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現在只有阿里、騰訊有實體這樣投資了吧

本週初,熊貓眼看到了兩條有意思的消息,一條是騰訊20億美元再投快手,持股上升到20%,快手估值286億美元,市場解讀這是騰訊要放棄自家短視頻平臺微視的節奏。熊貓眼看到20億和286億這兩個數只是微微一笑,畢竟,熊貓眼對錢沒有興趣,額,是錢對熊貓眼沒有興趣。

另一條消息其實是舊聞,愛屋吉屋在今年2月份就倒閉了。熊貓眼不禁一陣唏噓,當年第一次租房子,熊貓眼就是通過愛屋吉屋撮合的,租客免佣金的服務讓熊貓眼對鏈家之流的傳統中介嗤之以鼻,認定了未來是屬於愛屋吉屋的。但是現在,鏈家活得更好了……

兩條不相干的信息先後映入眼簾,熊貓眼敏銳的小腦瓜子指揮著顫巍巍的左手重拍了一下大腿:

這個月又要交房租了!不對,是一個時代終結了!

01

“大撒幣”背後的“小聰明”

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你們還記得愛屋吉屋嗎?

當年,愛屋吉屋能俘獲熊貓眼的芳心,靠的就是“免佣金”。在那個互聯網資本風起雲湧的時代,常規的“打折”“優惠”已經被視為老土和落後的推廣方式,大家最推崇是“1元XX”“免費XX”這類讓人難以拒絕的口號。

到了OFO和摩拜紅包車的推出,熊貓眼以為都送錢了,還能咋滴啊,這應該是互聯網營銷的巔峰之作了。直到王思聰掀起“直播答題分獎金”的大賽……熊貓眼深深的覺得,有錢人的世界,真的不懂。

“你們都撒幣,我大撒幣,比你們厲害。”

——直播答題熱潮時期周鴻禕回覆王思聰

互聯網補貼在業界有個經典的概括叫“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經過周鴻禕的演繹,熊貓眼更喜歡稱之為“大撒幣”模式。

“大撒幣”模式具有神奇的魔力,催生了一波一波的補貼浪潮,儘管浪下早已死了無數魚蝦,至今仍被視為互聯網創業的金科玉律。回到熊貓眼曾引用過的任正非(任總加油,熊貓眼挺你!)的名言來解讀:

“互聯網的特性是對標準化、數字化的內容傳輸的便利性和規模化“。

熊貓眼從這句話出發,將所有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都歸納成“平臺+內容”(看不懂的朋友可以看熊貓眼上一篇文章的01章節)。

“大撒幣”的要義就是通過持續補貼的狂轟濫炸,吸引足夠的人來使用APP,有足夠的人來,就可以撬動內容生產者來APP供應內容,“用戶+內容=平臺”,大佬和騙子口中的“平臺戰略”“流量思維”,皆為如此。

所謂的“豬”就是使用APP的用戶,所謂“狗”就是內容生產者,“羊毛”就是平臺的收入,內容生產者通過平臺把內容銷售出去,平臺坐收佣金。

“大撒幣”模式不僅邏輯上自洽,還有偉大的產品和企業可以證實。亞馬遜、電子郵箱、ebay、QQ、淘寶、京東等等,都是經歷了免費、補貼、虧損直到上市封神的過程。他們的創始人也都成了人類最富有的那一批人。

那問題就來了,愛屋吉屋為啥倒閉了呢?騰訊為何不拿20億美金補貼微視反而想要收購快手呢?

02

豬配狗,產羊毛?

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你薅過多少羊毛

這個生物老師聽了要跳起來打人的觀點,在熊貓眼看來也不那麼完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你怎麼能保證養豬的飼料錢,大於狗分給你的羊毛?

