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春茶終於上市了。經過一個漫長冬季的孕育,汲取了天地之精華靈氣,帶著濃郁春日氣息的春茶,真真切切地放到了茶几上、茶杯中。看著茶葉在沸水中舒展翻騰著,聞著茶杯中散發出來的淡淡清香,思緒隨氤氳熱氣飄浮,想起了孩時與茶葉相關的些許往事。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小時候,最渴望茶葉生產季節的到來。那時的農村沒有什麼電器。印象中唯一的電器就是白熾燈。因為小水電的電力不足,白熾燈散發出微弱的紅色光線,有時甚至只有一圈的燈絲是紅的,讓人看東西只能是看個大概。大人們基本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子只能在有月光的晚上,聚集在操場上嬉戲片刻,就被大人們招呼回去了。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直到讀小學後,村裡才有了一個14吋的黑白電視。傍晚時分,大家早早地把自家的椅子排在操場上。天一黑,才由兩個大人把電視從樓上小心翼翼地抬下來,放在兩張八仙桌上。接收信號的天線綁在長長的竹竿上,有時信號不好,就轉動天線。風一吹,天線動了,趕緊再轉,後來乾脆讓一個人專門扶著。那時的夜間娛樂僅限於此,所以當時生產隊熱火朝天的茶葉製作加工時節,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不會放過的。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到了茶葉生產的時候,大人們集中在村部茶廠製茶。茶廠炒茶的大灶燒起了火,通紅通紅的,遠遠看去燈火通明。農村的夜晚總是漆黑一團,望著茶廠的通紅的火光,讓人心裡曖乎乎。村中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不約而同地向茶廠聚集。這時的茶廠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茶廠邊是烤煙房,裡面有橫七豎八的樑柱,可以爬上爬下,捉迷藏。茶廠內更好玩,晾青車間空曠開闊,讓孩子們很容易隨處跑動。裡面晾著一堆堆的茶青,蓬鬆綿軟的。跑著,跑著,故意往茶堆上摔倒下去,就勢打個滾。那茶青簡直就是個天然的綠色沙發床。當然這時免不了要被隊長吆喝幾聲的。雖然捱了罵,但是捨不得走,除了好玩,還有好吃的。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製茶往往要通宵達旦,夜間生產隊會煮點心。一般是用大鐵鍋煮蔥油飯。蔥油飯當然是不會分給小孩的。那時的生活物質比較匱乏,大鐵鍋煮蔥油飯時會有大塊大塊的鍋巴。這香噴噴的嘎嘣脆的鍋巴,對孩子們還是有強大的吸引力的。有時,實在困得不行,就先回去睡了,到了半夜,父親會把我從被窩裡叫醒。原來是他把分到的蔥油飯用飯盒帶回來,我睡眼惺忪地吃了,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那時的茶葉製作完全是手工,是非常辛苦,非常耗費體力的。白天,婦女們採摘茶葉,要等太陽出來,茶葉上的露水乾了才開始,太陽下山前要收工,這樣頂著烈日採摘的茶葉,製作起來才會清香馥郁,但其中的艱辛自不必多言。而後的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定型,烘烤,更是辛苦。晾青同樣必須在烈日下進行。晾青後要搖青,雙手拿桌面大小的竹篩子,按順時針搖幾十或幾百下,直到茶葉邊緣呈金黃色為止,這樣才有了水仙茶綠葉鑲金邊的特色。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炒青時,則要將灶火燒旺,將鍋燒熱,然後把晾好搖好的茶青倒入鍋中,倒入的瞬間,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趕緊雙手操起木刀,左右翻炒,以免鮮葉被燙熟燙焦。這時常讓我想到現在炒青菜的時候,熱鍋下去,菜才脆嫩。炒茶可能也是此理。人站在灶前被火烤得大汗淋漓。炒到茶青的水分蒸發,迸發出茶葉特有的清香味,就出鍋了。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將炒好的茶葉放入布袋中,用力擰緊,揉成堅實的一團,開始了揉捻的工作。這在當時是最辛苦的事情。製作者要雙手扶住事先綁好的橫槓,雙腳踩在圓滾滾的布團上,靠身體的重量和雙腳的力量,來揉捻茶葉,讓其變成條型或者是粒型。剛裝入的茶葉還是滾燙滾燙的,隔著一層布袋依然燙人的腳。所以雙腳踩在上面要不斷地輪換用力,既可以將茶葉壓實壓緊,又可以讓腳免被燙傷。(因為用腳踩,所以,以前人們泡茶總要將第一泡倒了,說是有洗“腳昔”)茶葉踩實了,布袋就鬆軟了,再擰緊,再踩實,如此循環反覆,一片片的茶葉就變成了一粒粒的,米似的,因而我們本地人稱茶葉為"茶米"。然後通過烘烤加以定型,烘烤後的茶葉變得更加香氣撲鼻,也更易於保管。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現在,製作茶葉的各道工序都有了機器的輔助。人的體力付出相對少了,幹活也輕鬆多了。只要憑藉經驗,把握好各道工序的時間、火候,製作出來的茶葉品質也比以前更好了。

深夜裡,遙望茶廠那一盞明亮的燈


茶葉讓茶農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的農村家庭裡各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就連製作茶葉的車間都裝上了空調。整潔規範的製茶車間,不但提升了茶葉的品質,也保證了茶葉的飲用安全。

幾十年過去了。我與茶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輩子做茶,喝茶。2019年,獲得了龍巖市農村農業局“紅古田杯”茶王賽“茶王”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