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花小錢很計較,花大錢不計較,這是什麼心理?

傑森1234


首先說,這種現象真的存在。

比方說,有的人去香港旅遊,奢侈品一買就是十幾萬,但是他口渴了卻捨不得花10塊錢買一瓶水,非要回到賓館喝免費的水。再比如,有的人開著上百萬的豪車,偶爾因未到一小時,省了5塊錢的停車費而高興半天。

其實,他們有這個錢,也不在乎那幾塊錢,但是,他們還是願意省這些小錢,並因為省的這點小錢而高興。讓人不解的是,他們在花大錢的地方,好像又不怎麼計較了,多花十萬八萬的也無所謂。

這種現象可以用行為心理學的“心理賬戶”來解釋。

我們的錢,總是不夠花的。因此,我們就要把手中的錢算計著花,對未來可能的開支提前做規劃。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賬戶,把錢分門別類地存在裡面。比如,有的錢屬於生活必需賬戶,有的錢屬於學習成長賬戶,有的錢屬於情感維繫賬戶,有的錢屬於事業發展賬戶,還有的錢屬於享樂休閒賬戶。

茅臺酒,一瓶一千多,但仍然供不應求。它如此的貴,以致“喝的不買”,因為這個錢不在人們的生活必需賬戶裡。它如此的有面子,以致於“買的不喝”,用來送人,因為這個錢在人們的情感維繫或事業發展帳戶裡。

說回到花大錢與花小錢。買十幾萬的奢侈品,這筆錢存在他的炫耀性消費賬戶裡,不心疼。花十元錢買瓶水,這筆錢存在他的生活消費賬戶裡。一瓶水按常理不應該那麼貴,所以他不願意買。同時,奢侈品難以替代,必須購買。而水卻可以有多種渠道獲得,不花錢也有,所以他願意省下來這10塊錢。

這也與我們對錢與實物的對應關係的感知有關。這些人,在成長階段,在心理形成期,花的錢都是小錢,對它們有“感覺”。但是,當他們有錢之後,對那些貴的物品,比如汽車、奢侈品,卻沒有感知,不知道它們究竟值多少錢,因而花起錢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東西,花起錢來就不心疼;有“感覺”的東西,哪怕挺小的錢,花起來也難受。


老劉講體驗管理


1、你逛商場的時候,看中了一套衣服,標價1500元。你準備付錢的時候,同行的朋友告訴你,她在另外一家店裡看到過一模一樣的品牌和款式,只要1000元。

此時,你會選擇去便宜500元的那家店裡購買嗎?


2、你去4S店買車,你看中的車型標價18萬,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銷售人員表示已經是最優惠的價格了。這時,你想起了昨天在另一家4S店,談到最後,同款配置的價格其實也差不多,反而比現在這家店還要便宜500元。

此時,你會選擇改去另外一家4S店買這款車嗎?

我們假設兩家服裝店之間,兩個4S店之間都相距了20分鐘的路程,可以想象一下,第一種情況下,應該大多數人都會改去便宜的那一家店裡買衣服,因為可以節省三分之一的錢。


但是第二種情況下,就未必了。因為車子本身的總價要18萬,在人們的潛意識裡會覺得,便宜500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他們可能會因為嫌麻煩,懶得去計較了。


那麼問題來了,都是500元的差距,為什麼會導致人們不同的選擇呢?明明金額是相同的,為什麼感覺上價值卻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相同金額的錢,在不同環境、不同情況下,會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在大多數人心裡,買衣服節省的500元和買汽車節省的500元,顯然不可能劃上等號。

原來,在人們的潛意識裡,金錢的價值並非是絕對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購物時的環境、心情等各種因素,靈活賦予金錢相對的價值。


比如,人們常常在買菜的時候,為了八毛一塊而精打細算,但是換一個環境,區區零錢,可能又根本不會在意。


又比如,一個人一天下來辛辛苦苦賺了300塊,他可能攥在手裡捨不得用;但是如果是他在整理房間的時候,意外在某個抽屜的角落找到了被遺忘的300塊,可能就會覺得這個所得純屬意外;都是300元,但由於在他心裡的價值不一樣,花費的方式和心情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常常會下意識地在腦海裡對金錢進行分類,我手裡的錢是怎麼來的,要怎麼使用,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會形成一套獨特的計算方式,在掙錢、存錢和花錢的時候,這套計算方式就會自動運行,然後驅動一個人的行為習慣。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花小錢時斤斤計較,花大錢時候又顯得很大方”。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


總而言之,金錢的價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情境下被我們賦予不一樣的價值份量。



本文作者 木子飛揚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歡迎關注@晚安八零後,不忘初心,記錄美好。

晚安八零後


先贊一個,個人覺得這是個有關大眾日常心理的好問題,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回答一下。

小錢天天花,大錢不常花。生活就是這樣,每天面對的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我們去花小錢經營生活,小錢雖小,但是架不住常花,而且,很多小錢,真的是可花可不花,計較主要擔心攢不住錢,到花大錢的時候錢不夠花;而大錢,人生能有幾回花,一般到花大錢的時候,都是非花不可吧,如買房一類的事情,想計較,能計較麼。

