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今天我們一起讀一下《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瞭解槍炮、病菌與鋼鐵歷史的影響,我們重點了解病菌對我們的人類影響,再結合現階段冠狀病毒會對我們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本書主要從地理的位置角度作為出發點,

一、歐亞大陸的地理氣候適合人類“馴化植物”使人類解決“食物穩定供應問題”和通過“馴化動物”來“提高人的免疫力”就是人類的很多流行病都是家禽傳給我們的,從而有了各種免疫力。

二、為一體東西緯度大體相同,方便交流,促進社會與科技文明的進步。

所以通過病毒的傳播,人類的免疫能力會得到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會因為病毒的傳播而改變。現在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未來我們的出行習慣,購買習慣等等都會有很多的改變。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1、作者,賈雷德·戴蒙德,美國曆史學家、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

2、他最著名的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發表於1997年,獲得了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圖書獎。

3、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這本書裡究竟講了什麼呢?其實,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試圖解答下面這三個問題:

1、世界上這麼多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明,為什麼有的強有的弱?

2、有的富有的窮?

3、為什麼有的不斷進步創造出現代文明,而有的至今還停留在原始社會?

有一次作者在新幾內亞研究鳥類的時候,當地的一位的黑人政治家問他,為什麼白人能夠生產大量的貨物,而黑人卻不行。他想了很久,無言以對。傳統觀念認為,黑人天生比白人笨,所以黑人的文化科技水平比較低,但是戴蒙德通過在新幾內亞島的長期生活體會到,當地黑人的平均智力其實比普通的歐美白人還高。既然如此,怎麼解釋這些黑人社會都貧窮落後的現狀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戴蒙德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他這本書的書名:槍炮、病菌與鋼鐵。這三種因素,讓歐亞大陸與其他大陸的對決中,佔盡優勢。而之所以這些優勢,都會出現在歐亞大陸文明這一邊,是因為只有歐亞大陸具備全面發展文明社會的自然資源庫,其他大陸要麼這缺一點,要麼那缺一塊,總之都先天不足。當地土著再聰明,也沒法獨自發展到能與歐亞大陸抗衡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這一下,世界各國學術界都炸開鍋了。因為按他這麼說,各個文明的發展路徑,先天就註定了,就取決於你在哪塊大陸上。這個結論真的讓人有點難接受,所以關於這本書一直伴隨著很大的爭議,也正是這種爭議,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講:

一、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歷史,看一下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歷史過程中,槍炮、病菌與鋼鐵,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二、然後,我們從這個歷史截點往前回溯,梳理一下各個大陸的文明發展進程,看看歐亞大陸為什麼能夠累積起這麼巨大的優勢;

三、接著,我們再進一步往深層次裡討論,為什麼除了優越的先天條件,一些後天的技術創新,也往往首先出現在歐亞大陸,這背後藏著什麼決定性的因素;

四、最後,我們再來一起探討下,該如何看待戴蒙德的理論,和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第一部分:西班牙對印加文明的征服就是先進對落後文明的掠奪。95%的印第安人口死於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傷寒、流感等歐洲流行病。

從15、16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戴蒙德選取了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的故事來作為樣本。印加帝國在今天的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包括秘魯、厄瓜多爾、智利北部這些地方,在14到15世紀,是南美洲最強大的帝國,巔峰時期有至少300萬的人口。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歐洲人就開始向新大陸殖民,很快,就和印加帝國有了接觸。在哥倫布登陸美洲後的一百多年內,95%的印第安人口死於天花、傷寒、流感等歐洲流行病。

公元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的探險家皮薩羅率領168名士兵抵達秘魯小鎮卡哈馬卡,在那裡遇上了印加王阿塔瓦爾帕和他手下的8萬大軍。在雙方會面的時候,西班牙人忽然翻臉動手,很快就俘虜了印加王,並且殺死了他手下大約7000人。

後來西班牙人又用幾乎一樣的方式抓了印加帝國元帥,並且數次用一兩百人的兵力打敗印加人的數萬大軍,直至征服了整個印加帝國。

在卡哈馬卡的衝突中,西班牙人沒怎麼使用槍炮,但他們裝備鋼鐵製造的盔甲、鋼劍,可以在一分鐘內殺死十幾個印加人。印加士兵裝備的石斧、木棍和弓箭,根本不能穿透西班牙盔甲,因此西班牙士兵可以肆無忌憚地屠殺他們。

說到這,我們要先做一個階段性總結,那就是第一個問題:

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民族、社會,為什麼有的強有的弱?

