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北的小豆包
諾門罕戰爭,又稱為諾門罕事件,名義上是蒙古與偽滿洲國的一場戰爭,實際是日蘇在二次大戰的真刀真槍的對抗。最終結果以日本退兵失敗而告終,也被日本自己稱為陸軍第一次慘敗。蘇聯更是在戰後公佈以6000人傷亡的代價消滅日軍6萬人,以這樣的數據來說,那確實是慘敗了。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諾門罕事件日本和蘇聯都打得非常的艱難,日本的優勢是在佔領的東北基地附近作戰,補給線相當的近;而且日本的空軍實力也更為強大;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的軍人意志力更為強大。
蘇聯的優勢整體裝備更強,特別是在坦克方面優勢很明顯,日本坦克更像薄皮裝甲車,特別是地面火力方面蘇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且蘇聯縱深更大,與日本消耗得起;另外蘇聯的後勤補給能力已經相當完備,西伯利亞大鐵路+全卡車後勤部隊,因此面對漫長的補給線蘇聯也挺了過來。
諾門罕事件是日本最先挑起的,但是在面對蘇聯的陸軍兇猛的火力上,日本坦克那薄薄的裝甲在蘇聯坦克面前真不夠看,陸軍對決基本被壓制著,在火炮的火力上,朱可夫的態度“炮彈不要錢的東東,隨便用!”因此日本陸軍被蘇聯陸軍火力上壓制得死死的。但是日本關東軍受軍國主義的影響,關東軍往往利用草叢隱蔽到蘇聯軍隊過來時突然殺出展開萬歲衝鋒,展開肉搏戰,蘇聯士兵人高馬大但比搏殺術根本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傷亡慘重。而且在諾門罕事件的前期,日本空軍佔據著絕對優勢,制導朱可夫調來了空軍幾個王牌部隊,才與日軍打成平手。
日本關東軍的撤退主要原因不是被打敗了,而是日本後勤補給相當的落後,在佔領的東北基地門口打仗居然補給跟不上,反而蘇聯利用西伯利亞大鐵路+全卡車後勤部隊挺了過來,而且消耗了3萬噸彈藥遠大於日本的後勤能力。至於雙方的傷亡其實差不多,蘇聯的傷亡還略大一些,但是戰爭就是這樣,勝利者才有話語權,再加上二戰末期蘇聯對日本的關東軍的碾壓,以及蘇聯的宣傳,讓人感覺蘇聯就是碾壓式的大勝,把日軍給打怕了!
綜合來說,諾門罕事件只是日本對蘇聯的一次試探性進攻,雙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有限,但都是絕對的精銳部隊。蘇聯的表現更想速戰速決,這時候的歐洲打得正酣,蘇聯已經意識到德國可能對蘇聯進攻,因此不能將部隊拖在亞洲。而日本經過這一仗也意識到後勤補給缺點,如果大規模戰爭又遇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日本軍隊可能會全部凍死、餓死在蘇聯,因此從此放棄北進計劃,最後去和美國、英國的東南亞區拼命了!
