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還敢混吃等死嗎?

疫情過後,你還敢混吃等死嗎?

大家好,我是蔣北北。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第1篇財經感悟。

一場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宅在家裡度過了一個冬季,擁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父母與孩子,或許在這段寒冷的日子裡,你依然能感受到些許溫暖。

在國家強有力的防控措施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最終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逐漸控制住了疫情,可是在疫情期間與疫情過後,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受到疫情的影響,業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為了維持經營,降薪與裁員似乎也成了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的方式之一。

企業可以通過減少開支來維持經營,那麼作為個體的我們,如果你恰恰是在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當中,在面對可能被降薪被裁員的風險時,你該如何去面對?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前幾天看到阿根廷國家對外宣佈破產,我的天吶,一個國家對外宣佈破產是什麼概念,阿根廷成為全球疫情影響下第一個倒下的國家,其實早在2002年,阿根廷就陷入經濟危機,政府無法支付公務員的工資,在國家經濟一塌糊塗的情況下,無論是普通職員、還是事業單位員工、公務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罷工現象。

可能有人會說了,這種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身在體制內,擁有金飯碗,降薪裁員罷工對我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

身在體制內的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的,可是一場疫情,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這幾年,讓我最直觀感受到的是工資收入似乎每年都有所增長,這無疑得益於改革開放的紅利、國家經濟體量的增長和國家的強大。

可是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值得我思考的是,在舒適區待的時間越長,是不是就越容易陷入舒適區的陷阱呢?

比如我們寫文章,為了職稱,研究越做越多,日復一日的重複,大部分人僅僅只是為了職稱,職稱就像我們做投資時的股價,如果對職稱過於關注,往往會讓人偏離初心,追逐所謂的功利,反而忘記了長期投資的價值。

比起一份穩定的工作,日復一日地重複自我才是讓我最害怕的事情。

停止低維度的重複自我,像經營企業一樣去經營自己是我最近開始思考的問題。

這幾年,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聽書似乎成為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形式,無論是在喜馬拉雅、還是在各種讀書會,只需要花上幾十塊錢,幾十分鐘就可以聽完我們想聽的一本書的精華。

這種聽書的方式,確實在很短的時間為我們打開了視野,給我們帶來了我們想要的信息與啟發,但是隻要你不去細細的品讀一本好書,理解其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可能永遠都只會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級的水平。

所以當你開始簡單的追求讀書的數量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了一種低維度的重複當中。

就好比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看似經驗非常豐富,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他早已停止了新知識的輸入與成長,只是在一個勁簡單機械地重複同樣的工作內容,在這樣的過程中等待升值加薪而已。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

你到底是有10年的經驗,還是1年的經驗簡單重複了10年,二者的區別還是巨大的。

我們說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資料,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社會經濟組織。

作為一個個體,其實也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企業,工作是你的盈利工具,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是向市場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個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全權負責自己的發展。

那麼個人如何像經營企業一樣去發展自己呢?

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簡單的維度來審視自己的發展:

第一,生存能力

總負債/總資產=資產負債率

通常情況下,如果你的資產負債率大於50%,那麼你的負債就是偏高的,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開源節流,提高收入,降低支出,儘量把資產負債率降低,降低到足夠安全,安全到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心情就可以了,適當的負債或許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第二,經營能力

消費總額/收入總額=消費佔比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是比較重視成本控制的,企業的成本,通常用三費佔比來表示,也就是用消費費用加上管理費用再加上財務費用的總和來除以營業收入。作為個人來講,可以把一個月的每一筆消費加起來得到月消費總額,然後再除以這個月的收入,得到月消費佔比。我們可以比較1個月、3個月或6個月的消費佔比,看看我們的消費支出有多大,哪些是必要的消費,哪些是不必要的消費,這樣就可以開始像企業經營一樣有意識地去控制我們的消費成本。

第三,盈利能力

首先,看看你的營業收入

把過去3個月、6個月或12個月的收入列出來,看看月收入的趨勢,或者把3年、5年的年收入列出來,看看年收入的趨勢,如果是上升趨勢,說明你的盈利能力是增強的,如果是停滯不前或呈現下降趨勢,那麼你可能就需要提高收入了。

其次,看看你的經營獲取現金流的能力

把你1個月的收入減去月內的所有消費和負債,看看還能剩下多少,剩下的錢才是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缺少現金流而倒閉的企業不在少數。如果你每個月是有收入的,但月底褲兜裡總是沒錢,就說明由於你的經營不好而導致缺少現金流,那麼你的日子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恐怕也是苦巴巴的了。

