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在新型冠狀病毒在美國大流行的背景下,海軍醫療船這種特殊的艦種再次受到關注。但它並不是現代海軍的產物。單純就使用而言,這種船在美國海軍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60年前的蒸汽動力時代,美國就已經有了這種專用艦隻。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2020年3月30日,因疫情防控需要,美國海軍醫療船“舒適”號抵達紐約。

美國海軍第一艘醫療船叫做“紅羅孚”號,在南北戰爭期間服役。它於1859年在密蘇里州的吉拉多角建造下水,是一艘蒸汽驅動的內河明輪船。1861年11月7日,南軍買下了這條船,改名為“紅羅孚”號,把它作為新奧爾良浮動炮臺配套的營房船。1862年3月,該船遭到來自密蘇里州新馬德里附近10號島的炮擊,後被遺棄。不久,它被北軍“芒德城”號炮艦俘虜,隨後被修復,並被轉移至聖路易斯。在那裡它開始被改裝成醫療船,目的“以增加有限的聯邦醫療設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戰艦上傷病員的危險,緩解醫療物資向前方地區運送和人員撤離的難題。”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美國第一艘軍用醫療船“紅羅孚”號是一艘蒸汽驅動的內河明輪船

內戰削弱了當時美國防止疾病特別是流行病傳播的努力,南北兩軍的衛生工作和基礎條件普遍較差,特別是缺乏必要的衛生設施和醫務人員,難以防止疾病傳播。北方於1861年6月成立了衛生委員會,由其協調民間志願團體來幫助疲憊不堪的軍醫和救護兵,使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到1865年之前,傷寒、斑疹傷寒、痢疾、腹瀉、霍亂、天花、麻疹和瘧疾等疾病,還是奪去了比槍炮更多的生命。

“紅羅孚”先在陸軍服役,後在海軍服役,船上既有軍方醫療人員,也吸收了一些民間志願者。改造工作從聖路易斯開始,在伊利諾伊州最南端的開羅完成。這些改造是全方位的,既考慮到衛生要求,又考慮到傷員的居住條件問題。船上配備了一個單獨的手術室。甲板下面有一個廚房,併為傷員提供獨立的餐飲設施。船尾的艙門改成開放式的,以便空氣流通。船上增加了一個蒸汽鍋爐,用於洗衣,甚至還有一部運輸梯、若干浴室、9個抽水馬桶以及紗窗、百葉窗等配置。“……防止煤渣和煙霧煩擾傷病員”也包括寫入日常工作要求當中。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西奧多•R•戴維斯發表在《哈珀週刊》上的版畫,描繪的是“紅羅孚”內部的病房。

“紅羅孚”內部情況留下的影像資料並不多。只有1863年1月至6月出版的《哈珀週刊》上有幾幅線條版畫,描繪了內戰期間“紅羅孚”病房中的大概情形。其中一幅版畫由三部分構成,左邊的場景顯示一名護士正在照顧一名傷員,右邊展現的是療養病房。中間的圖案則是河岸上一座孤獨的墳墓。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863年《哈珀週刊》上關於“紅羅孚”內部情形的三聯版畫

“紅羅孚”號在孟菲斯等地被用作醫院的運輸工具,將傷員運送到上游。在戰爭期間,“紅羅孚”號還為平民提供服務,先後為2400多名患者提供治療。內戰結束後,“紅羅孚”號完成了它的使命,於1865年11月被拍賣。

時間快進到1898年,當時美國正準備與西班牙開戰,並決定為此開始建造一艘新的醫療船。美國陸軍專門從特拉華河造船公司購買了3年前建造的3300噸級“約翰·英格利什”號客輪,改裝後重新命名為“寬慰”號(Relief),派其南下古巴作為醫療救護船。當年4月,海軍也從克倫威爾輪船公司購買了5700噸的“克里奧爾”號輪船,同樣作為醫療船。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寬慰”號醫療船全貌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898年,“寬慰”號醫療船上的一個病房,右上角有一個大天窗。

“克里奧爾”號在16天之內就改裝完畢,同時改名為“慰藉”號(Solace),它是美國第一艘飄揚著紅十字旗幟的海軍艦隻。作為一艘醫療救護船,它配有一個大型手術室,擁有蒸汽消毒設備、製冰機、蒸汽洗衣機、冷藏室和電梯。在船上的臥鋪和包廂內,可容納200名傷病員。甲板也可以用帆布圍起來,用作傳染病病房。船上的淡水艙裝著3.7萬加侖淡水,還有蒸餾系統維持供應。該船收到了羅德島州衛生救濟協會和國家婦女協會等團體捐贈的用品和設備,甚至包括一臺X光機。船上的醫務人員包括1名外科醫生、3名助理外科醫生、3名管理人員(其中一名是熟練的防腐技師),此外還有8名訓練有素的護士、1名廚師、4名聽差和2名洗衣工。該船還有20名合同護士,都受過專業訓練。美西戰爭期間,兩艘醫療船一直在服役,把在古巴負傷及生病的軍人送回諾福克、紐約和波士頓。在與西班牙的戰爭結束後,已移交給海軍的“寬慰”號和“慰藉”號都被封存。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由“克里奧爾”號改裝而成的“慰藉”號