狼煙火燎
先說說當時的日軍,在內部上下都驕橫的很,尤其是牛皮哄哄的關東軍,還認為在哈拉哈河的這次戰鬥,不僅會以日軍輝煌的勝利結束,甚至還可以起到練兵的作用。失敗,笑話!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就連天皇的女婿,身處後方的駙馬爺都怕錯失良機,趕緊千里迢迢從日本跑過來參戰,在日軍高層的眼中,都早已經把這次戰役,當做了一個鍍金池。
反觀蘇聯這方面,就完全不一樣了,面對諾門坎戰役,蘇聯紅軍已經輸不起了。在前一年的張鼓峰之戰中,日軍僅僅派出二等部隊的朝鮮軍19師團,來應戰幾個師級單位的蘇軍,可日軍僅付出微小代價後,就換來了紅軍的巨大傷亡,最終張鼓峰的戰鬥結果,基本還是一個平局結尾。
對張鼓峰的戰鬥,蘇聯表面上對外是宣佈獲得了勝利。可真實的情況是,斯大林對此戰鬥結果火冒三丈,把戰鬥的最高指揮官,紅軍遠東部隊的布柳赫爾元帥,一位資格老到和托洛斯基排一塊的老紅軍元帥,直接擼到底,好像老帥最後是死在了牢裡。
這張鼓峰戰鬥的結果,讓日軍馬上就覺得紅軍很差勁,當時日軍在東北,有七十萬關東軍,和這些關東軍對恃的,只有五十萬蘇聯紅軍,紅軍的150萬主力,要留在歐洲防備德國。所以斯大林判斷,如果諾門坎戰役不能獲勝,而且狠狠的教訓一下關東軍,一旦蘇聯西線有戰事。日本人關東軍就會趁機北上,事實證明,斯大林的這個判斷,非常的正確。
當然,戰不是想贏就能贏的。為了確保戰鬥勝利,紅軍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先是擴編在本次戰役的主力部隊57軍,將原駐紮在蒙古的57軍,擴充為集團軍規模。讓後集中鐵路和公里的運力(前線距離最近的鐵路,還有600公里),為大部隊的集結和後勤,做好了充分保證。當時光是運輸軍火的列車,就排滿了西伯利亞鐵路兩個月的運行表。
空軍方面,也同時派出了當時紅軍的空軍精華,派出的空軍戰鬥部隊中,集中了一大半的空軍教官,幾乎所有獲得過英雄稱號的飛行員,都被空軍派到了諾門坎前線。
最後才是當時紅軍的指揮官人選,朱可夫在此戰之前,也只是一個優秀的紅軍軍長。斯大林為此親自和朱可夫談話,告訴朱可夫會得到自己的全力支持。斯大林眼光也確實不錯,一代戰神,朱可夫,藉助此戰,終於開始得以走上神壇。
在加上戰鬥過程中,朱可夫指揮得當,先是奪取空中優勢,再借助英查崗山,拖垮日軍兩個主力聯隊。最後又欺騙日軍,謊稱紅軍只是準備防守,前期也確實是防守,但蘇聯紅軍最後的致命一擊,是8月20日,一個週末時間,發動的一次全力攻擊,徹底擊垮了日軍部隊。
圓窗觀點
1939年,諾門坎戰役爆發的時候,其實日本關東軍還沒有開始關特演進行兵力大集結,關特演是1941年的事情了,在1939年日本陸軍還沒有開始大動員。因此,這個時候,日本陸軍其實沒有多少部隊。
在東北的部隊更少,為了守衛中俄邊境,才在1939年4月成立了第23師團,結果這一年5月,第23師團就和蘇軍打上了。
到了6月,蘇軍開始增加部隊,蘇軍集中了第36摩步師,第82步兵師,機械化步兵第5旅,裝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騎兵第6,8師,以及空軍一部。
日軍陣容是第23師團,安崗坦克支隊,還有增援上來的炮兵聯隊一共2萬人,這一階段最出名的戰鬥是7月的燃燒瓶之夜。戰鬥一直持續到了7月底,朱可夫決心在8月給日軍一個重創,於是蘇聯全速開通西伯利亞鐵路運輸武器和補給。
到8月中旬,蘇軍已經集結了6萬噸彈藥,並且成立了遠東第1集團軍,集合了第36摩托化步兵師,第57師,第82師,第152師,第5機械化旅,第6坦克旅和第11坦克旅,第7裝甲旅,第8裝甲旅和第9裝甲旅,還有第212空降旅。
集合了大批空軍戰機,498輛坦克和385輛裝甲車,發動了8月總攻。日本當時,也感覺事情不對,就報告日軍大本營要求增加兵力。
日軍大本營給出的意見是;對此一事件,本著局部就地解決的方針,至遲於今年冬季處理完畢。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然後部隊撤離該地,如蘇軍再侵入爭議區,視情況進行反擊。
還把第5師團,第4師團,第7師團,全部劃入第6軍序列,讓第6軍開進到諾門坎,當然了,第5師團當時在關內作戰根本沒有時間北上,第4師團也沒時間,第7師團也很忙,就抽調了幾個步兵大隊當做援軍。現在在諾門坎的日軍,還是那個第23師團,還有幾個增援來的步兵大隊。
