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1930年代後期,捷克斯洛伐克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坦克出口大國,僅次於英國。有必要知道這個東歐小國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在軍備競賽中獲得了飛躍性的進步,當然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生產技術主要源自英國和德國,尤其是LTvz34輕型坦克更是直接繼承了英國坦克的“血脈”。

從德國引進的“履帶式拖拉機”到KH-70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設計方案很大程度是來自一戰後的德國;在戰爭結束後《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生產坦克,所以很多設計師把專利賣給其他國家,或者自己投身到國外的坦克製造中。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只有7輛破舊的雷諾FT坦克,所以自己製造或者購買其他國家的坦克成為了當務之急的事。

約瑟夫·沃爾默(Joseph Vollmer)是德國的一名坦克設計師,LK-II騎兵坦克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即使平均速度只能達到16公里/小時,不過也比法國的雷諾FT快很多。很快軍方意識到坦克不僅是步兵的支援武器,更是未來戰爭的主要趨勢,所以LK-II坦克還得繼續改進。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約瑟夫·沃爾默設計的坦克專利圖紙


後來經過沃爾默的改進,坦克的時速、航程、履帶壽命等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受制於《凡爾賽條約》,所以沃爾默把坦克設計成履帶式拖拉機。該拖拉機是在漢諾馬格ZWD-50的基礎上開發的,1921年推出之後就迅速風靡全世界,蘇聯Kommunar裝甲拖拉機就是直接改進沃爾默拖拉機的。該拖拉機是一種可以使用輪式或者履帶式的車輛,更換時只需將拖拉機開到指定的木製斜坡上,使車輛懸空,然後就可以更換履帶或者車輪。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漢諾馬格的ZWD-50輪式拖拉機


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的佈雷特費爾德公司購買了德國漢諾馬格拖拉機的生產許可,設計仍然是由沃爾默負責。一年之後,佈雷特費爾德公司的原型車輛終於面世,被命名為:KH-50拖拉機,使用的是50馬力的發動機和履帶式車輪,底盤和漢諾馬格ZWD-50一致。但是發動機被移到了車輛的後部,駕駛艙更加靠前。在KH-50拖拉機的測試期間,第二個原型車輛也隨之推出,該車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勞林克萊門特(Laurin a Klement)和太脫拉(TATRA)汽車公司共同製造,外表上看起來已經是一輛實實在在的坦克,而不再是拖拉機。

從拖拉機到坦克的蛻變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炮塔,KH-50的第二個原型既有可以更換的履帶車輪又有可以拆卸的炮塔。炮塔上安裝的是斯柯達37毫米坦克炮,或者兩挺施瓦茨洛澤vz24機槍。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可以轉換履帶和輪式的KH-50坦克


KH-50拖拉機的原型被送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第305炮兵團進行測試;在測試過程中KH-50的機動性成功秒殺法國的雷諾FT坦克,但是作為一輛“半成品”KH-50的缺點也很明顯。使用履帶時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5公里/小時,使用車輪時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公里/小時,並不比當時的履帶式坦克快多少,當然這很大程度是因為50馬力的發動機功率不夠。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試驗中的KH-50坦克已經不是拖拉機


1927年KH-60成功推出,和之前一樣都是製造了兩個原型;第一個原型仍是履帶式拖拉機,第二個原型為坦克樣式。和上一代最大的區別就是KH-60使用了60馬力的發動機;底盤和炮塔平臺也重新設計過。使用履帶的KH-60最高時速增加到了18公里/小時,使用車輪時最高時速增加到了45公里/小時。有傳言稱KH-60坦克曾出售給蘇聯,用於研發和改進,不過並沒有詳細的資料記載。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使用60馬力發動機的KH-60坦克


漢諾馬格坦克的最後一次現代化改進是在1929年,也就是KH-70坦克。使用的是70馬力的發動機,最高時速增加到了60公里/小時。同時坦克的重量也增加了,而履帶/車輪已經無法承載坦克的重量,所以該項目被迫中止。根據“中型聯合攻擊車”的規定,履帶式拖拉機後來一直改進到1935年,但已經和漢諾馬格毫無關係,包括後來的斯柯達S-III、太脫拉T-III坦克都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斯柯達輸給了CKD公司的P-II輕型坦克

