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現代家庭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

而焦慮產生的核心問題是當代父母無法運用自己的經驗背景去指導、教育孩子。因為隨著時代變遷,現下的信息爆炸和科技高速發展使得父母與孩子的生活背景、教育環境已有天翻地覆的差異,父母的學習經驗對現行的孩子教育無法起作用。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絕大多數孩子目前只能“在家上學”,線上教育迅速走進千家萬戶。現代社會要求社會公民具有個性化、多樣化、多元化特徵,需要更多的發揮自己獨特個性,由此要求現代教育也要:快樂、多樣化、交互、開放。而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在今天這個信息、知識膨脹爆炸的時代,知識充裕甚至冗餘,海量信息至於許多家長無法辨識真偽或者如何取捨,現在教育雖然好但父母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和理念,因為本身沒有相關經驗。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我們現處的時代是歷史變革的大時代,而技術變革導致社會公民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都產生巨大變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對大部分職業的顛覆性影響。參考下圖(來自《生命3.0》一書)人工智能發展水平:海平面以下職業已經被其取代(圍棋、駕駛、會計、圖像處理......)而平原代表的主流工作也即將被其代替,一些極度需要創造性的職業,如:文學、科學、藝術等暫時安全但是相關從業者卻少之甚少,這更加劇了家長的恐慌和焦慮。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如何解決?——科學教育!

先看一張來自之前在網上很火的漫畫《為什麼要去讀博士》的圖片: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從左至右我們依次來理解這幅漫畫:一個人從小你可以想象到的目前所有的知識是這個空心的圓。然後,我們從小學開始接受教育,我們會從這個圓的原點出發,開始積累知識,然後再到中學的時候又會積累更多的知識。綠色的圓就是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的能夠積累的知識。然後,等到我上大學之後會挑專業。所以,我們最後就會選擇一個專業方向並且積累更多的相關知識,就是這個紅色的箭頭代表的含義。作者講這件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本科教育結束之後選擇讀博士,這樣就意味著他要在一個專業的領域做更多的工作和研究,最終他的知識、閱歷以及他的研究,將會把他帶到人類知識的邊界上,就是這個紅色的線,會接近那個人類知識的這個大圓圈的邊界。而在這裡,在你達到知識邊界之後,你稍微往外走了一步就會把人類知識突破了一步。任何人都沒有做到的小小發現,即使特別微小甚至於看不見,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突破。

所以,科學,由於其本質中天然帶有個性和創造性(科學研究中每個人研究方向是不一樣的,而且沒有常規路徑遵循,所以本質帶有方法論和創新性,科學也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如圖完成圓首先需要掌握全人類知識遺產(需要和其他人交互合作)

科學教育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門檻,而其本質也並不是為獲得具體知識、技能或成為科學家為目的。培養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從而理解世界並和他人相處,這是科學教育的內涵也是每個家庭對於孩子可以做到並有必要做到的。



瞭解了什麼是科學教育,我們直接上乾貨:科學教育-每個家庭都可以完成:

  • 讓孩子多問為什麼

探索事情原因這件事其實已經很珍貴,因為你可以想象:在一個宗教主義或者一個神秘主義的世界觀裡,這個世界很多事情是沒有什麼原因的。就比如說他就應該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都是上帝的意思,當然,在這裡沒有對宗教不禁的意思,只是強調這樣的價值觀可能會有這樣的傾向:覺得這些東西是一個更高級的力量很神秘的力量,是已經安排好了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任何必要問“為什麼”這個問題了。