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由16艘戰列艦以及各種護航艦組成的“偉大白色艦隊”依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環球航行,充分展示了美國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和藍水海軍的實力。在這次航行開始之前,羅斯福強調需要一艘醫療船跟隨前往。兩艘醫療船因此被重新啟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寬慰”號被作為一所流動醫院,配備在菲律賓的奧隆加波,而“安慰”號部署在美國東海岸,用來將傷員從法國運回本土。在此期間,另外兩艘輪船即“哈瓦那”號和“薩拉託加”號也被改裝成軍用醫療船,並分別改名為“舒適”號(Comfort)和“仁慈”號(Mercy)。其中,“仁慈”號是1917年9月購買,同年10月底命名。“舒適號”和“仁慈號”是美國海軍最早正式配備女護士的醫療船,船上有7名女護士,其中包括1名護士長。兩艘船都配備了最先進的手術室、X光室和衛生間,每艘船可以容納500名傷病員。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在“仁慈醫療船上進行手術

當大戰在歐洲爆發後不久,美國海軍就開始考慮設計專用的醫療船,並沿用“寬慰”號(Relief)的名字。這艘船也是海軍第一艘從龍骨開始,全部按照醫療目的專門設計和建造的船隻。1915年2月,為確保將這艘醫療船的建造工作列入1917財政年度計劃,海軍有關部門拿出了初步設計方案。根據設計,該船全長460英尺,吃水61英尺,時速14海里,排水量接近10000噸。船上不設武裝,最多可以收治674名傷員。新的“寬慰”號在1917年6月14日在費城海軍造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到1920年全部完成,編號為AH-1。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15年,第二艘“寬慰”號醫療船的設計方案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30年代的“寬慰”號

一戰之後,海軍醫療救援力量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和平時期,直到日本對珍珠港發動襲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軍醫療船的活動範圍差不多覆蓋了全球面積的4倍。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幾乎每次重大行動所在的區域,都有至少1萬名戰鬥中負傷或者生病的人員要通過海軍醫療救援船撤離。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45年6月4日,美國海軍“慰藉”號醫療船從關島抵達沖繩。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45年6月4日,沖繩戰役期間,軍用救護車在關島岸邊列隊等候從沖繩返回的“慰藉”號醫療船。

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醫療船均按照日內瓦公約規定的要求,不設武裝,晚上開放照明,船體漆成白色,以便識別。隨著戰爭進一步擴展,更多的海軍醫療船不斷加入救援行列,比如同樣改裝而成的新“慰藉”號(Solace,AH-5),後者的前身為8900噸的“易洛魁人”號客運班輪。可能有人會覺得美國海軍醫療船的編號很奇怪,其實確實有一點複雜,AH-1是指全新建設的第2艘“寬慰”號,AH-2是指最早的美西戰爭時期的第1艘“寬慰”號,AH-3和AH-4分配給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舒適”號和“仁慈”號,不過後3艘船在二戰期間都沒有作為海軍醫療船使用。

在太平洋戰爭的硫磺島戰役期間,僅“慰藉”號醫療船,就前後三次從硫磺島前往設在關島和塞班島的基地醫院,運送了近2000名傷病員,而在沖繩戰役中,則進行了7次運送行動。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約瑟夫•赫希於1943年繪製的的《病號海灣》,反映了傷病員在“慰藉”號上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使用的其他醫療船,還有“慷慨”號(AH-9)和“撒馬利亞”號(AH-10),它們分別由一戰期間的一艘運兵船以及“避難”號(AH-11)改裝而來,後者之前則是屬於APL公司的“加菲爾德總統”號輪船。還有另一艘名為“聖約翰號”的客運班輪,改裝後成為“救援”號(AH-18)。所有這些船,在1946年以後都被處理掉了。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46年7月,“十字路口”行動中,“仁愛”號醫療船停泊在比基尼環礁湖附近。

至於AH-6、AH-7和AH-8三個編號,則是二戰期間專門建造的6000噸級醫療船,名字分別是“安慰”號、“希望”號和“仁慈”號。它們都是在戰爭後期1944年之後建造完成的,並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入役,其中的“仁慈”號是同名的第二艘。戰後這三艘船就被封存起來,從此再也沒有在美國海軍中服役過。

