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自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后,宋太祖趙匡胤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遂有了統一戰爭的想法,在宰相趙普的謀略幫助下,趙匡胤開始為統一戰爭作準備,對全國的軍制進行了改革,發展生產恢復經濟,並讓趙普開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的擬定,以鞏固其統治。

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趙普這個人,此人極其聰慧,非科舉出身,嚴格來說不過一小吏。治國,後人傳言也不過懂半部《論語》而已,因此常常在引經據典以及對答國家事務上顯得並不那麼高雅,宋太祖趙匡胤因此也常勸趙普多讀書,當趙普每次回家都關起房門,從書箱取書研讀後,趙匡胤便有了戲稱趙普為“趙學究”之說。

一日,聽聞內廷需要一批熏籠(熏籠者,指放在炭盆之上的竹罩籠,可用於取暖或烘烤,亦可用來薰香、薰衣)。趙匡胤一看自己用的,我的媽,那也到了該換的時候了。於是趕緊吩咐後苑去採購幾個,要不然這冬天還咋過?

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想著這新熏籠馬上就能取暖、薰衣了,趙匡胤那常年征戰剛毅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扳著手指等著新熏籠的到來,然卻發現幾天過去後,新熏籠沒了下落。這怎能不生氣?此時的自己早已貴為天子,能這樣敷衍?大怒之餘,趙匡胤叫來了採辦之人。

來人倒也不亢不卑,如實回答道:“按照條貫,內廷採辦日用等物,需要先給尚書省打報告,尚書省將報告下發本部,本部下發本曹,本曹下放本局,本曹做好預算,再復奏,層層審批,最後經宰相批准,才可以撥款採購、進呈大內使用。因為報告要“經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日”,所以,最快也得好幾天。”

一席話落地,趙匡胤有些懵,這複查又複查,一層又一層,非得搞得這麼多繁文縟節?區區幾個熏籠還要這樣,打不住怒火一下起來了:“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

左右大氣不敢出,小聲說道:“可問宰相。”宋太祖當即交待左右:“呼趙學究來。”

聽聞聖上頗為憤怒,趙普一路小跑,趕來見太祖。宋太祖劈頭蓋臉質問道:“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

“沒辦法,條貫是這麼規定的。”趙普如實回答。

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宋太祖愣了,脫口罵道:“這是什麼狗屁條貫?”

趙普倒不慌張,有條不紊地說道:“此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

此言一出,再細看,這申請流程,倒確實如趙普所說:“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製造(或採購)”,層層相扣,互相牽扯,容不得輕易弄虛作假。

半晌,趙匡胤不再說話,他細細琢磨著這趙普的流程,如此繁瑣?是否真的有必要。畢竟,自己是當今的皇上,這規則對於皇室來說,是不同於民間的。想當初,自己為平民百姓時,需要多少個熏籠,當然可馬上掏錢就買下來,且想買多少個就多少,只要他有錢,就完全不存在問題。但我們皇室是否可以這麼做呢?

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不,不可以這麼做。因為人主無私財,而皇帝的財產卻實際上都取自民間脂膏;而皇上又大權在握,如果沒有一套繁複的程序與制度來約束其預算與花銷,又如何防止今後有敗家皇室子孫“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

想到這,趙匡胤不禁點了點頭,一想到此條款還能阻止皇室腐敗,乃大喜:“此條貫極妙!若無熏籠是甚小事也。”遂與宰相共同確立了一項宮廷制度:內廷添置日用雜物、增加生活預算,須經外朝的政府與臺諫審核、批准。

趙匡胤想買個熏籠,十多天後沒動靜,一問還在走審批流程

而就宋太祖決定的這一小事,破天荒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次有君主對儒家經典《周禮.膳夫》中記錄的“惟王不會”(即天子的用度不必會計、審計,私庫有多少財富,都歸天子揮霍,花完即止)做了修改,使其呈現出了現代文明的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