1930年,捷克斯洛伐克還沒有開始自己生產坦克,該國的軍用坦克大多數都是從其他國家引進,尤其是英國給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很多原型坦克。同年,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公司購買了英國的卡登洛伊德VI坦克生產許可,之後並在布拉格製造了三輛卡登洛伊德VI試驗型坦克,經過了小範圍的試驗後,軍方決定重新設計卡登洛伊德坦克。

早在1929年時,CKD公司就改進了勞林克萊門特(Laurin a Klement)公司的MU系列戰車,並重新命名為P-I坦克,很顯然捷克斯洛伐克軍方更喜歡CKD的P-I坦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進。

另一邊斯柯達也把勞林克萊門特的MU戰車改裝成MU-6坦克,到了1931年斯柯達對坦克進行更現代化的改進;坦克的重量只有3噸,長度達到3.84米,整體佈局和很多現代坦克非常相似;發動機位於坦克後部,變速箱在坦克前端,機組人員增加到了4名,武器使用的是一門47毫米的斯柯達A2坦克炮。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斯柯達設計的MU-6坦克,成為了很多坦克的先驅


斯柯達MU-6坦克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它的裝甲厚度只有5.5毫米,使用普通步槍在500米的距離內就可以將其擊穿,所以該坦克仍然被捷克斯洛伐克軍方拒絕,而MU-6坦克隨後也演變成了軍方的自行火炮殲擊車,但是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儘管如此,MU-6坦克仍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自主生產的輕型坦克,MU-6的設計方案為後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坦克奠定了基礎。

CKD公司於1932年推出了第二個原型坦克,其設計方案和英國的維克斯Mk.E坦克差不多;重量為7.5噸,由3名機組人員構成,武器使用的是37毫米的維克斯坦克炮。該坦克交付給“軍事技術航空研究所”(Vojensky Technicky Letecky Ustav,簡稱:VTLU)時,維克斯37毫米炮被要求換成斯柯達37毫米反坦克炮;笨重的vz24機槍也被換成了ZB35輕機槍,改進後該坦克正式被軍方批准生產,代號為P-II(Praha II)坦克。

第一輛P-II坦克的註冊號為13.363,在1923年11月開始測試,坦克雖然是捷克斯洛伐克自己設計的,但是懸掛系統和英國的卡登洛伊德VI坦克一樣。這不足為奇,因為CKD公司和維克斯公司總是有很多不可告人的合作關係。包括P-II坦克的設計理念就和維克斯Mk.E坦克非常相似,都屬於步兵支援坦克,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坦克裝甲的厚度都是15毫米。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試驗型的P-II坦克


雖然維克斯Mk.E和P-II坦克都是使用鋼板懸掛系統,而且轉向架兩側都有8個負重輪;但是維克斯Mk.E坦克使用的是全鋼板懸掛,彈簧連接在轉向架上方,同時可以當作是轉向架彈簧來使用。而P-II坦克的後部使用的是非簧載負重輪,和卡登洛伊德VI坦克一樣,P-II坦克沒有託帶輪,但是在坦克的前端和後端都增加了一個滾輪,以減少履帶的磨損。

P-II沒有像維克斯Mk.E一樣縮短坦克的長度,所以駕駛室非常寬敞,有足夠的空間供駕駛員和機槍手使用。坦克的指揮官一般都會兼任炮手職位,可以站在炮塔上,或者坐在坦克內。這種奇怪的成員分配不只是在P-II坦克上,在所有捷克斯洛伐克坦克裡都是這樣。該坦克使用的是62馬力的4缸線性發動機,所以正常時速不會超過30公里/小時,但是對於步兵支援坦克來說這樣的速度已經夠用了。

P-II坦克於1932年下半年開始試驗,在米洛維奇才市試驗場上行駛了3400公里後,被證明比雷諾FT和KH-60坦克好很多。1933年2月,陸軍和CKD開始對P-II坦克的批量生產進行談判,到了1933年4月19日,軍方才簽訂50輛P-II坦克的合同。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CKD工廠裡的P-II坦克半成品


同時,斯柯達並沒有放棄輕型坦克的製造;1934年斯柯達開始研製了S-II坦克,使用的是109馬力的發動機,底盤和MU-6坦克完全不同,變速箱也移到了坦克的後部;雖然長度不一樣,但是S-II坦克的懸掛系統和P-II也非常相似。S-II坦克的發動機功率更大,但是它的機動性和P-II差不多,武器方面S-II使用的是斯柯達47毫米A2坦克炮和兩挺vz24機槍。S-II坦克起初並沒有受到軍方的認可,然後斯柯達開始和CKD公司展開激烈的報復性競爭,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P-II坦克的競爭對手斯柯達S-II坦克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斯柯達S-II坦克正面特寫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斯柯達S-II坦克的俯視圖


