時空觀中,時間過得非常緩慢,就如同靜止了一樣。


正是有著和小孩子類似的時空觀,所以,他們特別容易在「等等等」這樣的思維和行動中,把自己給廢掉。


什麼?該好好準備考研了?等等等吧!

什麼?該去找實習,積累經驗了?等等等吧!

什麼?看曾哥的文章,該用起來了?等等等吧!


等等等,本質上來說,是過度樂觀一個泛化表現而已,但你要說它具體有什麼危害,嚴格意義來講,好像也並沒有。


唯一的遺憾,應該是等你到了相對應的時間節點了,你會發出一聲喟嘆:


如果我當時能早點開始,那該多好啊。


這句話有著另外一層特別扎心的含義: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考上更好的學校;

我本可以去到更好的公司;

我本可以變得更加優秀出眾。


所以,每次看到我安利的乾貨文章,安利的公開課和書籍,個別粉絲說都到收藏夾去吃灰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非常不開心的。


畢竟大多數讀者,年紀都比我小,精力都比我更加旺盛,心態都比我更加開放,有這麼好的條件,實在不應該白白浪費掉!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中,有句臺詞我特別喜歡,在文章的最後,分享給大家:

知乎熱門:人是怎麼廢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