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近期,由張若昀、李沁、陳道明、吳剛等人主演的電視劇《慶餘年》正在熱播。劇中主角範閒剛到京第二天就引起京城軒然大波。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一群嫉妒陷害範閒的人期待他在詩會上出醜,萬萬沒想到的是,範閒僅憑一首詩就打敗了所有人,成了京城名噪一時的大詩人,而這首讓範閒驕傲自信地拿出來獨佔鰲頭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登高》是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頸聯自傷身世,尾聯再作申述。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人稱“古今七言律第一”,實乃名不虛傳。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一首好詩,盡含詩人對人生的感慨萬千,而杜甫這一生,就是在這令人感慨萬千的漩渦裡輾轉反側。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曾掌管司馬遷一案),祖父杜審言。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也曾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開始齊趙之遊。在這期間與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落選科舉,懷才不遇,憂心忡忡。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

那時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

此時杜甫已經因為戰亂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此後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夔州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

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這一時期,杜甫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

《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作為七言律第一,五十六個字——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悲憫情懷令人敬佩;作為“詩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慶餘年裡的這首《登高》,你真的讀懂了嗎?

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的魯迅,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這一句似乎包含了一切我們想說的,杜甫不是古人,是儘管生活不如意依然奮力生活的平凡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自己食不果腹依然憂心天下百姓的可貴的人,是幾度仕途不順依然想要為國建樹而嘗試努力的令人敬佩的人,是永遠活在我們心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