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投资策略和今日头条投资过程概述

一、投资策略

1. 寻找价值洼地 赋能新生力量

我们无法预测哪里有价值洼地,但出现洼地的地方,我们会出现,这是勤奋,也是风格。

是我们选择了快速生成的洼地,也是新崛起的力量选择了我们。

2. 寻找价值洼地 赋能新生力量

不信奉风口、跑道和明星

不追逐风口上的“飞猪”

以勤奋、低调和宽容

向下不断探索价值洼地 以此为念

海纳亚洲得以持续前行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为资本寻路,为新生力量赋能

我们无法预测哪里有价值洼地

但出现洼地的地方

我们会出现

这是勤奋,也是风格

是我们选择了快速生成的洼地

也是新崛起的力量选择了我们

3. 独特优势

十余年来,海纳亚洲已经凝聚了超过260家被投企业,并陪伴被投企业共同经历了完整的经济和投资周期,这使得我们在行业的广度、洞见的深度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被投企业在SIG群体里可以在运营、商业路径、人才、发展战略上分享一线公司的实操经验,并与众多企业达成协同。此外,SIG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金融集团,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网络对中国创业公司出海可给予支持,这样的支持正在发生。

海纳亚洲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可以长久持有。同时,自有资金使得海纳亚洲的投资决策更迅速,可灵活处理各种变数,而无需协同外部投资人或外部投资委员会各方。海纳不跟风,坚持独立的投资理念,辅以快速的决策能力,使得被投企业可以聚焦业务突破与核心竞争力打造,聚焦成长。

不推崇蜻蜓点水,过去十多年,海纳亚洲以类似联合创始人的方式,孵化了众多初创项目,并在企业后续融资中持续投入、始终持有高股比。专业的投后管理,持久的陪伴方式,使得海纳亚洲与创业公司交融笃深,共赴乾坤。

二、张一鸣也无法定义SIG和王琼

今天谈海纳亚洲本质上就是谈“投资头条”。人们说名字是有年代感的,中国人的名字很多时候能指向其背景年纪出身,其实细想企业名称莫不如是,比如“海纳亚洲”就有点这意思,“亚洲”这个词汇,直接指向的就是十几年前进中国的美元资本。

SIG进中国的时间是2005年,最初做了不少跟投、合投,团队姿态也很低,说要学习,并且宣称没有固定打法,没有阶段、领域限制,说要学习也不尽然是谦辞。SIG刚进来的时候确实没有方向感,按照龚挺当时的说法,他们甚至投过染料公司。

今天呢,在字节跳动这家公司身上,账面回报有可能达到了百亿美元的级别,这又是什么概念?对风险投资来说,十亿美金级别的回报就能在全球任何历史时期,任何顶级机构里面排上号了,而我们上一篇写的Midas第五甘剑平称他10多年间给LP的“现金回报”是“超十亿美金”。

所以这个问题魔幻之处在于:一家四面开花(就不说撒胡椒面了)式投资,从不谈sourcing、策略、打法、覆盖的基金竟然成了最大赢家。为什么今天最令人激动的科技巨头会被十年前还在投资染料的海纳押中了?里边的运气和必然性分别是什么?

回头看的话,首先,团队的能力值一直是偏向早期的。有个例子能说明些问题,大概十年前,龚挺接受采访说过一段话,这里先摘录出来:

“当年红杉创始人说过,他们是创业者身后的创业者,我不敢讲这个话,我想我们是一直和创业者在一起的,不管是在困难还是顺利的时候。我们做投资的特点是信任的多,参加管理的多。同时我们也留给创业者和管理者一定的空间,我们关注他们的想法,愿意跟他们一起学习。”

他又说自己和王琼都是公司背景出身的,和当时金融背景的同行比对公司运营更懂一些。“我们看公司就是看人。我们也许在金融的学识上不一定十二分的专业,但是我们应该在投资的情商上见识上比较扎实一些,都是靠经验出来的。”

王琼投资头条的过程呢?2006年,刚刚加入海纳亚洲的王琼主导了酷讯的投资。此时张一鸣是酷讯CTO,2009年,酷讯卖给Expedia之前,王琼仍看好房产搜索业务线,于是找来张一鸣成立99房,“掌上搜房”等一系列APP面世。