豬頓頓都要吃飽,伺候不好就要跑別家去,狗只有自己能掙到錢,才會分給你羊毛。

我們回到互聯網,按照豬飼料的不同把互聯網平臺分為兩類。

一類是豬飼料是要豬花錢買的,意即用戶消費內容時就要付費,熊貓眼稱之為交易型平臺,代表是淘寶、京東這類電商以及美團這類本地服務等。

另一類是豬飼料不需要豬花錢買,但是豬要幫養豬場打工的,意即用戶消費內容無需付費,但是平臺會引導用戶使用其他豬場有收益的服務,熊貓眼稱之為消遣性平臺,代表是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這類資訊類產品以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這類社交和娛樂平臺。

豬飼料要豬花錢買的平臺,平臺按照內容消費的金額向內容供應商抽傭獲取收入,這類平臺對標的是線下的各類市場,如商城、菜市場、商業街。豬飼料不需要花錢買的平臺,平臺引導用戶觀看廣告或者購買廣告推廣的產品,收取廣告費。這類平臺對標的是傳統的報紙、電視臺以及路邊的電線杆子。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其實微信、Facebook的商業模式和路邊的電線杆子一毛一樣,就是貼小廣告,微信厲害一點,除了貼別人的廣告,也貼自己產品的廣告,自己的產品肯定選最賺錢的產品一個金融、一個是遊戲。

交易型平臺的收入來源於交易佣金,成功的關鍵在於取得佣金的定價權。取得定價權,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同類內容的供應商足夠多,形成供應商之間的同業競爭,供應商聯合起來要求平臺降低佣金的難度極大,即使想要聯合,平臺也有充足的空間分化打壓。二個是形成壟斷,讓供應商逃無可逃,只能任由平臺宰割。成功的交易型平臺,首先要選擇供應商數量豐富的賽道,其次,要取得壟斷地位。

消遣性平臺的收入本質上是廣告費,成功的關鍵在於俘獲用戶的注意力。俘獲用戶的注意力,乃至於讓用戶沉迷,就必須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用戶喜歡的內容,對於社交平臺,必須形成廣泛的關係鏈,讓朋友之間通過平臺無盡消磨時間。對於信息類平臺,必須知道用戶喜歡什麼,不斷為其提供喜歡的信息,畢竟“你喜歡的,才是頭條”。除時事新聞外,消遣性的內容的時效性不高,內容積累越多,越能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取得先發優勢,在積累內容和內容創作者上取得領先,洞悉用戶偏好,是消遣型平臺獲得成功的關鍵。

現在再看愛屋吉屋為何倒閉,原因就很清楚了。

愛屋吉屋通過“0服務費”補貼租(豬)客,最終並沒有取得對內容供應商——廣大房東(狗)們的壟斷,未能獲得向房東們收取更高佣金的定價權,養豬的飼料錢最終沒能大於狗分給的羊毛。

騰訊為何想要拿下快手呢?

一方面是騰訊的基因就是個消遣性平臺。通過俘獲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獲取廣告收入,雞賊的騰訊還選擇了遊戲和金融這兩個高利潤的產業自營,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快手和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與騰訊系下的產品爭奪用戶時間,騰訊拿下快手,就是想保住用戶時間。

另一方面,消遣性平臺的先發優勢很難被後來者打破。除了先發者內容積累上的優勢,短視頻創作門檻低,導致內容提供者十分分散又一茬接一茬的更新,將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規模化地導入新平臺的難度極大。

這是騰訊30億補貼+微信的超級流量也扶不起微視的主要原因。

03

美團、滴滴、拼多多、趣頭條、瑞幸咖啡……

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拼多多是目前“撒幣”模式的最大玩家

坐擁頂級資本、頂級流量、頂級補貼大戰經驗的騰訊,玩“大撒幣”模式也玩不轉了。那麼其他仍在“撒幣”的公司們,他們還好嗎?

我們先來看美團,從“千團大戰”到“百團大戰”再到吃下大眾點評幹掉百度糯米,美團以“吃”為中心不斷向周邊生活服務不斷擴展,取得的成績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BAT已經變成了ATM。但是,美團就穩了嗎?