P-II變成了LTvz34輕型坦克

在軍方訂購了50輛P-II坦克之後,CKD公司又對坦克的武器系統進行了改進;理由是軍方不喜歡這種可以雙層移動的炮塔平臺,在遭遇敵方襲擊時非常容易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獨立旋轉炮塔,包括主炮和同軸機槍;炮塔的形狀也經過重新設計,比之前更高,兩側加裝了觀察口,視野比之前更廣。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P-II坦克的炮塔武器系統,裝備了ZB35輕機槍和斯柯達37毫米反坦克炮


P-II坦克在布拉格生產,裝甲由來自克拉德諾的波爾迪赫特(POLDI Hutte)公司提供。因為運輸時出了問題,第一批P-II坦克的裝甲質量非常低,高度硬化後的裝甲在遭受到普通撞擊時就會裂開。由於坦克的質量發生了問題,所以前6輛坦克到了1934年4月23日才送達陸軍坦克營。同時,軍方的坦克試驗也隨之開始,完成試驗後P-II坦克被歸類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類坦克(15毫米的裝甲)。

1935年7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軍方把P-II坦克正式編制為LTvz34輕型坦克(1934年生產的型號);9月15日第一坦克團在米洛維奇才市成立,其中包含了6輛LTvz34輕型坦克,到了12月18日LTvz34輕型坦克增加到了34輛,坦克的註冊號從13.496-13.501。1936年1月8日,另外的18輛LTvz34輕型坦克被送至奧洛穆克的第二坦克團,註冊號從13.502-13.519。下一批被送往米洛維奇才市的坦克只有14輛,註冊號為13.520-13.533,被編入第三坦克團,後來被轉移到了斯洛伐克的馬丁市,然後又增加了6輛,註冊號從13.534-13.539。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在布拉格遊行的P-II坦克


與德軍無緣的LTvz34輕型坦克

1937年,34輛LTvz34輕型坦克被編制為輕型偵察坦克,以應對德國日益強大的軍事行動。到了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已經擁有了比LTvz34更好的坦克,所以27輛LTvz34坦克被分配到了馬丁第三坦克團。德國佔領捷克共和國時,LTvz34輕型坦克已經被徹底淘汰,德軍對這種殘破不堪的東西沒什麼興趣,但是有幾輛坦克被送到了維也納博物館展覽,而剩下的坦克一直保留在捷克的工廠中。其實,LTvz34輕型坦克比德國的一、二號坦克要實用很多,德軍曾經想把LTvz34坦克引入自己的裝甲部隊裡,但是最終都沒能實現。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在維也納展覽的LTvz34輕型坦克


1938年斯洛伐克被劃分給德國後,第三坦克團成為了一支獨立的軍隊。斯洛伐克軍隊最先使用的是18輛LTvz34輕型坦克,後來增加至21輛;不過該坦克一直存放在軍隊的倉庫中,從未參加過戰爭。到了1942年1月1日,有18輛LTvz34輕型坦克被歸類為訓練車,在馬丁軍事學校用來訓練新兵。

履帶式拖拉機的逆襲,LTvz34輕型坦克的演變過程

在馬丁軍事學校LTvz34輕型坦克被當作訓練車


1944年8月25日,一群斯洛伐克游擊隊佔領了馬丁市,並在4天后開始斯洛伐克民族起義,而此時的LTvz34輕型坦克破損已經非常嚴重,但是仍然被起義軍開到戰場上當作掩體使用,並持續到1944年10月底。

1944年9月22日,德軍佔領馬丁市軍事基地時,他們繳獲了10輛LTvz34輕型坦克;這些坦克的狀況非常糟糕,以至於德軍把它們送到比爾森市的工廠進行大修。後來德軍把LTvz34輕型坦克派往克羅地亞,但是坦克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進,所以還未到達戰場坦克部隊就被游擊隊瓦解。

LTvz34輕型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大規模生產的坦克;除此以外,CKD公司還生產了LTvz35、LTvz38等改進後的坦克,尤其是LTvz38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好的輕型坦克。當然LTvz38也是在LTvz34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所以LTvz34坦克對於捷克斯洛伐克來說尤為重要。除了機動性不盡人意之外,LTvz34輕型坦克是同一時期產品中最好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