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讓文化教育更加平等

今天再一次拿起了吉田穗波女士的這本《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因為還剩下半個小時就是小媛的下課時間,所有內心是有些焦慮的。本來我認為對於一本我已經讀過三次的書,隨手翻翻還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我卻驚訝地發現一個問題:繁體字、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閱讀順序、日本人隨性的寫作方式,都讓我一個從三歲開始閱讀的中國人感到閱讀的痛苦。這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所以今天我想來探討一下這種閱讀排版方式內心的感受。

一、沿襲傳統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瑰寶,中國最早的漢字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據考證這是中國有文物記載刻畫文字的開始,最早用來進行占卜吉凶、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說明了古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上升到了抽象思維的方式,開始用一些特定的符號記錄形象的事物或偶爾的事件。因為早期的文字量比較小,更多的我們發現都是模仿事物本身形象的象形文字,它好認好記、形象生動,所有這種文字有巨大的生命力,後來無論歷經生產力的發展、朝代的更迭、時光的流逝,文字本身不斷變化沿襲,但是生命力不減。人們能夠從文字中發現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文字作為歷史和情感的承載物,也進一步拉近了使用同一種文字的人群的距離,哪怕這些人後來分屬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有著不一樣的宗教習慣,過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但是使用同一種文字讓我們的心跳有了共同的頻率,我們的呼吸都帶有唐詩的韻律漢風的和諧,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人。

二、改革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普及教育、消除文化盲點,新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夜晚工作之餘農民、工人走進了掃盲學堂,開始一個漢字一個詞語的學習;八十年代後期國家重視教育發展,通過九年制義務教育、“希望工程”等公益項目積極普及基礎教育。所有的這些普及背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習信心,讓民眾能夠在最低的起跑線出發獲得最多的知識儲備,而所有一切的基礎就是簡化漢字。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大陸地區的漢字,造型簡單、易寫易記,連三歲兒童通過訓練能很快地掌握上千個漢字。我家小媛就曾經在上幼兒園前熟練掌握1000個漢字,800個詞語,還有不下100個成語,這為她自主閱讀和小學學習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最重要的是,當其他同學忙著記憶和書寫漢字的一年級,我們已經開啟了每天60分鐘的海量閱讀。相比而言,港澳臺的確國文教育顯得更為的艱難和厚重,但是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地區國文好的人文章真的是寫得一等一的好:武俠小說家金庸、古龍、黃易;愛情小說家瓊瑤、亦舒、岑凱倫;散文家劉墉、林清玄、張曉風……但是在廣大人群的普及上我們會發現其實並不如我們想象。我記得曾經在1998年的香港小姐總決賽時,有一道題目是請最上鏡小姐將人們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寫在白板上,簡單的七個字,這位據說智慧超群的美女居然就寫出了“米”一個字,更不用說芸芸眾生是如何記憶和運用這些比較難寫難記的文字了。文字一旦不能作為簡單易懂的工具進行運用,就很容易被束之高閣,進而被遺忘、被抗拒,就像埃及的象形文字,因為晦澀難懂,只有少數的祭司階層才會解讀,久而久之它就變成階層固化的壁壘、文化隔絕的牆壁……所以我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貢獻是讓中國強起來、富起來,最重要的體現和智慧所在就是重視教育、消除文盲,給予更多的人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重視民生、消除貧困,給予更多的人平等享受美好生活的機會;這個才是一個新型國家建立的初心和終極目標。只有實現了文化大同的國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國家,它不是簡單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宗教信仰,而是把握當下,讓人們切切實實地享受生活中尊嚴和價值的實現。所以衷心地感謝中華文化所具有的這種超強凝聚力,也感激中國文字用它那簡單的橫平豎直撇捺鉤點為我們描繪的美好的未來藍圖。簡化漢字,讓文化教育的平等能夠更好更快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