作者解釋說:“以槍炮、鋼鐵武器和馬匹為基礎的軍事技術、歐亞大陸的傳染性流行病、歐洲的航海技術、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正是這些,使得西班牙人在新大陸的征服無往不利。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第二部分、為什麼這些優勢,都出現在歐亞大陸的社會這一邊?

1、這段作者通過“馴化植物”的角度闡述了真正解決食物穩定供應問題的。

從“馴化植物”的角度出發,歐亞地區的新月地帶屬於“地中海式”氣候,這種氣候條件,先天有助於這種適合馴化種植的植物。“

書中作者列舉了五大類古代世界的主要作物,分別是第一,穀類和其他禾本植物,包括大麥小麥稻米粟米玉米高粱等等;第二,豆類,包括豌豆大豆綠豆鷹嘴豆等等;第三,根塊莖類,主要是各種薯類,馬鈴薯紅薯等等;第四,瓜類,包括甜瓜南瓜西瓜等等。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2、說完了農作物,我們再來說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馴化動物”

馴化動物帶來的好處,就更多了。牛馬能耕種,提高農業的產能,有了馬,又可以發展出騎兵,增強戰鬥力,同時也加強交通能力。還有,所有的家畜都能食用,提供人體必須的蛋白質。另外,養殖牲畜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提高人的免疫力。

就以病菌為例,同為黃種人,對印第安人來說天花就是絕症,得上必死。

而我們東亞人,就有一定的抵抗力,像康熙皇帝就得過天花,但還是活下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本書告訴我們,這些疾病的產生,與養殖業密切相關:麻疹、肺結核、天花來自牛;

流感來自豬和鴨,百日咳來自豬、狗……總而言之,一個民族養殖牲畜和家禽的種類越多,規模越大,就越可能感染流行病。但是反過來看,時間長了,也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狗、羊、豬、牛、馬、駱駝、雞、鴨等畜禽全都是在歐亞大陸上被首先飼養的。非洲人最先飼養了驢、貓和珍珠雞,美洲人最先飼養了羊駝、火雞和豚鼠。其結果是,歐亞大陸的居民體內抗體最多,免疫力最強,非洲人次之,美洲人體內抗體最少,免疫力最差。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印第安人祖輩就會養牛的話,那麼他們也必定像歐亞大陸的人一樣,對天花產生抗體,就很有希望擊退西班牙侵略者了——可惜他們沒有。

印第安人缺乏牲畜,還導致他們在運輸和軍事方面缺乏競爭力。所有美洲文化都沒有車輛,所以經濟生產水平一直比較低。但考古發現表明,古代墨西哥,有的印第安人會造輪子。有輪子為啥不造車呢?因為印第安人缺乏用於拉車的牲畜。他們飼養的羊駝只能提供毛皮和肉,不能幹農活,豚鼠只能用來吃,狗也沒有拉車的力氣。結果,古代印第安各國都既沒有戰車,也沒有騎兵,而所有的歐亞大陸民族都有過戰車和騎兵。

既然養牲畜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麼印第安人為什麼不養呢?