2012年春节,张一鸣在餐巾纸上画产品,王琼给了8万美金天使投资,加上刘峻和周子敬的钱凑了200万人民币,4月,海纳亚洲投资今日头条A轮。同年8月,今日头条正式上线。2012年底,今日头条开放A+轮,SIG追加100万美元,并且提供了100万美元过桥贷款。2013年1月,上线5个月后,头条DAU超70万,2013年3月达300万。

有个说法是头条是SIG唯一一个天使投资项目,从上述过程来看,却挺偶然的,因为王琼最初瞄准的是拆出来的99房。所以团队具备早期能力是必然性,但在头条上能从8万美金的额度投起就是不折不扣的运气。

从融资过程来看,B轮是王琼最后一次做主导推动,此后张一鸣身边就是源码、红杉以及大资本的场域了。而B轮也是SIG推动此事最吃力的一次。

都说王琼为了头条B轮,给张一鸣在国内对接了二三十位投资人未果,每次重提此事朱啸虎还要被摩擦,但问题在于,这次融资的窘境缘由能从过往资料里看出些许端倪。

那份流传出来的2013年1月的头条BP按照时间推算正是B轮融资的文件,里面给头条的定位是下一代数字媒体,并且分析了包括蘑菇街、豆瓣、微博Qzone、人人网的属性差异。但这一页有更关键的一句话叫“足够大的市场:信息获取消费是足够大的市场,是高频、刚性的需求。领先者能达到千万DAU水平。”

问题就在于这个“千万DAU水平”,这是资方最介意的上限问题。关于B轮融资,后来也传过说包括红杉在内的机构觉得价格贵。对VC来说,贵的概念当然是相对的,评判标准就是你的上限,今年市面上流传的数据是头条APP的DAU为1.2亿,头条系DAU超过6亿,比那份BP画的饼翻出去几百倍。所以与其说当时VC们对头条没看懂,倒不如说张一鸣和王琼当时自己就没搞懂。没搞懂的前提下坚持投资和推进,一方面是没退路,一方面就是运气。

王琼对事情的坚持则可以视为一个必然性,后续是她意识到DST投资了美国的Prismatic,便联系到了投资人Yuri,13年底,DST投资今日头条1000万美金。

所以国内大部分VC错失字节跳动根本是个没办法的事,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窗口期只开了那一轮,并且所有人包括张一鸣王琼都没预见到未来,VC们并没有比其他人做出更加错误的判断。半年后红杉以10倍的价格追进去,就是个极难做出的选择了,再往后一轮,价格直接飙升到了100亿美金以上,对VC来说,门关上了。

对王琼来说,她的投资也在这几年间发生些有迹象的转型,可看上去并没有绑定头条去做多少大生意。在那之前SIG对广义的媒体与社交投资很是热衷,但从头条爆发开始,媒体这件事被证明不是增长的核心,技术能力才是,所以SIG在2014年就开始把这条线重点转到了科技等投资上。

可这家公司仍然是难以定义的,都说2019年大环境差,SIG的投资并没有减速,仅在其官网上宣布的投资案例就17单, 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短视频、消费餐饮、医疗健康、潮流电商、SaaS、区块链……

大部分投资人是需要很扎实的企业家关系和产业抓手的,但SIG的特殊之处在于,虽然投资了今日头条并且赚下了不是一般量级的大钱,他们也没绑定在巨头企业身边,仍然在我行我素地四面开花。

2另类基金

海纳亚洲是另类的。

与主要聚焦于美国二级市场投资的母公司海纳国际(SIG)不同的是,海纳亚洲进入了创投领域,但也因此在Pre-IPO项目的判断上更为成熟。

SIG成立于1987年,是美国一家跨国私人金融服务公司。王琼曾于2011年在一场峰会上介绍SIG时把高盛作为参照,她说,“我们公司基本上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金融集团,如果要是比较的话,要比高盛小。”2013年福布斯金融服务业最佳雇主评选中,SIG位列第一。