8月20日,蘇軍大反攻開始了,第23師團拼命抵抗,到8月28日,第23師團頂不住了,開始突圍,諾門坎戰役在9月1日結束,歷時近4個月。
其實第23師團打的還是不錯的,作為一個剛剛成立1個月的新部隊,硬頂朱可夫親自指揮的那麼多蘇軍打了近4個月。最後傷亡19000人,蘇軍也傷亡25000人,還損失了近400輛坦克裝甲車和207架飛機。
蘇軍在諾門坎戰役消耗了31000噸彈藥,要知道整個抗戰中國也才消耗6萬噸彈藥。就是在在偉大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反攻當中,蘇軍也只消耗了8萬噸彈藥。
深度軍事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逐漸發現自己的武器要落後沙俄軍隊許多,而到了旅順圍城時,這種落後又被殘酷的攻城戰無限的放大,在進攻旅順要塞堅固的工事時,日軍痛苦的發現攻城炮的缺口是那樣的嚴重,最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得從海軍借調一批152mm加農炮和從本土海岸炮臺拆下來的280mm榴彈炮才勉強攻下了旅順。
(旅順攻城戰時,一門正在裝填炮彈的280mm榴彈炮)
根據日旅順圍攻戰時缺乏攻城炮的教訓,日本陸軍決定開發新型武器彌補缺口,隨後在1912年開發了第一種管退式150mm加農炮,命名為四五式十五釐加農炮,最大射程達到了驚人的22千米,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武器,但所謂人無完人,對於器物來說也是有著同樣的道理,儘管射程優秀,但四五式也有其不足之處,火炮的炮架採用立式設計,沒有安裝火炮炮輪,這樣就使得火炮只能分解後再移動,因此導致無論是組裝還是分解都需要大量時間,但戰鬥瞬息萬變,野戰時不可能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安裝火炮,於是開發一種性能與機動力兼顧的火炮也就勢在必行了。
(四五式十五釐加農炮)
於是在1920年7月,日本陸軍開始了新型重炮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針是:機動力為主,性能為輔,新型火炮必須要保證有強大的機動能力,以此方針為基礎,新型火炮於1923年竣工,在經過6年的研究,最終於1929年服役,定名為八九式十五釐加農炮,這種武器剛一服役,就被日軍用於罪惡的侵略戰爭中,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悍然入侵我國東北,在入侵日軍的行列中,就有這種火炮的身影,“77”事變爆發後,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八九式加農炮立刻被投入到對中國的戰爭中,在上海,南京,華北等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八九式加農炮)
但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八九式如此在中國橫一時,也會遭到報應的,1939年6月-9月,在日偽軍和蘇蒙軍之間爆發了諾門坎戰役,而正是這場戰役,讓八九式十五加這個罪惡武器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在經過了一個月的戰鬥後,諾門坎地區的戰鬥陷於膠著,日軍已難以取得決定性展,於是在7月6日,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發佈了編成炮兵團的命令。動員了野戰重炮兵第1,7聯隊在內的82門重炮,其中便有6門89式加農炮,這是日本陸軍最精銳的炮兵部隊,火炮全是汽車拖的,號稱只要三小時就能把蘇蒙炮兵全部消滅。
(諾門坎的日軍炮兵部隊)
但是,日軍貧弱的國力難以製造出足夠的炮彈供這支部隊消耗,很快,關東軍的精銳炮兵團因為缺乏炮彈而成為了擺設,而就在此時,蘇軍卻準備好了一切,準備狂風驟雨般的攻勢徹底消滅掉諾門坎的全部日軍。
(發起進攻的蘇聯坦克部隊)
(諾門坎被繳獲的日軍重炮)
1939年8月20日,蘇軍開始了全面反攻,而日軍的一切抵抗都歸於無效。蘇軍炮兵將冰雹一樣的炮彈傾瀉到日軍的陣地上,蘇軍的坦克則引導步兵如排山倒海般的衝擊過來,僅僅用了數天時間,關東軍炮兵團全滅,重炮的損失率超過九成,而6門八九式加農炮則全部被蘇軍擊毀和繳獲,日軍在諾門坎的野心隨著重炮團的覆滅而隨之消失。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戰爭史
