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眾所周知,孫臏和龐涓,是戰國時期的兩位風雲人物。二人雖同師學習兵法,但龐涓的才能遠不及孫臏,為此,“桂陵之戰”,孫臏以“圍魏救趙”之計,助齊軍將龐涓打得大敗。“桂陵之戰”後十餘年,魏惠王見魏軍兵力又日漸強盛,乘齊威王聽信讒言,解除了大將軍田忌兵權之機,於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又派遣龐涓統率大軍去攻打趙國,趙國便聯合韓國共同攻打魏國,屢戰失利,韓國急忙派遣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便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詢問群臣說:“是早救韓國好還是晚救好呢?”相國駱忌主張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此時已恢復大將軍職的田忌表示反對駱忌的意見,主張火速發兵去救韓國。田忌說:“如果不趕快發兵救韓,韓國兵敗便會屈服於魏國,魏國的勢力就更強大,這樣就會直接威脅齊國,所以不如及早發兵救韓國。” 諸大臣你一言,我一語,各持己見,爭執不一。


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孫臏在一旁默默無語,齊威王見孫臏不發話,便對孫臏說:“軍師一言不發,是不是救與不救兩種意見都不對呀!”孫臏點了點頭,回答威王說:“是的,魏國以強凌弱,攻打韓國,韓國受挫,便會屈服於魏國,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不發兵救韓是不對的。但現在魏、韓兩國僅是剛剛交鋒,如果在魏、韓兩國的軍隊都沒有疲憊的情況下儘早地去救韓,就等於是齊國代替韓國來承受魏軍的攻擊,這樣不是齊軍指揮韓軍,反而是韓軍指揮齊軍,所以說盡早發兵救韓,也是不適宜的。”


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齊威王表示讚許,進一步詢問孫臏說:“依軍師的意見應該怎麼辦呢?”孫臏回答說:“魏國自恃其強,早就有攻破趙、韓兩國的意圖。我們可以先答應發兵救韓的請求,韓國恃有齊國的救援,必然會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魏軍見韓軍頑強抵抗,也會盡全力向韓軍猛攻,待韓國出現亡國的危機,必然向齊國求救,我們可以趁機與韓國結成親密而深厚的聯盟,韓國也會一心一意依賴齊國。魏軍經過與韓軍的激烈拼殺,實力會大大消耗,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去救韓,既可以晚一些承受魏軍的打擊而減少損失,也可以乘勢攻擊已有消耗、疲憊不堪的魏軍,最終戰勝魏軍,達到救韓的目的,這樣齊國就可以得到戰勝國的重大利益,獲得莊重威嚴的好名聲。”齊威王聽後,倍加讚賞,欣然採納了孫臏的意見。


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齊威王暗地裡派人將發兵救韓的打算告訴給韓國使者,然後送使者回國。韓國恃有齊國的支持,便拼命地抵抗魏軍,先後五次與魏軍激戰,均遭失敗,便火速向齊國告急。齊威王乘勢起兵,派田忌、田嬰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統率齊軍去救韓。將軍田忌按照孫臏的計謀,並不直接去救韓,而是統帥大軍逼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只得放棄攻韓,率領大軍日夜兼程回救魏國。孫臏獲悉龐涓回師魏國的情報,並不主動迎擊魏軍。孫臏對田忌說:“魏軍強悍勇猛,一向輕齊,我們就要利用這種形勢,使其有利於自己,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陣的樣子來引誘魏軍。”田忌問孫臏說:“如何引誘魏軍呢?”孫臏答道:“可以用退兵減灶的辦法,命令齊軍在魏境先築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築五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三天築3萬人煮飯用的灶,龐涓見到齊軍鍋灶頓減,就會認為齊軍膽怯,士兵逃亡眾多,就會趾高氣揚,盲目自傲,拼命地追擊齊軍,我們可以乘勢伏擊魏軍。” 且說龐涓統率大軍回魏,本想與齊軍決一死戰,不料齊軍掉頭東撤,便命令全軍緊緊追趕。龐涓追蹤了三天,發現了齊軍鍋灶的數目倍減,非常高興,說道:“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怕事,進入魏境僅僅三天,齊軍逃跑的士兵就已經超過半數了。”便命令放棄步兵,丟下輜重,只率領輕車銳騎,將兩天的路程並做一天走,馬不停蹄,拼命追趕齊軍。


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孫臏估計龐涓的行程,晚上就會到達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又見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兩旁是山,林多樹密,恰可以伏擊魏軍。便命令士兵伐木塞路,留下一棵大樹,剝去大樹的外皮,在上面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又派遣一萬名弓箭高手,埋伏在山路兩旁,對他們說:“夜裡看見火光亮起,就一齊放箭。” 當天夜晚,龐涓果然率領魏軍趕到馬陵,軍士向龐涓報告:“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一面上前察看,一面指揮軍士搬木開路,忽然見到前面有一棵大樹,上面白木顯露,隱約有字,便令人點起火把,親自來到大樹下察看,在火光的照耀下,龐涓看到上面的那行字,大吃一驚,急忙命令魏軍撤退,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埋伏在山路兩旁的齊兵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四散奔逃。龐涓身負重傷,自知智窮兵敗,便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魏軍,使得魏軍全軍覆沒。 孫臏運籌帷幄,指揮齊軍,打敗強大驍勇的魏軍,威震四方,名揚天下。從此,齊國日益強盛,成為當時獨霸一方的大國。


同窗十載,是什麼原因,讓孫臏竟設伏殺死老同學!


兩軍相逢,智者勝。所謂“智”者,就是能掌握戰爭的規律,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曉敵情,通地理,使自己由弱勢變成強勢,牢牢把握戰爭中的主動權。如此,才能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馬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很有名的戰役。孫臏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利用魏軍自恃驍勇,輕視齊軍,急於與齊軍決戰的心理。建議田忌採用“退兵減灶,馬陵設伏”的軍事手段,引誘魏軍,麻痺敵人,使龐涓孤軍深入,並在馬陵設伏,利用險要地帶,將龐涓置於死地。龐涓自恃兵強,自傲輕敵,揮軍冒進,又豈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