《未來簡史》這本書裡作者提到為什麼我們覺得科學有力量。講一個故事:有一個農村青年人問一個神父說為什麼每天太陽都是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或者每天星星為什麼都是這個位置,這個神父大概會告訴你不應該關心這個事,你壓根就不該知道,再比如說《論語·述而》: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顯然,孔子這裡所說的“小人”,是從擇業志向的角度說的,他認為學生不專注於禮義而想學圃稼,就是胸無大志,就是“小人”。這些事根本就不該你關心,你應該關心的是怎麼齊家治國平天下,種菜這事本身就是不應該知道的,而在我看來咱們今天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也常常遇到這種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常說“你太小了不該知道這些”“你沒必要知道”,“你長大了就懂了”,“等你學了...就明白了”,“知道這個沒什麼用”等等。而在我看來,如果再遇到孩子問為什麼的問題的時候能依據一個科學思維的方式,不管是和他一起去查閱資料,還是在一起進行邏輯分析、理論推導,甚至能夠天馬行空的想象一下,認識到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什麼或者到底有什麼辦法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是通過查資料還是通過實驗還是通過邏輯上的判斷,能夠得出一個答案,即使答案不是對的,那麼,我覺得至少會對孩子科學精神的培養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舉個例子:有一天,孩子問我天為什麼是藍色的?如果想解釋這個原因需要至少大學物理的水平,因為它涉及到微粒散射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而且實際也確實有人質疑這個理論到底能不能真的解釋天為什麼是藍的,拋開這個問題不談,我和女兒討論我們能不能想出什麼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來驗證它?我女兒當時提出一個很天真的想法:天是藍的是不是因為這個地球外面有一個藍色的氣球包裹著它。這個想法當然是不符合客觀觀察的,但是這也算是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想法對不對,因為罩一個藍色氣球,你從裡面往外看的,肯定是藍的。接著,我就和他討論那如果真的是像你所說這個地球外面罩了一個藍色氣球,你有沒有辦法驗證這個觀點或者說證明它是對的呢?或者我們去外太空玩往外飛,你回頭看會發現我們的居住的家,怎麼被一個籃籃的大氣球包裹著,乘坐的飛機或者飛船會戳破這個氣球麼。其實這整個思考的過程包括提問、談話是很有趣的,而且我們並不需要在意過程,我們並不需要真的知道什麼專業的科學知識,去了解天為什麼是藍的,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呢,重要的是我們這個討論中,孩子會意識到:第一,世界上萬事萬物確實是可以問“為什麼”的!我們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提出我們的想法的,但這些想法是需要用某一個方法哪怕僅僅是腦洞大開的方法去檢驗和推翻的。這個本質上就是對我們這個世界去理解並一步步深入研究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即使不需要查資料也不需要用什麼科學家的專業素養我們仍然可以和孩子就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有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的。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論解決生活中的事就是科學教育。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見長,這種與孩子的交流機會會越來越少,所以父母們要好好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提問。

  • 運用分類和比較

第二個方法其實操作性我感覺還挺強的,是科學教育的一個經驗。 在真正的科學研究中對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分類,然後對不同的類別進行比較是一個非常常用的研究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原因很簡單: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東西太多了!首先第一張圖,不同星星的亮度根據他的大小把它分成不同的類型,有些父母可能會了解一些。右邊這個圖,人類生活的這個地方的,各類物種有數百萬甚至有人估計可能上億都不止,而我們不可能每種物種都拿來研究,那怎麼辦呢我們會對這個物種分類把它分成有脊椎、無脊椎,魚類、鳥類等等(分類方式:界、門、綱、目、科、屬、種)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這兩張圖就是兩個小例子,左邊那個圖是什麼呢,就是,有一段時間,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基本上每天我都會接她放學後到我辦公室裡看看書啊,我們一起玩玩這個遊戲什麼的。有一天我提議我們要不要玩個遊戲,試試把你的做的事都記錄下來分分類,看看你每天都幹了哪幾件事情,然後就做了這麼一個表,每行就是一天,每列的不同顏色就是一種乾的事。然後她就開始每天來記錄。有記錄了大概五天的時間,可以看到,這五天裡她有時候有些事幹的比較多,有些時候有些事做的比較少。但是,這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說,三、四歲的小朋友也可以對事物有非常初步的分類和比較的概念,會看到她每天干的事情雖然種類這麼多,但仍然可以進行簡單的分類。然後

通過分類是可以比較出,她天與天之間或者說事事之間,她更喜歡幹哪些事兒不喜歡幹哪些事,或者哪天更願意和我做遊戲,哪天不太願意做遊戲等等,而這些本質上都是在運用科學的邏輯去理解世界。