戰後新一代海軍醫療船的第一艘是“海文”號(AH-12)。這艘15000噸級的大型醫療船是海軍在1943年訂購的,在戰爭末期方才完工,因此沒有趕上實際使用。它擁有700名船員和醫院工作人員,可容納800名患者,海上航行時航速為17.5海里/小時。

包括“海文”號在內,冷戰期間美國海軍共有6艘醫療船,其他5艘分別是“仁愛”號(AH-13)、“寧靜”號(AH-14)、“安慰”號(AH-15)、“安息”號(AH-16)和“避難所”號(AH-17)。6艘醫療船共同滿足了美軍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救治轉運傷病員的需要。特別是在越南戰爭期間,“安息號”(AH-16)完成了大量救治任務。這艘醫療船設有直升機平臺,即使已經駛離海岸,也可以通過直升機將受傷人員從作戰區域直接運送上船。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66年4月,在南越海岸線附近的“安息”號。

1967年6月,美國福萊斯塔號航空母艦因機載火箭彈意外爆炸導致大火,共造成134名艦員死亡,另有161人受傷。而正在執行最後一個輪次服役任務的“安息號”恰好就在附近,在該船先進的醫療設施和素質優良的醫務人員幫助下,“安息號”再次挽救了許多海軍士兵的生命。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67年10月,在越南外海的“安息”號上,外科醫生在為一名受傷的海軍陸戰隊員做手術。

越南戰爭之後,海軍醫療船中二戰時期生產的“海文”級陸續退役。由於沒有後續專門建造的醫療船,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發生地區局部衝突的情況下,海軍根據需要只得將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臨時改裝成醫療船,為其配備專用的醫療艙。每艘塔拉瓦級上可以部署一個有17張床位的重症監護室、4個手術室以及300張病床,擁有1000個單位容量的血庫、全套牙科設施和矯形、創傷及普通手術設備,還有X光機。但這種軍艦本來用途是運載海軍陸戰隊及其裝備,不太適合作為專用的醫療船。

由於意識到醫療船在大規模戰爭中仍然不可或缺,海軍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低價購買了兩艘分別有10年曆史的聖克萊門特級油輪“沃斯”號和“玫瑰城”號,作為改裝的對象。它們均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美國國家鋼鐵和造船公司進行改造。對這兩艘船的定位是,當美國軍方及相關方面需要時,能夠提供一個漂浮的、移動的的應急外科醫療設施平臺,以支持“美國在全世界的救災和人道主義行動。”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86年3月,正在國家鋼鐵和造船公司幹船塢內進行改裝的“玫瑰城”號

經過長達35個月、耗資2.08億美元的改裝工作,這兩艘重達6.5萬噸的大傢伙最終變成了“仁慈”號(Mercy,T-AH-19)和“舒適”號(Comfort,T-AH-20),它們的名字仍然來自於它們的前輩,編號也仍然遵循從1898年沿續下來的慣例。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1986年12月,國家鋼鐵和造船公司碼頭附近,改裝完成的“仁慈”號(下)和“舒適”號(上)。

儘管其船齡已超過45年,但“仁慈”號和“舒適”號醫療船現在仍是美國海軍的主力醫療船,而且是長度僅次於“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和“傑拉爾德·R·福特”級航母的第三大艦艇。在以5天為一個週期的戰備期間,它們只由70人進行管理,而在全速運轉時,這一團隊將快速擴張到1200人,其中僅醫生就達200多人。艦上有包括核磁共振在內的各類醫療設備,有專門的燒燙傷病房和牙醫室,另有洗衣房、健身房、理髮室、圖書館和酒吧等附屬設施。其中,“仁慈”號上有治療床位80個、康復床位20個、中度護理床位280個、有限護理床位500個、輕傷床位120個,可以同時開展12臺手術。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仁慈”號的體型與航空母艦不相上下

無論是在和平時期對各國的友好訪問,還是路易斯安那颶風救援等行動中,它們都被證明是極有價值的。其中,“仁慈”號在1990年8月到1991年4月期間,開赴海灣地區,為多國部隊“沙漠盾牌”等一系列作戰行動提供醫療支援,隨船醫療團隊還進行了一些在普通野戰醫院裡不可能完成的複雜外科手術。


大船上的“紅十字”——圖說美國海軍醫療船160年發展史

“仁慈”號和“舒適”號儘管船齡已近半個世紀,但其設施的完善程度和醫療能力仍不可小覷。

針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情況,這兩艘艦隻現在都已全面啟動,其中“仁慈”號於3月28日抵達洛杉磯,“舒適”號於3月30日抵達紐約,用以收容確診病例,緩解當地疾病控制和醫療能力不足的問題。不過,由於這些醫療船的設施和人員配置是以外科救治目的為主,與疫情防控和隔離治療需求不完全相符,而且啟用磨合時間過短,所以到目前為止並未發揮太大的作用,倒是出現了不少的負面新聞,這大概是當初改裝它們的時候所始料未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