實際上不能說是日本失敗了,在經過諾門坎之戰後,日本放棄了北上的作戰方針。而日軍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想的勝利,就是因為日本軍隊歸根到底是一戰水平的軍隊,機械化水平等方面完全不如蘇軍。而蘇軍,當時已經簡歷了全面的機械化部隊,要比日軍戰鬥力高很多。
首先要說明一點,那就是在在諾門坎之戰中,日軍和蘇軍的損失大致是相當的,而技術裝備上也大致如此,日軍的飛機略佔優勢,蘇軍的坦克裝甲兵器略佔優勢。而在人員陣亡數量上,雙方大致相同,均在8000人左右。但是不同的是,日軍出動很多都是數一數二的精銳力量,比如其坦克部隊,就是日本陸軍的精華。
而蘇軍就不同了,其出動的僅僅是駐紮在東部的部隊,精銳的部隊主要在西部防禦德國。當時諾門坎的蘇軍裝備的T26、BT7等坦克,在蘇軍中是很常見的,而且蘇軍還有更先進的其他坦克裝備等,而這方面日軍就無法與之相比了。
在諾門坎之戰前,日軍方面對蘇軍的判斷是戰鬥力低下,主要是由於此前的張鼓峰之戰中,日軍損失極小,卻給蘇軍造成了巨大損失,由此日本高層很是輕視蘇軍,預想能憑藉這支強大的日軍精銳力量殲滅蘇軍,然後北上,獲得更多的資源等。
但是在諾門坎之戰中,日軍發現了蘇軍的真實面目,那就是蘇軍作為一支新的機械化軍隊,作戰能力要比日軍強很多。而蘇聯也意圖儘可能的給日軍造成巨大損失,讓其失去對蘇聯的領土幻想,避免東部這個大麻煩,因為蘇聯高層已經預見到德國對蘇聯的威脅,而蘇聯自然不希望兩線作戰,因此斯大林對諾門坎極為重視,派遣了朱可夫前去指揮。
憤怒的子彈
拋去武器裝備的因素,蘇日雙方對諾門坎戰役的初始態度也是不同的,這是一場雙方也都不願意擴大規模的戰役。
日軍佔領東北後,關東軍把對蘇防備和作戰作為第一要務,小鬼子心虛啊。但是日軍上下對蘇軍的軍事實力摸不太準,一直想尋找機會試探一下,以便決定對蘇戰略,所以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都是關東軍的試探。
諾門坎先交火的都是馬仔,一邊是蒙古軍一邊是偽滿興安軍,在駐海拉爾的日軍23師團準備介入之前,是請示了東京的。不過參謀總部始終拿不定主意,天皇也沒有明確表態,最後還是有人吃透了天皇的想法:一個師團的小事情,何必搞的這麼糾結呢?於是回電關東軍自行處理。
其實就是讓下面去搞,但是中央不承擔責任。
蘇軍不敢大意,因為1939年歐洲局勢已經非常緊張,斯大林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兩線作戰,也瞭解日本人真正意圖,就必須要打疼關東軍,為此調集了精銳部隊增援蒙古軍隊,以名將朱可夫為帥。
在朱可夫本人及增援部隊到來前,日軍23師團是佔了上風的,蘇蒙聯軍損失很大。後來蘇德戰爭的戰史表明,朱可夫的作戰理念是高於日軍指揮官一個時代的。
1.強調裝甲集群突擊和空地一體。
日本人坦克的劣勢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皮薄餡大,火力不足,這玩意也就是用來欺負中國人的。而隨著蘇軍空軍援軍的到達,戰場制空權也易手了。朱可夫跟日本人打的是一場現代化戰役,日軍是近代化,還在強調步兵突擊。
2.日軍炮兵部隊被徹底壓制。
日軍炮兵,被稱作皇軍之花,在中國戰場上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在諾門坎反過來了,蘇軍火炮數量多口徑大,最要命的是炮彈充足,因為蘇軍運輸能力遠超日軍。以致於日軍步兵不時抱怨已方炮兵別開火了,一開火就被蘇軍炮群完全報復性壓制,倒黴的是步兵。
3.關東軍先牛後慫不敢再投入大量兵力跟蘇軍玩命了。前面說過,沒有日軍大本營明確的表態,關東軍在受挫後是沒有臉向國內要求增援的,尤其是炮兵和空軍,關東軍的力量明顯不足。那隻能尋求體面停戰,斯大林也見好就收。
日本軍部其實還是沒有放過關東軍,23師團小松師團長被逼自殺,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被免職。
度度狼gg
日本在諾門坎戰役的失敗,恰恰正是因為它處於風頭正勁時期,對自身真正戰鬥力的過高估計,導致對蘇軍實力的極度蔑視,過分強調戰鬥意志的作用,導致失敗!