  • 量化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他看來逃跑都是一回事,不管是跑了五十步還是一百步甚至跑了一步就是懦夫就是壞人。其實,這樣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怎樣解決?同樣,用我和女兒的例子:嘗試用圖表的方式記錄她的生活。作為父母,這個你肯定有經驗,如果讓孩子描述一些事她會羅裡羅嗦的,把所有的細節,事無鉅細的都給你講一遍,最終,可能這個如果記憶力好,可能講好幾個小時都沒講完。我就告訴女兒,每天發生了什麼事,你自己把你一天當中發生的事分類統計下來並按小時統計都幹什麼。她就分成了玩、上課然後吃東西、睡覺。最後,這個圖的結論就是她一天當中做的最多的兩件事就是吃東西和遊戲然後是睡覺最後才是上課。我們討論了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是這個排名順序。細想其實,這很簡單,作為小朋友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吃肯定是第一位的,而正在學習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在活動中和老師同學一起做遊戲過程比較多,因為她年齡比較小所以對於上課這件事學校就不會太多的要求等等,同樣可以用科學的方式讓她去理解事情產生的原因以及事物具體量化的源頭。

  • 觀點和事實

下面這張圖大家都不陌生,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於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是,在當時他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不被當作事實!星空觀測實際上是由兩個完全相反的理論來解釋的,就是所謂的地心說和日心說。

教會孩子能把事實和觀點區分開,然後用一個更合理更有可能實現的觀點來解釋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又是兩件非常重要的事。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發明事實。”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實際上非常有力量。舉個簡單例子,:比如說冰淇淋,我最喜歡吃巧克力味或者草莓味冰淇淋,這是我的觀點。超市裡最貴的冰淇淋是巧克力或者是草莓冰淇淋,這是一個可以得到驗證的事實,因為到超市看看就知道。根據剛才那句話,幾個人在爭吵到底是哪個味道冰淇淋最好吃,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是一個觀點,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的觀點所以這個事情之間是沒有什麼好爭吵的。但是,一個事實是可以進行正常思考並爭論的,就是那個超市的哪個冰欺凌最貴。

例子非常多:網絡上常見的站隊;撕逼;是否支持中醫;轉基因有利還是弊;甚至姚蜜、姚黑等等。這種非黑即白的定勢思維是非常不好的也不科學的。還有很搞笑的一個例子就是:到底豆腐腦應該是吃甜的,還是鹹的,或者粽子包肉還是包豆沙在網上都能吵起來,我覺得一個原因就是在咱們這代人實際上非常缺乏這種包容意識。這種看起來很簡單,到底哪些東西是我可以擁有而別人也應該自己觀點的需求。同樣用生活中的例子教你一招:我家買了一個測PM2.5的機器。想了解PM2.5受什麼因素影響,因為每個房間的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房間有淨化器等等,和戶外的空氣也有關係。我就和女兒討論我們做一個小實驗或者說觀察,記錄下每個房間的PM2.5並記錄當天戶外空氣環境的2.5看看空氣質量到底受什麼東西影響。於是那段時間她每個房間跑一遍,每天晚上在房間興致勃勃的記錄下來數值。這個結結論很有意思,如果室外空氣爆表了,室內空氣肯定好不了,這就是她的第一個結論。第二個,她會發現有些房間是有差別的,主要差別是淨化器導致的,這是她在她這個年齡能觀察出來的兩個非常明顯的結論。後來我引導她看到更多的區別,這裡就不談了。讓孩子從非黑即白這個思維定式中跳出來真正能理解一些事情都有不同的側面,不同因素控制的,我覺得其實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

教育中,我們作為父母有焦慮的情緒實際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這個包括大家也包括我自己,都會有,但是拋開這個情緒不談,我覺得科學教育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孩子適應未來世界。然後,孩子在問為什麼的時候不見得需要給出一個準確的或者是客觀的蓋棺定論的答案,我們其實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孩子互動,這個是很珍貴的機會,因為隨著孩子年齡越大可能這種機會越少了。科學教育這件事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這個就太狹隘了,我們不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是為了去幫助孩子面向未來的教育,未來的世界。

簡單實用的“科學教育”,讓你不再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覆盤、整合了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老師的一次語音課程,並結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