在大批硅谷风险投资机构如红杉、KPCB等进军的中国2005年,海纳国际集团也赶上了这一波大潮 ,海纳亚洲应运而生。九十年代末期在东京从事衍生证券交易,后回到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基金的创始人Andrew Frost也开始领导SIG在亚洲的私募投资活动,他的办公地点主要在香港。

海纳亚洲与母公司SIG的基金走向不同。2007年,当时的海纳亚洲董事总经理龚挺曾提到,“海纳基金在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避险基金或者是对冲基金,除了这方面,我们也有投资银行,也有自己的研究部门。总体来说,我们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在二级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基金。”与此同时他表示,“在中国我们是创投或风险基金,跟避险的意思相反,我们现在是迎着风险而上,是风险基金,我们投资的是还没上市的公司,做的是私募基金”。

但海纳亚洲对二级市场的判断更为准确。海纳亚洲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金融界是来自美国的创始合伙人主导,发行价11,开盘13,跌到4块多,但曾一度突破40美元。2006年,海纳亚洲投资易居中国,2007年易居中国上市。在征途、航美传媒IPO前几个月,海纳亚洲也抓住了机会,快速获利。

另外LP层面,海纳亚洲也稍显特殊。

沈南鹏曾评价海纳亚洲为“小而美”的基金,当然这个小也是相对的,成立14年,海纳亚洲基金投资金额总计约20亿美金。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海纳亚洲没有LP,募资、退出压力相对较小。在最新的官网介绍上,海纳亚洲仍然写着以“自有资金投资中国”。

三、今日头条的早期融资(天使-B轮)历程

一:餐巾纸上敲定的项目

2012年大年初七,九九房CEO张一鸣约我见面。

我们约在距离他办公室很近的一家咖啡厅里。我到的时候,看到张一鸣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坐在角落的一个位子上。此前三个月,一鸣告诉我,他想在九九房之外再做点别的有意思的事情,抓住当时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但做什么,又没完全想好。

那天很冷,咖啡厅因为人少,连灯都没开。我现在还记得,当时一鸣是用咖啡馆的一张餐巾纸,在纸上画线框图,跟我讲解他构想中的产品原型。

这张餐巾纸后来去哪了,我不记得了,一鸣也忘记了。反正,大体上,就是现在今日头条的样子。

我觉得这事儿很新鲜,当即跟一鸣敲定,天使轮和A轮,海纳亚洲都会参与。

我当时完全没有料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投资人会看好这个产品;

我也没有料到,今日头条日后会成为一家超级独角兽公司。一鸣想做的事情,是改变信息的分发方式,有门户时代的编辑分发,升级到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分发。

这项技术能够专门针对每一个不同的人,机器摸索出你的兴趣、爱好、习惯,然后再推荐符合你口味的内容。

当时国内没有人这样做,有一些兴趣阅读的产品,是需要用户自己选择自己兴趣的。订阅了相关兴趣专栏后,才能看到文章,这还是显得笨拙。它停留在用户行为的基础上,而完全没有考虑信息本身的组织分发。

当时手机上的 APP,绝大部分都是把PC端的东西,直接复制到手机上。大家看到的都是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却少有人能够看到隐藏在信息承载平台变化背后的,是信息分发方式的变化。所以我看了一鸣的产品构想后,觉得这事儿能成。

我算是国内最早一批相信机器学习会成为未来大趋势的人之一。今日头条这四年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用事实证明了这个判断。未来,机器学习可以影响与改变的,一定不仅仅只是信息分发行业,不仅仅是传媒行业。它会在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地方提高我们的效率,比如阅读、购物、娱乐等等。而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千亿美金的市场。

二、我眼中的张一鸣

认识一鸣,是在2007年,当时他是酷讯的技术委员会主席。见他的第一眼,觉得他就像个高中生,心里还打鼓说酷讯怎么就用这么一个小男生,来领导公司这么重要的业务线。但当他对整个董事会讲完他对房产搜索的布局之后,他的视野、他对技术的理解与驾驭,当场得到了我们的认可。

2009年,我找他做九九房。他很快把业务带上了轨道,一年时间,九九房的数据就跃升为房产移动端第一。一路走来,我看着一鸣在擅长的领域持续精进,一直保持优势;在不擅长的领域,慢慢提高。

