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塌方現象,給建設和運營帶來了較大的危害。因此,分析其原因並及時治理十分重要。


塌方原因

01地質因素

地質條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穿越斷裂褶皺帶,穿越嚴重風化的破碎帶、堆積層等容易產生塌方。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豐富易造成塌方。

02設計因素

地質勘探需要仔細周密。掌握資料不夠時,應避繞不恰當的位置。設計過程中未準確判斷地質條件,未充分考慮不良地質對隧道的影響。

03施工因素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對地質情況掌握不夠,從而選擇不合適的施工技術,如炸藥用量過多、支護不及時不牢靠、圍巖暴露時間過長等,或選擇了不合適的圍巖施工方法,並且又未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則會造成圍巖塌方。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


1、當遇到塌方時,迅速營救施工人員並加固未塌地段,以防塌方範圍擴大,併為清理塌方做準備。同時,摸清塌方情況,調查塌方範圍和塌方後圍巖現狀,塌落原因及性質、間隙規律、塌方現場情況等。 

2、塌方體尚未堵實坑道,基本停止塌落或再一次下榻的間隙時間較長,施工人員尚能進入塌穴觀察處理,為小塌方。塌方體堵塞坑道,規模大,無法觀察或塌方繼續不停,不斷補給,施工人員無法進入塌穴,為大塌方。

3、處理塌方按“小堵塞,大塌穿”及“治塌先治水”的原則進行。

(1)小塌方在隧道施工中較常遇到,在坍塌間隙中,一般需要“先支後清”。即應先支護塌穴和塌方口,此時,臨時支撐可架在塌體上,然後清除塌方,邊清邊換立柱。如塌穴較高,可採用多層排架支護,頂層排架與塌穴壁要頂緊,條件適合也可用噴混凝土作臨時支護處理塌方。大塌方則無法支護塌穴,大小無法查清時也不容許查清,以防隨清隨塌,使塌方範圍迅速擴大,因此採取“大塌穿”的辦法,即在塌體中穿過去。穿越塌體用“先護後挖”的施工順序。首先加固塌方端部支撐及襯砌後,一般用插板法施工,插板視塌方體石渣軟硬可選用木板、鋼釺或鋼軌等材料,在插板掩護下清渣並及時架立牢固的支撐,擴大時,亦需橫向打入插板,隨擴大隨支撐。穿越塌體的部位應從拱頂和上部斷面穿過塌體,然後向下施工。用上下導坑法施工,僅在上部塌方時,需加固下導支撐,並在上部做好防止塌方擴大的支撐,然後再由上導坑進行清渣或穿越。通頂塌方是大塌方的極端情況,此時還需處理地表塌陷穴口,需把穴口支緊,以免繼續擴大。塌口四周挖排水溝。防止地表水彙集塌陷坑,並用粘土類材料填實四周裂縫,穴口上方宜搭雨柵,以防雨雪灌入塌方體。

(2)治塌先治水,水的流動會加劇塌方發展,所以在處理塌方時要加強防、排水,並採取適當措施引離塌方段的地下水。

(3)大塌方處理時費工費時,為加快施工進度,可採取迂迴導坑繞過塌體的措施,這樣可使處理塌方與正洞施工同時進行,但應注意在選擇迂迴導坑方案時要慎重。避免在迂迴導坑中再次發生塌方,或塌方擴大到迂迴導坑中。塌方段圍巖極不穩定,圍巖壓力加大,因此,襯砌結構需相應加強,對圍巖同時應採取加固措施,並做好排水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