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最可能被淘汰的職業 裡面有你嗎

前不久,《紐約客》雜誌的一張封面毫無徵兆地在朋友圈裡刷了屏。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邁克爾·奧斯伯尼和卡爾·弗雷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研究人員甚至還警告說,美國數百萬勞動力到2035年時將被機器人取代。

未來最可能被淘汰的職業 裡面有你嗎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創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未來最可能被淘汰的職業 裡面有你嗎

最可能被淘汰的有哪些?(節選)

具體到各行各業,勞動力被淘汰率是這樣的,自查你的行業“悲不悲劇”:

電話推銷員 99.0%

在BBC所統計的300多個職業裡,“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接近百分之百。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會計 97.6%

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97.6%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信息蒐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天生就要求100%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人智能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保險業務員 97.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業是保險業。今年1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IBM的人工智能平臺Watson Explorer取代了原有的34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這34名人類保險業務員就此成為了“機器人搶我的飯碗”大軍的一代先驅。

人事 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僱員工的HR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今年3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SourceCon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3.2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 80%~60%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BBC的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而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機器人威脅論”時最先想到的威脅。

廚師 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BBC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73.4%,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酸奶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已經問世,但哪怕是再智能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IT工程師 58.3%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將給很多公司的IT部門帶來威脅。它將取代IT部門裡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檯、項目管理與應用支持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圖書管理員 51.9%

相信不少文藝青年年少無知時都有過類似當“圖書管理員”的夢想,但時至今日,就連他們都會明白,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形碼和人工智能吧。

攝影師 50.3%

更令人驚訝的是,攝影師這樣一份依賴主觀審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為有超過50%的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在專家的評估中,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不同,是可以被量化、數據化的。

未來最可能被淘汰的職業 裡面有你嗎

最不可能被淘汰的有哪些?(節選)

化妝師 36.9%

總的來看,在技術工種中,凡是需要依賴人類審美和社交技能的職業被機械自動化取代的可能性都不算太高,比如化妝師。

理髮師 32.7%

看過《剪刀手愛德華》的朋友十有八九幻想過被(德普扮演的)機器人設計髮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但理髮師與化妝師相比,不僅同樣有審美上的高要求,安全指數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正因如此,當下市面上一些所謂的“機器人理髮師”大多淪為搞笑視頻的主角,沒有實際效用。

記者 8.4%

一個令我們稍感安慰的數據是,BBC研究人員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幾率僅為8.4%。Cheers!

保姆 8.0%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機器模仿的特質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因此,在保姆這類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職業中,機器人儘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但終究很難代替。

健身教練 7.5%

近些年,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減肥顧問”“人工智能健身項目”層出不窮。機器人作為減肥顧問,能夠比人類更加客觀具體的看待問題,而且機器的算法全面精準,幫助人類減肥的效果將會更好。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比不上看見一個真正練出了八塊腹肌的教練有激勵效果。

律師、法官 3.5%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法律不是一塊死板,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看完這個報告,你的工作還保得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