大多數人都有佔便宜的心思,花大錢不一定不計較,這比較來說,計較的少。佔便宜的心思,在花錢這件事上,花大錢小錢都會想著去佔,但是我們花小錢的時候多,所以明顯,便是花小錢的時候計較。而大錢,還是人生能有機會花,花的時候,想著佔便宜,去計較,能有幾次,顯不出“計較”的。


獨孤夜語


不存在小錢計較和大錢不計較這個概念,會過生活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能花得起大錢的人在窮人眼裡估計有這個區分,因為窮人永遠不明白富人有多摳門,他們的第一桶金都是在牙縫裡摳出來的,富人的精打細算。

有一窮親戚陪一富人走路去市場買了3000塊的菜當晚要請一位客人吃飯,路程是4公里,坐車的話大概也就10多塊錢,富人就這麼提著很多菜一步一步的走,窮人就想3000快一頓飯菜你都買,10多塊錢的車你不坐,這麼累。窮人不懂富人曾經窮的時候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的,富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累。客人很重要,付出有回報。


點圈生活


體檢的時候告訴你,你有1%的可能得重病,但是你只需要花10000元就可以避免,你花不花?肯定花。

你只要花10000元,就可以把所有房間貼上牆紙,你想貼什麼樣的都有,你會貼嗎?大部分人都不會。

人們花錢的時候都有個心理預期,錢越多預期越大,預期大的事情少,預期少的事情多,所以人們在花大錢的時候,選擇餘地少,能達到預期,直接就花了,而花小錢的時候,選擇多,就會對比各種方案的好處再做選擇。

另外,小錢雖然少,但是人在付出的時候都是期待回報的,回報明顯低於付出的事,很少有人去做。


黑知馬


你說錯了,並不是花小錢計較,花大錢就不計較。其實,他們都很計較,奈何是不懂而已。現在是知識大爆炸時代,沒有人可能樣樣皆通,只能是在自己的知識領域內有了解而已。而不瞭解的,有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的,就只能秉承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去理解它。所以,但凡不懂就買貴的,也算是真理了。就像小孩子學電腦,父母不懂電腦的話,總是以為電腦越貴教學質量越好,直接買成了超高檔遊戲機。更不用說傻瓜買蘋果手機了,能用上的有多少功能?貴就好了,最起碼這樣買法不懂買回來也不會被嘲笑不懂買不是?


陳開心306


我感覺好像在說我,我經常會這樣,有段時間感覺想攢錢,打定主意後雞毛蒜皮的各種計較,買菜也要講價的那種,然後堅持上兩個月吧,突然有一天看到閨蜜或者同事穿的特別好看,然後聊到了護膚穿搭,我突然會想我為什麼非要攢錢??我為什麼要難為自己?買!!兩個月攢下的錢一天就造乾淨了~如此循環


V領的校花


個人覺得花小錢愛計較那是知道賺來的錢不容易所以花錢容易斤斤計較。但是,有時候花錢又不能是簡單的消費而是融合了很多心裡因素。比如,一生節儉卻為孩子花任何錢的父母,省吃儉用卻為了一直喜歡的東西而大放血,為了生意給客戶送昂貴的禮物即使自己都不曾擁有,有人來請大客之類的很多很多。這也恰好證明了我們賺錢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掙錢,攢錢還有很多事情或不得不做一些值得付出我們所攢下來的財富。

所以我們認為賺錢不容易的時候花錢總是會精打細算,雖然沒有窮怕但沒錢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為了省錢在攢點我們都會精打細算。但是有必須要做的是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大打出手,不管是為了生活,還是工作我們會大放血,可能辛苦攢的錢花的所剩無幾。這也體現了我們對這種行為有了認可。因此不管是花小錢愛計較,花大錢不心疼我想大家都是這樣的,關鍵還是值不值得的問題。


斑馬影視解說


首次,如果是對於自己來說,他們在花大錢的時候可以毫不顧忌大手大腳的花錢,而花小錢的時候在外人看來很小氣的樣子,實際上他是深謀遠慮,並且會生活,會為自己未來而考慮的人。他們認為在自己的事業上,到了一定的時機,需要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就會很願意拿平時自己節儉出來的錢用在這上面,而小錢上面小氣正是他為了自己今後長遠發展而考慮,這是很好的。

其次,相當於一種“舍小家,顧大家”的行為。在社會上,都會存在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喜歡樂於助人,幫助別人,並且時刻不忘傳遞正能量。他們在一些小事情上會很小氣,不捨得花錢。但是他們往往會把大錢用在該用的人身上,他們會捐款救濟苦難的人,會給困難中的他們奉上一縷陽光,溫暖人心。

最後,在對於朋友或者異性之時,在一些小錢上面很小氣說明她們真的不捨得為朋友和異性花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小氣、對人很吝嗇的做法。他們大多數會想著自己,知道自己錢財來之不易,而且還會想著今後可能急需用錢時,會救濟自己,卻很不喜歡花一點點錢在別人身上。


桂R小忠


這個好像獅子座的人一貫的作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