第四,發展能力

企業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看研發佔比,尤其是看過去3到5年的研發投入,如果企業的研發投入是持續加大的,我們說這家企業是具有創新能力與發展活力的。作為個人而言,我們需要關注自己是否在進行持續的學習,你是否在持續的投資自己,讓自己保持核心競爭力。

第五,經營風險

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曾經提出過企業的“第二曲線”概念。

對於企業而言,在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達到一定的量級,不可避免的會開始走下坡路,那些能夠持續增長,保持不敗的公司,秘密就在於提早投入時間、資源去探索新的增長曲線,也就是第二增長曲線。

通過看格力電器的財報,發現在2012年以前,格力走的是一條高度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而格力電器的董事長董明珠女士在幾年前就說過,格力早已經實現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這裡的多元化發展道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漢迪所說的多元化發展。

其實不光是格力這樣的企業,很多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開始進行多元化的發展,為什麼要這樣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如果一家企業過度依賴某一件產品或某一項服務,當這種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面臨更多的競爭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這件產品或服務不能給企業發展帶來持續貢獻的時候,這家企業就將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

所以,多元化發展可以起到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與格力作為競爭對手的美的集團,從一開始就走的是多元化的發展道路,美的的發展也是相當不錯的。

其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一個人的發展也有“第二曲線”,漢迪說,那些讓你取得現在成功的東西,不會使你永遠保持在現在的位置,持續地按一種路徑(追求卓越)的曲線,恰恰是一條(追求平庸),甚至衰落的曲線。

因此,作為個體的我們,在把自己作為企業去發展的時候,也應該考慮打破慣有的路徑,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尤其是在疫情過後,更應該去思考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避免經營風險的發生。

那麼,如何進行多元化發展,找到我們自己的第二曲線呢?

第一,承認自己的無知。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主動或被動的接收各種各樣的信息,給人一種天下大事,盡在掌握的感覺,這是一種看似什麼都懂的錯覺。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家人與朋友,由於教育背景、經歷的相似性,我們接收到的幾乎都是相近的思想、肯定的思想、贊同的思想,往往這種信息交流會無意間加強我們對自我認知的錯覺。

仔細想一想,在你的身邊是不是有對世界高談闊論的朋友,我們不禁要問一問,他們真的就深刻理解他們所說的世界嗎?還是不過在信息交換過程中尋找共鳴的樂趣罷了。

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窗口,讓我們時刻準備著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領域,才會去接納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聲音,才會更好地去迎接那些可能的多元化發展,降低個人的經營風險。

第二,避免簡單的重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儘量避免一成不變的信息,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甚至一成不變的圈子。

這些重複或許是一個信號,可能是在告訴你:你待在舒適區太久了,停滯不前了。

選擇讀一些專業以外的書,結交一些在某些方面有著長期積累,並取得持續成績的朋友,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獲得新增長的好契機。

第三,尋找自己的個性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幾乎是同一個模板,同樣的教育體系,同樣的教育方法,讓很多人在還未走出學校的時候可能就已經中庸了。

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後,被別人一否定,馬上就會回到隨波逐流的狀態。

如果要你像企業一樣去經營自己,你就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和鍛鍊的,不妨養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無論幹什麼事情,學會跟自己對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便決策是錯誤的,也不要輕易地隨波逐流,人嘛,有點稜角還是好的,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個性。

第三,突破原有的姿態

很多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明明已經看清前方的道路,看到未來10年或20年的自己,卻依然沿著原有的道路前進,而沒有在這段漫長的道路中增添任何的可能性,殊不知你原來以為的道路可能並不會以你的意志而達到預想的目的地,原因很簡單,未來很長,變數很多,我們必須為可能的變數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飽滿的姿態去迎接未來各種各樣的挑戰。

就像文學大師餘秋雨說的:

不斷設定起點,不斷突破圍城,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被固有的圈子所迷惑,要勇於創造圈子以外的生命,一旦你沉迷於這個固有的圈子,你的生命格局只會越來越小。



關於自己

做自媒體有1個多月了,期間分享了幾十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與估值,後臺與不少朋友進行了交流,在這裡要感謝大家的支持。

與此同時,在分析過程中,不免感受到自己財經類知識儲備的不足,分析的廣度與深度還不夠好,也請大家多多包涵,我會一如既往堅持寫文章,繼續學習,不斷提高,力爭把更好的分析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