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引言:

在現代,只要提起"城管"兩個字,大多數人的印象絕對是非常差的。誠然,這些年來城管的很多言行也的確很難讓人心生好感。即使他們的出發點以及行事目標是為了維護城市形象,但是明明可以採用更加柔和一點的辦法,卻非要採取極為暴力的手段。正是這種"不擇手段,只為完成任務,即使暴力也無妨"的這種心態,即使這樣的人只有一部分而非全部,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也足以毀掉"城管"這個職位在全民心中的好印象。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宋朝的商業繁榮

我就曾經親眼目睹在街上,一位店鋪老闆在城管的罵聲裡開始慌慌張張地把店門口的東西往店裡搬,搬一個很重的櫃子的時候速度慢了點兒,城管一把將他推倒然後一群人一哄而上把那個櫃子踹了個稀巴爛。老闆敢怒不敢言,只能繼續把東西往裡搬,周邊的人都來幫忙,因為如果速度慢了恐怕又是東西被砸。不知道是該說這些城管沒有素質,沒有公德心,還是該說他們極度冷漠,沒有人性。

如此行為也難怪是罵聲一片,曾經有人找了一張清明上河圖的圖片做了一個PS,取名為《清明上河圖之城管來了》:在這張圖上,原本人來車往熱鬧至極的街頭,眨眼之間空空蕩蕩,看不到一個人。所有的商鋪通通關門,留下的只有滿地的狼藉,還有很多屋子上寫著的刺眼的,放大的"拆"字。雖則現代的城管如此面目可憎,可是宋朝的管理者卻為城管尋求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既維護了城市的面容,又不至於人人喊打。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人流如織

  • 宋朝城管的人選:多數是由士兵擔任

城管這個職業並非是自宋朝開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城管這個職業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是各朝各代的叫法不太一樣而已。並且無獨有偶,並非只有現代的城管口碑相當差,古代的城管其實素質也相當差。《莊子·知北遊》中記載:"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這裡的"監市"就相當於城管,並且從記載來看,口碑也是相當的不好。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分工是極其明確的,做官的只能做官、經商的只能經商、而農民只能一生與土地為伍。那麼城管誰來當,從理論上來說,各行各業裡都可以挑選人出來做城管。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度明確的分工,使得他們無法做城管。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商業繁榮的宋朝

那麼誰來當呢?就只能讓那些街頭的無所事事的混子,或者是經常在街上晃悠的惡霸來做。這種方法有好處,同時也有弊端。先來說說好處,好處就是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因為雖然城管是臨時工,但是也是可以領工資的。並且任用這些人的話,在管理的時候是非常有效率的。弊端就是從最開始,這樣的隊伍就面臨著人員素質低下這個問題。畢竟你不可能指望一群不學無術、欺壓百姓的人素質有多高。

到了唐朝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社會的開放性極其高,萬國來朝,海外貿易極其發達,這就意味著商業的高度發展。這個時候,城管的工作重要性就被凸顯出來了,但是同樣的作為臨時工,他們的地位肯定是比官吏要低的。在唐朝,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理市治商"。而到了北宋初期的時候,這個時候還並沒有發生戰亂,所以商業更加發達。《清明上河圖》就是最好的證明。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街道司

為了維護市容市貌以及社會治安,政府專門成立了"街道司",也就是現在的城管大隊,多數是由士兵兼職這個職位。工作內容就是打掃街道的衛生、維護城市的日常秩序、以及商販和建築等等。但是不得不說,在城管的人選方面,宋朝的想法的確令人拍案叫絕。因為士兵本身是有編制,有收入的,並且紀律性和戰鬥力都是極高的,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城管隊伍的素質不說,在遇到一些地痞流氓的時候也可以輕鬆制伏他們。但是到了明清的時候,城管在宋朝好不容易得到的好名聲,又毀於一旦了。

明朝和清朝是發展的非常成熟的官僚主義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城管又恢復了宋朝之前的狀態,地位低下、臨時工。因此多數都是由破落戶、無業遊民、街頭惡霸等這樣的人員擔任。這群人躲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層,幹著最辛苦的活兒,卻僅僅只是個臨時工,這就導致了他們為了在這樣的夾縫之中生存得更加滋潤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獨有的生存體系。對上,他們巧言令色,矇蔽、誤導甚至一度發展到可以威脅上司;對下,他們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只要能夠撈到好處可謂是無所不為。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宋朝街道

儘管他們也是這種官僚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們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把自己從一個受害者的形象生生扭轉為施害者的形象,這段歷程不知道是踩著多少平民百姓的心血。

