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近日,《慶餘年》熱播,範閒酒後對李白《將進酒》中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句詩的吟誦再次引起了大眾對李白的好奇和熱議,作為影響中國千年文化人物的李白,到底為何寫這首詩,這首詩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慶餘年》範閒吟《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李白

李白寫《將進酒》的根本原因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的浪漫來源於盛唐的歷史環境,公元701年,李白出生,而這一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是武則天登基的第11年,武則天雖然是女帝,但在她的統治下,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政治文化一片繁榮。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公元712年,李白11歲,李隆基登基,開元盛世正式來臨,政治上的開明帶來文化上的繁榮,這時期,儒道佛三教並行,文化接受的來自政治方面的控制更少一些,文人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思想。

科舉制的興辦也讓文化發展更為順遂,十年寒窗,然後一朝中舉成為當時文人的最終目標。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 孟郊《登科後》

但李白雖也有入朝為官的政治理想,卻苦於參加不了科舉考試,《唐六典》曾有規定: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說明唐朝科舉考試也是要審查祖上三代的,而李白家世不明(也有一說李白不願參加科考)。

公元727年,李白寫信給孟少府:“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大抒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儘自己所能,維護國家海縣清一.。

所以留給李白的路就只有一條,靠著傑出的才華吸引唐玄宗的注意。

與“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庾信不同,李白少年成才,九歲便著詩《古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十五歲時就有名流追捧,鋒芒畢露。

如此少年成才的李白也擁有狂傲不羈的性子,再加上自小受到“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性子更加風流坦蕩。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新唐書·李白傳》曾載曰:

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新唐書·李白傳》

渴望“為任俠”的李白,卻偏偏又有進入官場一展宏圖的理想,這種官場文化與李白所向往的道家思想所背馳,所以李白一生都為不得政治理想而鬱鬱寡歡。

公元742年,李白41歲,憑著當時道士吳筠(一說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引薦,李白終於被唐玄宗李隆基認可,當了一位供奉翰林,唐玄宗很喜歡李白的才華,李白進宮時,曾“降輦步迎”,這引起了很多在朝權貴的不滿。

越接近官場,李白越懷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這樣的趨炎附勢嗎?是這樣的阿諛奉承嗎

這可不是“為任俠”的李白所向往的。

於是這一時期,李白越來越厭惡官場,經常與一眾友人醉酒。

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新唐書·李白傳》

沒過多久,李白就有了辭官的想法,寫了《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而唐玄宗也早就對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頗有微詞,於是借坡下驢,賜金放還,這其實是一場變相的辭退。

在經歷了玄宗賜金放還以後,李白寫了《夢遊天姥山吟留別》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些詩都表明了李白是一個擁有政治抱負卻又有一點輕狂的人,這樣的性格讓他很難在官場立足,只能自我抒懷:“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長時間的鬱郁不得志與從小的寫詩天賦合二為一,讓李白做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

李白寫《將進酒》的直接原因

公元752年,李白已經51歲,此時距李白被賜金放還已經有8年之久,一腔熱血卻半生不得志的政治生涯雖然讓李白不快,但他所向往的政治理想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新唐書·李白傳》曾記載: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辭官後李白就開始四處遊歷,適逢遊至嵩山,“岑夫子、丹丘生”邀李白喝酒,李白欣然赴約。

李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首曠世名作《將進酒》的。

李白一生作詩無數,與《將進酒》一樣,他的詩一般都帶著三分傲氣,三分不羈,與三分浪漫。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於是余光中評李白:

“酒入愁腸,三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七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余光中《尋李白》

與李白一同飲酒的岑夫子一說岑勳,丹丘生一說元丹丘,是著名隱士,也是李白多年的好友,李白曾作詩說:“吾與元夫子,異性為天倫”、“權交深情,出處無問”。

與如此好友對酒當歌,李白的心中的鬱郁不得志也散了幾分,於是他作“勸酒歌”:“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一方面是抒發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一方面也是勸誡自己,聖賢都是不被看好的,只有美酒萬世不倒(有人說詩裡的飲者指的是飲酒的人,也有人說,這裡的飲者指美酒)。

這已經不是李白辭官後第一次抒發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了。

早在公元745年,李白南遊吳越時,就曾寫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說:“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雖然是看似豁達的詩句,但大多數人依舊認為,李白重複在詩裡提起“做官也不好”,恰恰證明他依舊想要入朝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苦於沒有機會,於是一直勸自己放下。

但李白想要一展政治宏圖的心一生都沒有放下,公元753年,李白客居宣州,送行好友李雲,又賦詩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也說明了李白在辭官後過得並不愉快,依舊不得志。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投靠永王李璘做幕僚,寫詩:“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這時期的李白,把安史之亂比作永嘉南奔,內心的政治熱情又被喚了起來,希望自己能有一番成就。

這也說明,在公元752年時,李白作詩《將進酒》並不僅僅單純因為酒興,還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本身心有不甘,依舊擁有政治想法,於是借酒澆愁,用極隱晦的語言抒發自己對唐朝官場的不滿。

李白寫《將進酒》的心理原因

李白雖然多數詩都寫自己肆意灑脫,但其實他還是擁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比如玄宗任他做官時,他曾興奮的作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一個一生擁有政治理想,並且一直相信自己的政治才能卻遲遲得不到任用的人,何談豁達。

同理,李白的詩何談豁達。

所以在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兩句,其實像極了我們平時生活中遇到困難,說“宇宙很大,人很小”來排解自己內心的憂鬱之語。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兩句又寫盡李白心中的不甘與無可奈何,於是只能借酒消愁。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其實是無奈之語,透著一股說不上來的滄桑。

我們可以說,李白作《將進酒》,極大程度上是以豁達的表面,來掩蓋自己鬱郁不得志的現狀,有一種自嘲的不甘。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安史之亂結束後,李白因為曾為永王幕僚而身陷牢獄,又經宋若思解救,做了宋若思的幕僚,之後又被流放到夜郎。

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新唐書·李白傳》

但即便政治生涯失敗於此,李白還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到無限遺憾,連臨終寫的都是: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一生都在為他的政治理想所鬱郁不得志。

李白雖然是浪漫主義的傑出詩人,所作詩卻都是藉著豪氣沖天來抒發自己的不快,《將進酒》更是這種詩的代表,

全詩好像肆意灑脫,閉眼都能看到詩仙仰頭飲酒,肆意舞劍的模樣,細細讀來,卻總有一種對政治理想的不甘。

《慶餘年》範閒酒後吟《將進酒》:從李白人生經歷解讀《將進酒》

李白

這是接受道家思想希望“為任俠”卻又不甘政治理想被破滅的李白兩種思想的碰撞,是中國古代無數擁有家國天下理想卻又鬱郁不得志文人的縮影,李白文化不僅僅是肆意灑脫的詩風韻律,更濃縮的是無數心懷天下文人的形象,是中國先國後家思想的又一種體現。

雖然李白政治上不得意,文化上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將進酒》更是李白思想與人生閱歷到達一定頂點後做的詩,是李白半生的不得志與迷茫,更像我們展開了一個“不那麼浪漫”的李白。

而我們學詩,也不僅僅是要學詩的韻律,更要學詩中飽含的情懷與詩人風骨,而讀詩當讀李白,讀李白當讀《將進酒》。

讀李白的不甘,也讀李白的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