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让文化教育更加平等

今天再一次拿起了吉田穗波女士的这本《就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因为还剩下半个小时就是小媛的下课时间,所有内心是有些焦虑的。本来我认为对于一本我已经读过三次的书,随手翻翻还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我却惊讶地发现一个问题:繁体字、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日本人随性的写作方式,都让我一个从三岁开始阅读的中国人感到阅读的痛苦。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所以今天我想来探讨一下这种阅读排版方式内心的感受。

一、沿袭传统

繁体字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瑰宝,中国最早的汉字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据考证这是中国有文物记载刻画文字的开始,最早用来进行占卜吉凶、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说明了古人类文明的进步已经上升到了抽象思维的方式,开始用一些特定的符号记录形象的事物或偶尔的事件。因为早期的文字量比较小,更多的我们发现都是模仿事物本身形象的象形文字,它好认好记、形象生动,所有这种文字有巨大的生命力,后来无论历经生产力的发展、朝代的更迭、时光的流逝,文字本身不断变化沿袭,但是生命力不减。人们能够从文字中发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总结。文字作为历史和情感的承载物,也进一步拉近了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人群的距离,哪怕这些人后来分属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宗教习惯,过着不一样的文化生活,但是使用同一种文字让我们的心跳有了共同的频率,我们的呼吸都带有唐诗的韵律汉风的和谐,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人。

二、改革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普及教育、消除文化盲点,新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夜晚工作之余农民、工人走进了扫盲学堂,开始一个汉字一个词语的学习;八十年代后期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希望工程”等公益项目积极普及基础教育。所有的这些普及背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信心,让民众能够在最低的起跑线出发获得最多的知识储备,而所有一切的基础就是简化汉字。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大陆地区的汉字,造型简单、易写易记,连三岁儿童通过训练能很快地掌握上千个汉字。我家小媛就曾经在上幼儿园前熟练掌握1000个汉字,800个词语,还有不下100个成语,这为她自主阅读和小学学习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当其他同学忙着记忆和书写汉字的一年级,我们已经开启了每天60分钟的海量阅读。相比而言,港澳台的确国文教育显得更为的艰难和厚重,但是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地区国文好的人文章真的是写得一等一的好:武侠小说家金庸、古龙、黄易;爱情小说家琼瑶、亦舒、岑凯伦;散文家刘墉、林清玄、张晓风……但是在广大人群的普及上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我记得曾经在1998年的香港小姐总决赛时,有一道题目是请最上镜小姐将人们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写在白板上,简单的七个字,这位据说智慧超群的美女居然就写出了“米”一个字,更不用说芸芸众生是如何记忆和运用这些比较难写难记的文字了。文字一旦不能作为简单易懂的工具进行运用,就很容易被束之高阁,进而被遗忘、被抗拒,就像埃及的象形文字,因为晦涩难懂,只有少数的祭司阶层才会解读,久而久之它就变成阶层固化的壁垒、文化隔绝的墙壁……所以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贡献是让中国强起来、富起来,最重要的体现和智慧所在就是重视教育、消除文盲,给予更多的人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重视民生、消除贫困,给予更多的人平等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这个才是一个新型国家建立的初心和终极目标。只有实现了文化大同的国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它不是简单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宗教信仰,而是把握当下,让人们切切实实地享受生活中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所以衷心地感谢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超强凝聚力,也感激中国文字用它那简单的横平竖直撇捺钩点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的未来蓝图。简化汉字,让文化教育的平等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