一鸣固执,但每一个董事会与他产生分歧最终由他拍板的决定,无论成败, 他都会复盘。通过自省,累计经验教训 。这使得他的判断一次比一次准确,格局越来越广阔。

在一个大行业,做一家大公司,是他一直的梦想。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相信一鸣一定能够成就一家公司。我曾经给他发过这样一条信息“除了技术功底扎实外,你自负但不骄傲,非常好学,有全局观,不急功近利。跟XX相比,你更接近能做大事的人。”

一鸣是个很正直的人。现在用“正直”形容一个企业家,也许有些不合时宜。但一鸣当得起“正直”这个词。在这一点上,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变过。这也是春节前他打破普遍沉默,拒绝并挑战艾瑞的原因:绝对不能去做让自己恶心的事情。

2013年年初有段时间,风气很不好,很多公司都造假。刷单现象非常普遍,那时候苹果还没有大规模封杀刷单的应用。

一鸣开始做今日头条后,坚决反对刷单,说这个方法很笨。“我宁愿把钱花给真实的用户,刷单拿不到真用户,还浪费钱,爽一下有什么用?”所以头条的用户都是一个一个,真实积累转化过来的。

三,我看到的头条的成长

资本市场早期对头条其实并不看好。

很现实的问题是,整个资讯的市场 ,基本上已经被瓜分殆尽。网易、搜狐、腾讯、凤凰这些新闻客户端,已经覆盖了几乎全部用户。投资人会问:已经有门户了啊?网易和搜狐都号称自己有两亿用户。此外,还有鲜果、无觅、ZAKER之类的,你们到底还有没有空间?

至于这个产品怎么挣钱,商业化之类的问题,都还谈不到那一步去。投资人只讨论这个市场是否还容得下一款新的资讯客户端。产品不错,但市场已经被瓜分完了。

当时我跟一鸣出去,给别人展示我们的产品,大家会觉得技术很棒, 但是技术跟成功有多大关系?已有的那些门户,没用这个技术,也都很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所以他们会质疑,这个技术带给用户的价值和利益,有那么大吗?

而这些问题我们没法马上回答,只能靠后续的数字来说话。

头条是个慢热的产品。

2012年10月,一鸣带着产品出去转了一圈,不是很顺利。当时我们判断2013年安卓手机的出货量会继续增加,甚至超过2012,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所以,2012年底,海纳亚洲又追加投了一个100万美金的A+轮,并且提供了100万美金的过桥贷款。这两百万是想让头条有足够的时间长得更大一点,数据更有说服力一点。

大约又过了3个月,到2013年3月份,头条当时有了300万的日活数据,并且一直在稳步增加。所以,那个时候,我靠刷脸,刷了至少20位投资界的朋友,跟他们见面 ,介绍一鸣的产品。

但是一圈走下来, 依然没人看好头条。有一两家愿意投的 ,报价太低,又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国内的资本市场,当时几乎没有看好一鸣和今日头条的机构。

但是从产品上线以来,我看到的数据都在特别正向的增长。而且以我对一鸣的了解,我知道这些数据是真的。

对智能推荐引擎这门技术的信任,以及对张一鸣的信任,让我坚信这家公司是值得看好的。

机缘巧合,到处找投资的那段时间里,突然有一天,我在头条上看到一篇报道,说DST的Yuri投资了美国的 Prismatic公司,那个公司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情,都是通过智能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内容。我立马跟一鸣说,哎,这个人懂,这个人懂我们在做什么。

然后我们就联系到Yuri,他派人来测评我们的产品,然后很快决定投资,并且给到一个我们想要的估值。B轮就这样一波三折地完成了。

再往后,就是头条的一马平川了。

头条是海纳唯一的天使项目。这让我有幸参与了头条从0到1的整个过程。我打心眼里为头条骄傲。

上个月的今日头条四周年庆典上,一鸣分享了头条未来的规划:千亿级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容创作平台。

这个想法,其实他在融资的时候没跟我说过,在给其他投资人看的融资的PPT上,也没写过。一鸣不喜欢把发展规划当成画饼。他是特别讨厌给别人画饼的人。以我对一鸣的了解,现在他终于说出来了,只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已经想好该如何实现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