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清真菜裡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西北地區的手抓羊肉做法也都不盡相同,有新疆沙縣的手抓,內蒙錫林郭勒的“手把羊肉”,甘肅東鄉的手抓,和寧夏吳忠的手抓羊肉等。今天給大家來點乾貨,看一看回族廚師都是怎樣煮手抓的。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做工不必太精細,但選羊一定要講究,個人認為寧夏吳忠的手抓羊肉味道最好且沒有很大的羊羶味,全國各地的遊客都能吃的習慣。吳忠手抓羊肉採用寧夏鹽池縣的“灘羊”製作而成,鹽池縣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環境,培養了灘羊獨特的質量,其肉質細嫩、無羶味、味道鮮美、脂肪分佈均勻,是國內外肉羊質量最好的一種。鹽池灘羊也有那麼一點點的瑕疵:羊尾太大,這對於吃羊肉的人來說羊尾因為都是油,只能棄而遠之。而且並不是隨便就拿個羊就能煮手抓,要選淨重在二十到二十五斤左右,前腿短且粗壯,後腿長且油薄,色澤光亮,新鮮度較好的整隻淨羊。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羊肉挑選好了以後,把羊前後檢查一遍,防止羊毛沒有去除乾淨,重點檢查羊脖,因為回族的阿訇都是在羊脖處下刀宰羊的,在羊脖的淤血中可能有沒發現的羊毛,最好的方法是取一塊和好的麵糰,在羊肉上面仔細的滾動,以讓羊毛均勻的粘在麵糰上面。用刀把羊從脊骨處整齊的分成兩半,這個是比較考驗廚師的刀功的,再把羊大卸八塊,漂水備用。有些廚師也會選擇不漂水,直接煮,個人感覺漂過水的羊肉煮出來顏色更白一些。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煮手抓有兩種方法:加香料和不加香料的,味道也各有千秋,首先給大家介紹不加香料的“手抓羊肉”,以一隻二十五斤左右的整羊為例。

1:煮手抓的最好鍋具是選用鋁鍋,因為鋁鍋煮出的手抓顏色不會發黑。把鋁鍋置火上加水放入漂水的羊肉,大火燒開打去浮沫。加蔥薑蒜塊,一把花椒粒,改慢火煮一個半到兩個小時,期間不用加鹽。

2:待羊肉煮熟以後,把羊肉撈出,撈一層羊肉撒一層鹽(正反面都要撒上),放在保溫桶中備用。

3:汁水的調製:把蒜最好用搗蒜的那種石杵搗成蒜泥,在搗的時候放些鹽,這樣搗出來的蒜泥才有味道。搗好的蒜泥加紅醋,鹽,味精,雞精,調好備用。也可以配點椒鹽(把細鹽炒熱,加細辣椒麵,花椒粉。孜然粉,炒至金黃即可)。

4上桌時根據個人習慣,我覺得羊身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脖”,把帶骨的羊肉剁成條狀,再輕輕的撒一層鹽。配上汁水,椒鹽即可上桌。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如果羊肉沒有選的太好,可能煮出來有羊羶味,這個時候必須就要加香料去羶味和異味,以便讓羊肉吃起來口感更好。煮的時候大體和上面一樣。

1:把漂水的羊肉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打去浮沫,加蔥薑蒜塊,取調料包,加花椒,草果,小茴香,山奈,白胡椒,乾薑片等,放入羊肉中。為什麼用這種基本上是白色的調料,因為煮出來顏色好看,反之則發黑嚴重。

2:待羊肉煮到一個小時時,放入整包鹽,煮手抓時水一定要寬。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後把羊肉撈出,用紗布蓋好,以防止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而導致氧化使羊肉變得幹黑髮硬。

3:汁水同上面一樣,只是也可以配新蒜吃,所謂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嘛。

回族廚子做美食:怎樣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不羶的“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在西北特別流行。在家裡面也可以嘗試著做,因為不太複雜。如果來親戚朋友了,喜歡吃羊肉的話,手抓羊肉不失為一道非常好的待客美食。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喝著茶水,一手提著羊腿,一手抓頭大蒜。既豪邁而不失文雅,既簡單而不失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