日軍對蘇軍戰鬥力的判斷完全是基於其在日俄戰爭中俄軍的和“中東路事變”中蘇軍的表現。而對三十年代大規模現代化武裝後的蘇軍缺乏清楚的認識。最為關鍵的是日軍的對蘇作戰大綱裡,一直過分強調戰鬥意志的作用,認為擁有堅定意志日軍經過充分訓練完全可以擊敗兩倍甚至更多的蘇軍。
這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對蘇軍的輕視,使得他們在沒有集中到至少同蘇軍一樣的實力前便冒然發起進攻,而且在隨後的相持階段也沒有大量的增派兵力和物資,相反蘇軍無論在兵力兵器還是作戰物資上都大大優於日軍。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日軍步兵部隊狂熱的戰鬥意志,換作其他國家的部隊在這種情況損失絕對要遠遠大於日軍。
同時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的作戰思維也遠遠超過日軍,蘇軍作戰主力是大量的坦克和火炮等重火力打擊,而日軍仍舊停留在步兵作戰為主,炮兵、坦克為輔的落後思維。典型的例子是日軍居然讓坦克用於正面的攻堅作戰,而讓行動遲緩的步兵進行側翼迂迴。結果裝甲薄弱的日軍坦克難以抵抗蘇軍陣地的重火力打擊而進攻受挫,而用於側翼迂迴的步兵部隊也無法及時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蘇軍後方,被蘇軍的坦克和火炮打擊所阻止。
所以諾門坎戰役無論就作戰指揮還是部隊實力,日軍都遠遠不及遠東蘇軍,失敗是必然的!
戰略論
1939年的日本,經過抗戰初期的作戰,看似瘋狂,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後,中國大部分部隊的戰鬥力都難以與日本軍隊相抗衡,日本又有壓倒式的制空權,造成一年多的時間內一直處於守勢。
同樣,在諾門坎戰役中勝負仍然取決於武器的優劣。日本在中國年前的裝備優勢,在蘇聯紅軍這裡已經完全不存在了,武器裝備上處於完全的劣勢,在蘇軍反擊戰中,蘇聯出動了在遠東地區的大量先進坦克和優勢火炮,以及全部的空軍,日軍在蘇聯紅軍先進的武裝力量面前,幾乎是不堪一擊。
津城沐雨
1939年5月11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進入偽滿洲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哈拉哈河以東地區放牧,遭到偽興安警備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一班士兵開槍阻截,蒙軍第7國境哨所50餘名騎兵隨即攻佔設在雙方爭議地區的偽滿錫林陶拉蓋哨所。正是這一事件引發了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隊同蘇蒙聯軍的諾門坎戰役(又名諾門罕戰役或哈拉哈河戰役)。最終這場戰役以日本方面戰敗退兵告終,這場戰役因此被日本方面作為日本陸軍有史以來的重大慘敗和恥辱而被記載下來。蘇聯方面在戰後公佈的戰果是:蘇軍僅以6千人的損失就摧枯拉朽般殲滅了6萬日軍,打破了日軍北上的想法,迫使其南進。照此看來日本的確是慘敗無疑了。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俄羅斯大量戰爭時期的檔案資料的解密才使人們發現:原來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和蘇軍打得都很艱苦,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更多的是誰具備堅持到最後一刻的頑強意志。
諾門坎戰役中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日軍的參戰克幾乎全軍覆沒。在戰鬥中日軍的重炮群在蘇聯大口徑火炮的壓制下毫無還手之力,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後日軍被蘇蒙聯軍趕出了蒙古方面主張的國境線。如果按傳統的蘇軍只有6千人的損失,那麼日軍這次戰敗可謂是十足的慘敗,然而根據上世紀90年代後解密的俄羅斯檔案的記載:蘇軍的實際損失是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其實蘇軍方面也是慘勝,甚至如果單純就損失而言:蘇軍還大於日軍。事實上在戰前日軍還是具備一定優勢的:日本後勤補給從海拉爾到諾門罕只有180公里,而蘇聯最近的鐵路距離諾門罕也有750公里。此時的蘇軍剛經歷過大清洗,一時間大量優秀的紅軍指戰員被殺或被關押,此時蘇軍的指揮系統正處於較為混亂的時期。況且此時希特勒已在歐洲磨刀霍霍,儘管此時距離蘇德戰爭的爆發還有兩年時間,可蘇聯的國防重點已向歐洲方向傾斜,因此日本方面認為蘇聯根本不具備應對遠東地區戰事的能力。