在餐飲外賣領域,美團幾乎取得了壟斷,幾乎拿下了對餐飲商戶抽傭的定價權(美團靚麗的財報背後,是對商戶抽無可抽的高佣金),但是,注意,是“幾乎”,背靠阿里的餓了麼+口碑,是美團最後的對手,只要餓了麼+口碑保持一定份額,商戶的選擇就不是唯一,美團提高佣金就有所忌憚。餓了麼和口碑一定會祭出低佣金的大旗殺向美團,美團最大的危險即在於此

再說滴滴,滴滴也是交易型平臺,滴滴要收割的,是上百萬的司機。儘管美團在部分城市以低佣金成功小試牛刀了一把,但滴滴已經高度壟斷了網約車市場。那滴滴穩了麼?

不穩。相反,如果熊貓眼是滴滴的投資人,肯定會慌得一批。因為滴滴壟斷了網約車司機這個職業,但是壟斷不了網約車司機的個人選擇。一旦滴滴提高佣金,司機收入下降,司機完全可以換個工作,尤其是

大量租車開滴滴的人,本來就是城市中的體力勞動者,不開滴滴,可以送外賣啊。

到了拼多多了,通過百億補貼拼多多把拼夕夕補成了拼爹爹,“撒幣”勢頭不減。拼多多為何兇猛,還是一位電商老人說得最到位:

拼多多的貢獻在於用社交的方式把中國最後一些不用電商的人群拉上了電商的舞臺。

——阿里巴巴前CEO衛哲

拼多多拼的是用戶,其供應商的成色又如何呢。拼多多之所以被戲稱拼夕夕,就因為供應商之低劣(許多供應商還是淘寶清退下去的),如今供應商豐富了,但大多同時在淘寶或京東開店。又要留住用戶,又要保持對供應商的“慈悲”,拼多多需要多拼才能走到盈利的那一天?而淘寶最害怕的,是有一天供應商認為自己能在拼多多掙到的錢,和在淘寶掙的錢一樣多。

趣頭條……點廣告的用戶規模遠小於看內容的用戶規模,這是所有消遣類平臺逃不過的魔咒。趣頭條從誕生上市至今,廣告賺的錢從來沒趕上過給用戶發的錢。趣頭條唯一的出路是真的讓內容有趣起來,讓用戶不衝著錢來看你的內容。但是,在下沉市場你有辦法做到有趣而不低俗嗎?你現在還敢低俗嗎?

瑞幸咖啡…………瑞幸咖啡不是互聯網產品,也沒有平臺化的意思。瑞幸咖啡本質是內容供應商,能不能成功上岸,關鍵看咖啡好不好喝,那麼瑞幸咖啡除了砸錢促銷之外,有花錢研究提升咖啡口味嗎?或者,咖啡口味的差異足夠吸引用戶嗎?喝咖啡的朋友,這個問題交給你們了。

04

結語: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終結

騰訊20億美金再投快手,著急的卻是拼多多、滴滴、美團們

消費互聯網終結 產業互聯網將興

衣、食、住、行、消遣,人的消費需求無非如此。經過20年的狂飆,中國互聯網孕育出的平臺,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景。交易型平臺紛紛走向壟斷,內容型平臺在各自領域內向頭部聚集。無論是出羊毛的豬還是買單的狗,都已進了高牆圍起來的豬圈。

強如騰訊,也無法扶持後進的微視對抗抖音、快手,那些仍舊依靠補貼尋求增長的公司,理應感受到涼意。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馬化騰十年之問

牛人總是會先於大眾看到未來的方向,騰訊或許尚未放棄微視,但已經看到追趕抖音、快手的難度。在新的技術革命到來之前,中國的消費互聯網或再難有新的平臺誕生。

那些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仍舊嚷著“補貼”“用戶”“流量”的公司,你們聽到喪鐘的聲音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