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成都草堂的杜甫雕像)


我上高中时对历史开始产生了兴趣,大学时虽然为了恰饭没有选择历史专业,但是也经常去历史系旁听,学校各种讲座更是绝不错过。

我记得一次听讲座,我已经不记得是哪位学者了, 但是他的观点对我真的起到了“领进门”的作用。

他说历史上名人,尤其是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名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多数都是后人赋予的,许多有名的历史名人,如果没有后人对他事迹、作品以及思想的再次发掘,很可能泯然众矣人了。

我当时听了后,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感。

对的,“诗圣”杜甫就是这种典型。

如果没有北宋士大夫对杜甫的“集体推崇”,那么杜甫很可能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家很可能觉得杜甫也就是钱起、许浑一样的,一个写诗还算可以的唐代诗人。

说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历史典故,虽然杜甫一生交友无数,而且挚友里也有严高适、李白、岑参这样留名后世的著名大诗人,而且杜甫还专门写诗称赞过自己这些诗人好哥们,比如他称赞李白“诗无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杜甫称赞岑参的边塞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高适死后,杜甫也专门写诗哀叹高适死后,很久没有高质量的诗词出现了: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杜甫在诗里评价高适的诗词是“清诗”,这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唐人在文学鉴赏上承袭了六朝标准,对“清”看得特别重。


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李白举酒邀明月)


发展到明清,明清士大夫们甚至认为“清”是对诗词的最高评价,比如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诗人高延第就说过,“清”是一种难以企及的诗美境界:

古今诗之极工者,非清之一字所能尽,要未有气不清而能工者。顾诗之工可以力学造,而气之清非尽力学所能造,是盖有得乎天者焉。——清·高延第·《涌翠山房文集》卷二《诵芬集序》

所以,杜甫把高适的诗词评价为“清诗”,绝对是最高评价,甚至某种意义上比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还要高。

但是,朋友们,令人尴尬的事情来了,虽然杜甫不遗余力的赞美自己身边这几个大诗人朋友,诗写的有多好,才华有多高,但是不管是李白还是高适、岑参,都从来没有说过杜甫的诗词写的有多好。

当然,不是说李白、高适、岑参只是杜甫的“表面朋友”,他们确实是和杜甫真心结交。


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杜甫草堂模型


比如杜甫流落成都时,穷困潦倒,高适自己虽然因为得罪唐肃宗身边得力太监李辅国被贬到四川彭州做刺史(彭州距离成都不足50公里),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硬是专门跑到成都给杜甫送米送钱。

李白虽然比杜甫大十几岁,而且比杜甫名气大的多,但是李白在和杜甫交往中,确实是真心对待杜甫。

比如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秋天和杜甫在梁、宋之间(河南开封、商丘)游玩,临别时还专门给杜甫写了一首送别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之所以把杜甫称作杜二甫,是因为杜甫排行第二的缘故。

但是,李白、高适这些大诗人却从来没有对杜甫的诗词作品发表过意见,仿佛杜甫只是他们的一个好哥们,并不是一个诗人一样。

甚至李白还曾经给杜甫写了一首《戏赠杜甫》,开玩笑的说杜甫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杜甫作诗太辛苦的缘故。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戏赠杜甫》

相比杜甫称赞李白“诗无敌”,李白说杜甫“作诗苦”,实在算不上什么正面评价。


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西安的唐代诗人雕像群


事实上,还有一个更尴尬的事实:

目前经过对史料的梳理,唐代诗人群体里专门写诗称赞杜甫诗写得好的只有三个人,其中还有一首诗被学术界公认为后世伪作。

也就是说,现存唐代诗人里只有两位诗人曾经写诗赞扬过杜甫写诗写得好。

比如曾在大历年间担任过衡阳判官郭受曾在诗里称赞杜甫的诗“海内流传久”:

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唐·郭受·《寄杜员外》

但是根据明清学者考证,郭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杜甫先写诗称赞郭受,郭受再礼貌的回礼。

如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杜甫诗词研究者仇兆鳌在其《杜诗详注》里就注明了郭受这首称赞杜甫诗词水平高的诗,本质上是对杜甫称赞他的回礼:

公必先有诗寄郭.故受作此以答,但原诗未载集中。——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而另一位写诗称赞杜甫诗写的好,水平高的是韦迢,他称赞杜甫诗词“独步”:

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

然而实际上韦迢诗之所以这么写,也是因为这是唱和类的应酬作品。

从其唱和角度,郭诗、韦迢的赞颂多少有交往中的惯常回答、奉承之嫌。


杜甫的尴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岑参都不欣赏他的诗

杜甫雕像

所以,杜甫在当时唐朝诗歌界的地位,可能如杜甫自己所说那样,他在当时唐代诗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音。

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杜甫·《南征》

李白、高适、岑参虽然都是他的好哥们好朋友,但是他们对杜甫在诗坛的地位以及杜甫作品成却不见得认同,并不是杜甫精神上的“知音”。

毕竟李白还调侃杜甫“作诗苦”。

那么,杜甫的诗词作品为什么在当时如此不受待见呢?

绝不是因为杜甫的诗词作品真的不好,而是有其他原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