當時的蘇聯紅軍客觀上的確存在上述諸多不利因素,然而日軍卻沒留意到蘇軍的優勢所在:日本方面對蘇軍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軍隊的水平上,他們完全忽視了蘇聯在經歷兩個五年計劃後已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客觀事實,以致於片面強調士兵戰鬥意志的發揮。事實上蘇聯方面對日本可能的挑釁行為早有預料,因此為防止在未來隨時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來臨之際遭受東西兩線夾擊的命運就相當有必要給予日本人一次教訓,為此蘇聯方面強化了在外蒙的兵力配置。事實上在此之前外蒙就曾與日本關東軍及其扶植的偽滿軍隊爆發過沖突:從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雙方的軍事衝突就幾乎沒停止過。1936年3月30日關東軍澀各支隊1500人乘汽車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入侵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被蘇蒙聯軍擊潰。同年3月12日蒙古同蘇聯簽訂了互助協定。可以說蘇聯方面早對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有著充分的準備,而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蘇聯方面也不斷向前線增加兵力:在戰鬥打響後的1939年6月蘇軍集中了第36摩步師、第82步兵師、機械化步兵第5旅、裝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騎兵第6,8師以及空軍一部。此後還不斷有蘇聯部隊、武器、給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來,相比之下日軍的後勤補給主要依靠的是畜力,蘇聯在運力上的優勢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自己補給線過長的缺陷。被日本方面邀請前來觀戰的德國軍官就認定日軍的水平還處於一戰時期。
事實上日軍在武器裝備和後勤運輸補給上的水平的確還處於歐洲的一戰水平:一戰時期歐洲國家基本上就已全面進入機械化戰爭時代,騎兵不僅在第一線的戰鬥中乃至在後勤補給方面也被日漸淘汰。當然同樣是在1939年歐洲的波蘭曾用自己的騎兵對抗德國的坦克,不過這件事在歐洲被視為笑談,由此可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無論戰鬥或是後勤運輸都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而不再依賴畜力。相比之下日軍中仍大規模保留著騎兵建制,同時日軍的戰術思維也停留在以步騎兵作戰為主而炮兵、坦克為輔的狀態。在這種戰術思維指導下日軍讓坦克用於正面攻堅作戰,而讓行動遲緩的步兵進行側翼迂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裝甲薄弱的日軍坦克在蘇軍陣地的重火力打擊被壓制,而用於側翼迂迴的步兵部隊也無法及時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蘇軍後方。根據戰後的統計:在這場軍事衝突中蘇軍方面僅僅炮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的物資總消耗還不到2000噸。單純片面強調士兵戰鬥意志的萬歲衝鋒在蘇軍的絕對火力優勢下難以發揮作用。這時的日本儘管是亞洲第一工業國,然而和歐洲強國比起來就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了——這時的日軍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如果在地形複雜的地區還可以通過對地形的利用彌補機械化水平的不足,然而諾門坎地區卻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正適合於蘇軍大規模的機械化兵團作戰。
