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最近發生了一件讓朋友比較鬱悶的事情。

她女兒今年11歲了,上小學五年級,特別敏感,覺得身邊的同學都在針對她,回答問題出錯,就會受到同學的嘲笑。

朋友說,有節課老師講了“大腹便便”這個詞語,女兒就覺得同學們一邊念詞語一邊看她,在竊竊私語

回到家後就嚎啕大哭,不想去上學,覺得同學們都不喜歡自己。朋友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內心敏感的像一隻受驚的小鳥。

同學們在聊天的時候無意中提到什麼,她總會覺得是對自己的人身攻擊。

聊天中不經意的言語,都能讓他們難過好久。

通常,我們會給這類孩子下一個定義,那就是“玻璃心”。

即內心太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別人不經意的玩笑話或打趣,都能使他受到傷害,胡思亂想

經常聽見有家長說:“現在的孩子說不得!”

有位做老師的朋友也對我說過:“現在很多孩子都有心理問題,班裡總有幾個孩子是說不得的!一說就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了。”

讓孩子過得太舒服,事實上是在使他變得軟弱無能,適當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對孩子說“不”,拒絕孩子的要求

溺愛,這個在教育中揮之不去的話題,釀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慘劇。

曾看見過一篇新聞,一個學生上課時看小說,老師發現後批評了幾句,然後讓他罰站。結果這個學生竟然轉身就從四樓跳下去了!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其實這樣的新聞並不是個案。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孩子想吃好吃的,我們就馬不停蹄去購買;孩子對一個玩具要而不得,我們就屈服於孩子的餓哭鬧;孩子和別的同學發生矛盾,我們就插手解決......

我們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對孩子的愛到了沒有節制的地步,當有一天拒絕孩子的要求,就會讓孩子發生過激行為。

好父母,心都有點硬。

孩子沒有寫完作業就想玩手機,不給手機就開始撒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說“不”,果斷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孩子想要玩具就開始撒嬌,我們要學會說“不”,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怎麼哭鬧都不會得償所願。


《變形記》有一期的主人公趙迪,就是一個被溺愛孩子。

從小父母就很順從他,要什麼給什麼;遇見無法解決的問題,趙迪就是會生氣、發怒,父母就只好妥協,出面替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節目中,趙迪去農村放馬,但是由於自己的疏忽,馬兒吃了別人家的莊稼,面對莊稼主人要的2000元賠償,

趙迪顯得十分無力,以至憤怒狂奔,怒跳金沙江,把節目組嚇壞,被撈上岸來後,嚎啕大哭。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孩子遇見困難時總是想著向父母求助,這樣很不利於孩子自我能力的提高。

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任務,也是父母的必修課。

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兒子小鳴上五年級的時候,騎自行車和別的孩子撞了。

小鳴性子急,出口罵了對方:你眼睛瞎了吧你!

對方一聽這話,就和小鳴打了一架。

小鳴的同學來報信,希望朋友去“救駕”。

問明情況後,朋友嘴上答應去,但實際上卻沒有去。並非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而是希望他吸取“必須尊重他人”的教訓。

對方打人雖不對,但你不侮辱別人就不會捱打。不明辨是非緣由,時刻都充當保護人的角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害無益。

孩子拒絕做事時,我們不要想辦法幫孩子解決,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發展好自我情緒管理,遇到挫折時更不容易氣餒。

當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執,我們應該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們自己處理問題。

當孩子犯錯被老師批評,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不明辨是非緣由,時刻都充當保護人的角色。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自己對待孩子的心硬一點兒,該受的挫折,該吃的苦,該走的彎路,都讓他親自去嘗試,年少時沒走過的路,年紀大了再走就沒了退路。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適當放手。

你不狠心,將來社會就會對他狠心。

在美國的家庭及學校中,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式來“懲罰”一時不守規矩的孩子。

例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讓他進臥室,讓孩子獨自呆上3分鐘。

3分鐘後,父母會準時讓他出來,並藉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這種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對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他們不願意被區別對待,因此在生活中會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避免自己再處於這樣的困境。

這也暗示他們:不聽話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讓淘氣的孩子暫時離開,可以緩解大人和孩子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

所以當孩子的過分要求被父母拒絕後,就發脾氣,我們可以將孩子帶去臥室,讓他自己冷靜一下,反思自己的行為。

打不得說不得,“玻璃心”的孩子這樣教育最有效!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說過: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鉅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

雖然,這種言論顯得過於絕對,但當中也說明了後天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最後和大家分享,美國學校給父母的備忘錄: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的無理要求只是在試探你。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這樣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時候,我得依靠你來判斷對錯。

別讓我覺得犯了錯誤就像犯了罪,它會消弱我對人生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