在這作者羅列出14種有經濟價值的大型馴化動物,都是食草哺乳動物,除了原產北非的驢和原產美洲的羊駝以外,全部原產於歐亞大陸。

這14種有經濟價值的大型馴化動物都滿足一些苛刻的要求:

一、食草,養殖成本低;

二、體型大,這樣有力量、產肉多;

三、習慣在有等級制度的群體內生活,便於飼養員管理;

四、脾氣溫順,不易傷人,也不易受驚;

五、能夠在圈養狀態下交配繁殖;

六、生長速度快,飼養起來有利可圖。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這樣看來,能馴養的動物其實不多,戴蒙德考證,最後一種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阿拉伯單峰駝,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而從那時到今天的近4500年來,人類從未再成功馴化過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總之,只有歐亞大陸才具備一個適宜全面發展農牧業文明的野生動植物組合,其他大陸的居民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註定了其社會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

到這,我們終於論述明白了,為什麼病菌能成為歐洲人征服美洲的幫手?

是因為歐亞大陸的人對病菌有更強的抵抗力。抵抗力哪來的?

是因為我們有更豐富的馴養動植物的經驗,而我們之所以能馴養這些動植物,也是因為歐亞大陸的氣候和物產條件使然。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第三部分、那為什麼這些技術創新,也往往首先出現在歐亞大陸?

現存的文字與科技中心有兩個主要的發源地,

一是地中海東部,包括新月地帶、埃及,以及吸收了他們文明成果發展起來的希臘、羅馬。

二是東亞,主要是中國。世界上其他地區要麼只作出次要貢獻,要麼在這兩個發源地的創造基礎上進行改進。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打開地圖看,地中海東部和東亞正好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緯度相近,都屬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這裡的氣候和自然資源都便於人類繁衍生息,人口基數一直比較大,交通也比較便利,各種創意點子因此層出不窮,而且在不同的社會群體當中交流也很方便。

戴蒙德指出,只有幾百人的群體在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是不可能無限期地生存下去的,一個有4000人的群體也會迅速失去大部分科技文化成果,倒退回石器時代。人口越多,社會流動性越強,各個社會之間交往越頻繁,取得技術進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歷史上,地中海東部和東亞這兩個創造中心之間不斷交流(例如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而帶動了整個歐亞大陸的科技、經濟和文化發展。以槍炮為例,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和早期的火器,經阿拉伯人改進後傳入歐洲,並在歐洲各國的戰爭中被不斷改良,最後又以“佛郎機炮”的形式被葡萄牙人重新輸入中國,這麼一個過程總共才花了五百年。

這就是交流的好處,但這個好處,是隻有歐亞大陸的人意識到了嗎?

這背後一個重要的影響是,歐亞大陸的地形。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歐亞大陸的形狀東西長,南北窄,各地氣候相似,便於物產和技術上的互通有無,在新月地帶馴化的小麥,往東傳到中國,也能種,往西傳到歐洲,也沒問題

同樣,原產自歐洲的蘋果,到了中國,經過中國人的嫁接改良,再傳回歐洲,也比原來的野生蘋果更好吃。這就是歐亞大陸一處的物產,在另一處也總是能落地生根,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智慧,往往也能造福大陸上其他的國家和民族。所以歐亞大陸是各個民族相互提攜相互啟發,共同發展的,當然速度就比其他大陸要快,而這背後,就是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的。

而非洲和南北美洲大陸的地形都是南北長,東西窄,各地氣候差異大,人類交往少。

作者舉了一個非洲的例子,非洲的黑人其實也分成幾大族群,其中最大的是說班圖語系的班圖人。

班圖人比南非的原住民科伊桑人強大得多,但就是始終無法擴張到南非,這是為什麼呢?

1、氣候原因、就是因為前面說的,南非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天雨多,而班圖人來自熱帶地區,夏天雨多,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也更適應這種氣候,在南非沒法生長。南非本地的科伊桑人是遊牧和狩獵的,不種莊稼,不受這個影響,而從事農業的班圖人,在南非就難以立足。

2、還有就是有一種蒼蠅叫采采蠅阻止了南北的一體發展,非洲中部的赤道地區,有一種蒼蠅叫采采蠅,能傳播錐蟲病,對牛馬來說非常致命。所以西非歷史上出現過一些帝國,有很強的騎兵,但他們無法穿越采采蠅出沒的地帶向南發展。