儘管如此蘇軍事實上贏得也並不輕鬆,這從戰後朱可夫的日記中可以看出端倪“日軍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從雙方的傷亡數據來看:其實蘇聯還更大。然而這時一直片面強調士兵作戰意志的日本方面卻喪失了繼續戰鬥下去的意志:蘇軍的絕對火力壓制使日軍見識到了現代工業化狀態下戰爭的威力,儘管從表面上看日軍的傷亡低於蘇軍,然而這種巨大的心理震懾作用是極其強烈的。另一方面日軍在後勤運力上的缺陷也是使其喪失戰鬥意志的重要原因:憑藉畜力運輸的日軍愣是在家門口出現了給養不繼的問題,而蘇聯方面仍源源不斷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將部隊及後勤補給物資運往前線。蘇軍在兵力、火力及後勤補給上都實現了對日軍的完全壓制,在這種情況下關東軍不得不向日軍大本營要求增加兵力,然而這時日本國內陸海軍之間圍繞北上和南進兩種侵略路線正激烈博弈著,最終大本營回覆:對此一事件本著局部就地解決的方針,至遲於今年冬季處理完畢。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然後部隊撤離該地,如蘇軍再侵入爭議區視情況進行反擊。大本營的這一回復相當於明白無誤地告訴關東軍:諾門坎地區暫時不是日本主要的擴張方向,因此關東軍在這一地區的行動不要指望得到國內大本營的支持。
至此已近絕望的關東軍使出了最後的殺招:眾所周知關東軍旗下有一個臭名昭著的研究細菌戰的731部隊,這支部隊也被編入諾門坎戰役的戰鬥序列。當關東軍發現無法在正面戰場戰勝蘇軍後這支從事細菌戰的部隊隨即攜帶裝有細菌的容器潛入蘇軍防守地區,在蘇軍一側的幾條河流中投放了傷寒、霍亂、鼠疫等烈性病菌感染溶液22.5公斤。關東軍試圖用這種方式使蘇軍官兵染病中毒,從而喪失戰鬥能力。不能不說這是極其喪心病狂的歹毒之計,然而這條毒計卻沒發揮任何作用:原來蘇軍飲水、做飯用的都是取自後方鋪設的輸水管道的自來水,他們根本就不喝當地的河水。更具諷刺性的是:日軍由於沒建立像蘇軍一樣完善的供水系統,所以日軍士兵實際上是要飲用當地河水的,這下日軍才發現投毒之舉不僅無效反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至此日軍已是黔驢技窮,只得按大本營的指示通過外交途徑與蘇聯方面接觸。1939年8月日、蘇雙方開始進行外交談判,此時歐洲局勢也正處於波橘雲詭之時,因此蘇聯方面無意在遠東地區進一步擴大戰果,最終經過雙方商談之後於9月16日實現停火,至此諾門坎戰役已日本的退讓告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早想打蘇聯,不然也不會挑釁蘇聯,引發諾門坎之戰,可卻不自量力,被朱可夫打的懷疑人生。
蘇聯成立後,在斯大林鐵血政策下,蘇聯從落後國家發展成重工業國家。
德國一戰戰敗後,不允許生產進攻武器,德國就把生產試驗基地設在蘇聯,與蘇軍共同組建聯合作戰中心,古德里安就是在那裡把閃電戰成型的。
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蘇聯不受影響,大力收購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特別是德國的機床設備,將蘇聯軍工生產提升了一個壋次。
日本是一戰戰勝國,是英美法的小弟,得到很多好處,海軍學英國,陸軍學法國,所以陸軍戰略思想,戰術思想,武器裝備都師從法國。
法國二戰的表現只能用打醬油來說,四十二天就戰敗投降,教出來的日本陸軍水平可想而知。
所以諾門坎之戰,肯定是一邊倒的勝利,贏得朱可失回憶錄都輕描淡寫,不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