  • 宋朝城管擁有執法權,即使不靠暴力也可以維護秩序

古代的城管是擁有執法權的,並且隨著朝代的更迭,每個朝代的城管法都不盡相同。像唐朝,《唐律》記載:"諸在市及人眾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以故傷人,減故殺傷一等;因失財物者,坐贓論。"而宋朝的城管法《宋刑統》規定:"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其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兩者相比較之下可以發現,宋朝的城管法在某些方面是繼承了唐朝的。但是要說城管法最嚴厲的還是明朝。《明會典》規定:佔道經營、亂丟垃圾、隨地大小便等等一旦被抓住處罰較輕者也得戴上刑具街頭示眾一個月。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街道人流如織

而宋朝的城管法卻有一個從嚴到松的過程,宋初的時候,商人們想要破牆開店是不允許的,但是宋朝的商業發展太迅速,政府秉著以人為本的態度,也就允許了。但其實這對政府也是有好處的,因為可以帶來非常可觀的稅收,這才是朝廷放任不管的主要原因。《春渚紀聞》中記載了宗澤控制物價的故事:原本只需要六錢的餅市價卻賣到二十錢,他便下令最高不準超過八錢。這則故事體現了宋朝城管的職責之一:維護市場秩序。像這樣的物價顯然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物價水平,這個時候就需要城管來調控一下,否則就會使市場失衡。

並且宋朝的城管他們的工作內容相當的多,可以說是集現在的環衛工人、工商管理者、警察、消防員、稅務局等等這些職責於一體。基本上可以說只要他們上了街,眼睛裡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得管。像那些違章的建築,佔道經營的小販,不用說都是他們來解決的,只是這些不是他們的工作重點,宋朝的城管更像是一個綜合執法體。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商賈

並且最慘的是,宋朝的城管法還有連帶這一說,如果說有人在街上隨地大小便,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不僅這個人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就連負責這個片區的城管隊長也要一起受罰。所以在這樣的連帶之下,宋朝的城管們自然得更敬業,更勤懇了。當然了,宋朝城管口碑的上升僅靠執法權是不夠的,他們的皇帝非常務實也是很重要的。他們不會搞什麼文明城市選拔,這樣的話就不存在城管們為了一時的面子,而急急忙忙地搞一些形式主義。而這些形式主義最終傷害的還是老百姓的利益,這種做法肯定會讓城管的形象變得很差。

宋朝是隻要你不搞違章建築、別佔道經營,老老實實地在規定的區域內擺攤,是絕對不會趕你走的。這裡就必須要誇一誇宋朝的城管們了。佔道經營是每個朝代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朝代去想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隻知道一味的驅趕。但是宋朝的城管們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在街道的兩邊,劃出一塊專門的區域留給這些小商販們擺攤。以"表木"為界限,只允許在劃定的界限之內擺攤,這樣既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又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通行。既維護了市容市貌,又保證了百姓的生計。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平衡,並且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城管們在佔道經營這方面就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佔道經營會變成極少數的現象,而非絕大部分現象。那麼這樣一來,城管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就會大大上升了。說不定,在城管們處罰那些佔道經營的小販們的時候,還會有人拍掌叫好呢!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選人、治理,實現微妙的動態平衡的?

商人交易

  • 小結:

由此可見,城管的形象如何主要還是看領導者是否務實。如果都是像宋朝的皇帝這樣,注重實際而不搞形式主義,比如說宋仁宗這樣的。有一次他"車駕行幸",如果是在別的朝代那麼多半都會清道。怎麼個清道法呢?把這個地方所有的街道都清理的乾乾淨淨,不僅衛生要做乾淨,任何的小攤販都不允許在街上擺攤。在這種清道是提前很久開始,這對靠著擺攤吃飯的家庭來說是個相當沉重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這段時間都沒有任何收入。但是宋仁宗沒有清道,更沒有像某些皇帝一樣鋪張浪費擾民到去拓寬街道,而是簡化了自己的出行儀式:"侍從及百官屬,下至廝役,皆雜行其道中","而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

在過去那種皇權至上等級制度森嚴的情況下,宋仁宗這樣的皇帝的確是很難得了。而有了這樣的領導者,不搞那些花裡胡哨的,切切實實地從民生出發,考慮到了百姓的實際利益,並切實的解決了這些矛盾。那麼之前存在了很久令城管們頭疼至極的問題卻反而迎刃而解。於是宋朝的城管們在維護城市形象與治安,和保障百姓利益這兩個問題之間找了一種巧妙的平衡狀態。

兩者可以共存,而非像其他時候那樣,維護了面子就損害了百姓的利益;也不會發生城管們經常凶神惡煞地絞盡腦汁來對付這些小攤販們。這才是宋朝城管們的形象和口碑都極好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明會典》,《宋刑統》,《唐律》,《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