解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歷史的影響,論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

美洲的情況也差不多,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馴化了玉米,但這個技術對居住在加拿大的人來說毫無幫助。因為墨西哥的玉米三月發芽,而加拿大的三月還是冰天雪地,玉米根本沒法生長。

綜上,作者認為,歐亞大陸文明成果傳播的速度快,非洲、南北美洲傳播得慢,甚至根本沒法傳播,這背後的原因是這幾塊大陸的形狀不同。

所以,在戴蒙德看來,歐亞大陸的技術優勢,是不斷交流的結果,而我們之所以能不斷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亞大陸的地形和氣候,適合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這樣,無論從物產還是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便捷程度,歐亞大陸都是得天獨厚,佔盡優勢,最終歐亞大陸的居民征服了地球上其他大陸的人類社會。

在這個問題上,戴蒙德特別提到了中國,中國當然也是歐亞大陸這種地形和交通優勢的受益者,所以很多先進的文明和物產,中國人都能很快把它移植過來。戴蒙德認為,這種地理上的四通八達,使中國獲得了一種初始的有利條件,讓中國長時期保持先進地位。不過這種地理優勢最後卻也帶來了了一個不利條件,那就是,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有著強大中央政府的國家,某個專制君主的一個決定就能使改革創新半途而廢,比如明代航海事業的夭折。而且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次的發生過。

最後總結:說到這,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主要觀點,我們就基本說完了,在這我們先做一個總結。這本書試圖回答,為什麼當今世界上不同文明的發展程度,有這麼大的差異。

為什麼歷史上歐亞大陸的文明與其他大陸的文明相比,有這麼大的優勢?

作者戴蒙德的答案是,這是由於不同文明所在的環境造成的,只有歐亞大陸,擁有一個文明快速發展的全部自然資源,而且歐亞大陸的地形條件,適合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交流和促進。作者從農作物、牲畜養殖,以及技術交流這三個方面,論述了他的觀點。這種從地理環境入手來闡釋歷史的方法很有啟發性,另人耳目一新。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戴蒙德的觀點呢?

看得出來,作者把地理條件作為左右人類社會命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解釋歷史,打破了那些從所謂“人種”角度解釋歷史的偏見。戴蒙德在本書以及演講中多次明確表明他的觀點,造成不同民族發展的路徑和程度不同的,是環境原因,而不是生物學上的差異。

但這種把地理環境作為核心原理的觀點,會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呢?

事實上這種理論也並不是戴蒙德首創的,從地理角度來解釋歷史,這種思路往根源上說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這種理論後來被概括命名為“地理決定論”,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問世的時候,這個理論又跟著火了一把,持這種觀點的人把本書當作是有力的論證。

然而戴蒙德本人,卻是否定“地理決定論”的。他強調,地理因素導致了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差異,但並不能說地理因素決定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歷史的發展,要複雜得多,並不能簡單歸因於某一種因素。而地理決定論,是從已然的事實出發來倒推,從地理和環境的角度,來尋找一個必然性的解釋,可以說更是一種後見之明,而起不到歷史研究的前瞻性作用,這也是這種理論的侷限。

後來在訪談中戴蒙德也談到過,有些國家超越了他們地理環境的限制。比如大部分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的荷蘭,資源匱乏的冰島,甚至我們開篇說到的印加帝國,地處安第斯山脈,沒有平整的土地,卻利用梯田解決了耕種問題,養活了龐大的人口。可見,地理因素雖然重要,但也並不能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最後,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歷史學研究方法上。作者指出,傳統的歷史學通常不被當作一門科學,更接近文學和哲學,很少提供可靠的統計數據。而且大部分“歷史理論”僅僅是政治宣傳,完全無法像科學原理那樣證偽。但是,未來的歷史學不能再這樣了,跟自然科學結合,是歷史學必須要走的道路,如果我們想更準確地瞭解、領悟歷史,那戴蒙德這種獨特的、把自然因素納入歷史的研究方法,或許是有益的新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