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華基金:創業板註冊制試點長期利好科技創新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隨後證監會和深交所出臺相應系列規則,向市場徵求意見。鵬華基金研究部認為,本次創業板註冊制徵求意見稿有以下幾個核心關注點。

首先是目標定位看齊科創板但略有不同。改革後的創業板將定位為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與科創板“硬科技”的定位不同,創業板的行業包容性更寬,但同樣具有規模小、盈利能力不穩定但成長潛力大的特點,有助於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充分支持中小企業融資。

其次,上市條件三選一,優化發行上市條件,更加多元包容:1)淨利潤: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5000萬元(相較此前標準提高,但大致與科創板標準相同,但無預計市值要求);2)市值+淨利潤+營收:預計市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1億元(新增,與科創板標準一相同);3)市值+營收:預計市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3億元(新增,較科創板標準四的市值要求更高)。並允許符合條件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為未盈利企業上市預留空間,淡化了盈利指標,體現了制度包容性。

在交易制度方面,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後,新上市企業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之後漲跌幅限制從目前的10%調整為20%,波動限制放寬,與科創板一致,有利於提升市場活躍度。從跟投機制角度看,與科創板有所差異。創業板僅對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高價發行企業實施保薦人相關子公司強制跟投制度,其他發行人不強制跟投,與科創板2%-5%的強制跟投不同,儘量控制道德風險的同時提高市場活躍度和投資者參與熱情。關於投資者門檻:新增投資者提出適當性要求,但門檻低於科創板。存量創業板投資者的適當性要求基本保持不變,但要求充分揭示風險;新增創業板個人投資者須滿足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於10萬元,且具備24個月的A股交易經驗的門檻(科創板資產門檻為50萬)。最後,退市制度更嚴格更合理。簡化退市程序、優化退市標準,完善創業板公司風險退市警示制度;對創業板存量公司可能出現的退市,設置過渡期,以利於平穩銜接。取消單一連續虧損退市指標,引入“扣非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個億”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設置了退市風險警示暨*ST制度,強化風險揭示。

關於市場關心的註冊制何時落地,鵬華基金研究部指出,創業板註冊制預期已久,在新《證券法》落地後,註冊制改革籌備加速推進。科創板從宣佈創立到正式開板,只用了220天,從宣佈創立到正式開市260天。借鑑科創板的成功經驗,預計創業板註冊制落地時間有望縮短,或於年內落地。

本次創業板試點註冊制預計將對A股短中長期產生重大影響。從短期來看,影響偏中性,擴容作用或略微影響創業板存量市場的流動性。其中頭部公司或相對受影響較小。市場仍將回歸板塊自身邏輯,基本面主導趨勢。考慮到科創板去年已經順利開板,註冊制等改革方式也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認知和接受,預計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對短期市場影響有限,券商及創投類公司關注度有望階段性提升。

從中長期維度來看,對科技創新將形成正面影響。當前的宏觀背景在於,疫情影響下經濟壓力增加,因此,滿足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類企業的直接融資需求,是完善和繁榮資本市場的核心訴求之一。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有利於沿著市場化方向建設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環境。

最後,從整體來看,創業板註冊制試點將給A股市場帶來紅利和分化,頭部企業、新興產業和龍頭券商最為受益,但需謹慎尾部企業的緩慢出清。一方面改革有望提升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上市門檻和融資成本,助力新興產業升級,一批中小新興企業將迎來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帶來資本市場投資生態重塑,提升市場投資的專業性,加速企業優勝劣汰,資源將更集中於優質企業而加快尾部企業出清。創業板成為繼科創板之後註冊制改革首站,市場優勝劣汰將催生一批優質新興企業並增強白馬龍頭效應,新興產業、頭部企業及券商龍頭將最為受益於制度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